北宋文臣間互懟?王安石被排擠,用了這種方法,卻收效甚微

狐沐說史 發佈 2020-01-16T13:37:44+00:00

人生在世,若能遇一知己,該何其幸啊!所以,神宗駕崩的消息傳來,王安石懵了,恍如被一塊巨石,狠狠地擊中。

文/狐沐說史 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人生在世,若能遇一知己,該何其幸啊!

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王安石已是風燭殘年,體弱多病的老頭。他獨居金陵,卻不忘時刻關注,千里外京城的消息。

那裡有他放不下的事業,和忘不了的人。

所以,神宗駕崩的消息傳來,王安石懵了,恍如被一塊巨石,狠狠地擊中。眺望北方,淚流滿面。那裡有他努力半生的事業啊,現在,只化作了一聲無奈的嘆息。

王安石知道他已無力挽回。

果然,很快,新的執政者,徹底否定了他曾做的所有政績。他為北宋富國強兵做的努力,化為了烏有。

那麼,千年前的北宋,究竟面臨著什麼困境?王安石改革的最大阻力是什麼?王安石的改革,真的就徹底失敗了嗎?

帶著這三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歷史的面紗。

北宋王朝面臨的困境?

一直以來,歷史學界通常把宋朝的社會問題,歸結為三點:冗官、冗兵、冗費。

為何會形成"冗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是北宋的選官制度。北宋不僅實行科舉,也實行恩蔭制。就是說官員的子侄可以不經考試,推舉入士。這個條件並不苛刻,門檻不高。

二是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趙匡胤被手下黃袍加身,所以對於武將很防範。趙家天下來路不正,自然也擔心別人效仿奪了政權,所以設置了一套複雜的監管制度。往往一個部門,同級的官員多達三四個。

這使得大宋官僚機構持續膨脹。太祖太宗兩朝,官員不過三五千人。到了宋仁宗元佑時期,就達到了兩萬多人。

辦事機構膨大,辦事效率低下,是北宋政治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文化的人多了,對執政者管理國家有好處,但也會引發一系列問題,而且還很嚴重,這些我們後文會講到。

北宋官員的工資福利不錯,巨額的官員工資支出,就成了北宋花費的重要一項。

前面說到北宋實行"募兵制",宋太祖時養兵二十二萬,宋仁宗慶曆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五萬,這就形成了"冗兵"。招募大量的流民入軍,減少了勞動力,這些人卻都需要國家財政來養。

北宋為了防範將領,還採取了"將不專兵"的政策,各個將領的手下會來回調換,謹防將領專權。北宋都城開封,四周並無天然防禦,所以時常需要駐紮大量軍隊。這些軍隊每三年會換防,也造成了大量的軍費消耗。

同時,北宋還面對著西夏和遼兩大敵國,實行"以歲幣換和平"的策略,每年要給兩國銀錢合計四十萬兩,也成為了國家財政的一大重負。

國家積貧積弱,這就是北宋當時面臨的困境。

王安石改革的阻力

北宋面臨的困境,是王安石堅定改革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王安石進行改革之前,北宋朝廷已經進行過一次改革自救。那就是宋仁宗時期,范仲淹領導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可惜,"慶曆新政"只實行了一年,就匆匆流產。"新政"的重點在於整頓吏治,但引起了頑固派的強烈牴觸。

理想在現實面前低了頭,這也和仁宗皇帝優柔寡斷,對"新政"並不堅定支持有關。

公元1067年,年僅20歲的宋神宗趙頊即位。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集大臣,表達了自己想要改變國家"積弱"現狀的想法,並把增加財政收入定為了重要目標。

熙寧元年三月,神宗對文彥博等大臣提出:"當今理 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共宜留意節用。"(《宋史》)

這與王安石理想目標一致,所以與其說是王安石主導了改革,不如說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一次"夢想合謀"。

王安石在宋仁宗時期,就曾呈上"萬言書",闡述自己的改革思想。雖然未得宋仁宗認可,但仍給予重用。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也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完善。

二十歲意氣風發的宋神宗,遇上了比自己大二十多歲,懷揣同樣理想的王安石,註定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他們確定了改革最終目的:富國強兵!

然而,實現理想的路上總有攔路虎。王安石的改革主張,一開始就遭到了守舊派的反抗。這些人有哪些?一是同是官身的文人,二是被損害利益的大地主階級。

前面說過,文人多了,也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北宋朝廷有兩個問題特別嚴重:一是文人相輕,二是才不配位。

第一點,"文人相輕",是千古難題。北宋朝廷里的文人倒不是真的相輕,而是一旦意見不合,就極力否定你的一切。

這個現象在"慶曆新政"時初現端倪,范仲淹與程顥之間的矛盾對立。到了王安石改革時期,達到了頂點。反對王安石的人有很多,而且多是後世大家,比如司馬光,蘇軾,蘇轍,歐陽修。尤其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對抗最為厲害。

第二點,"才不配位"。能寫好文章的,未必能做好官。北宋朝廷以科舉取士,文人地位很高,但忽視了官員的執政能力。而且只注重文章辭句,選取的官員能力就極為單一。司馬光或許是史學大家,但他處理政事的能力未必有多高明。

所以,王安石改革遇到的阻力,既有來自政敵的反對,也有來自小人的攻訐。

王安石的改革內容有問題嗎?說實話,有。

拿"青苗法"來說,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本意是減輕農民借貸負擔,抑制兼并,並且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只有最後一點實現了。

本來"青苗法"規定借貸利為二分,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地方官員為了增加收入,改成了半年二分,並且強制執行。有些官員為了政績,甚至讓城市裡的手工業者,也進行借貸。所以反對派說,"青苗法"是"與民爭利",這點有一定道理。

另外就是"均輸法",為的是平抑物價,到了地方官員手裡,卻成了打壓商賈,專斷買賣,藉機斂財的手段。

這些問題,如果拿到朝廷上正常討論,未必不能解決。但高貴的文人們,卻採取了一種相當意氣的方式:我看不慣你,我就要搞死你!

韓琦就針對王安石的治國大計上書了七條彈劾意見,只是因為王安石整頓軍事的舉措造成了遼和西夏的質疑。

王安石解決這些人的方法很簡單,既然談不攏,那就不談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大批的保守官員被發配,被降職。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改革的執行。

但是,也埋下了隱患。

王安石被罷官歸隱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執政,對王安石的改革進行了全面反撲。王安石的改革措失有不足的地方,但有些改革舉措還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方田均稅法""免疫法"等,既提高了稅收,又減少了百姓的勞役,但都被司馬光給大筆一揮,全都禁絕。

從宋神宗即位(公元1067年)到宋神宗駕崩(公元1085年),王安石改革大計,就此落幕。

王安石改革真的徹底失敗了嗎

歷史上,對於王安石的爭議很大。朱熹是王安石堅定的反對者,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之後幾百年間,批評王安石的聲音占據了大多數。

從北宋司馬光,到元人修的《宋史》,再到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顧炎武等,都對王安石進行了嚴厲批評,"重利輕義"是他們一貫的主張。

支持王安石的聲音是少數,但並非沒有。尤其是清末維新變法後,國人對於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肯定王安石改革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梁啓超就極力推崇王安石,並為他著書立說。

王安石改革,對後世影響是深遠的。流傳下來不只是他的改革內容,更是他為國家富強,一往無前的改革決心。

狐沐說:

千年以降,君願未改。

有些人走的路,註定是孤獨的,但卻利國利民。我們也走在改革的路上,只有往前走,才會發現,風景這邊獨好。

參考資料

《王安石傳》.梁啓超

《王安石全傳》.李建華.侯曉明

《宋史》

《資治通鑑》.司馬光

聲明

本文是狐沐說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您的每一次轉發、評論和點讚,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我將每天為您奉上精彩文章,懇請您的關注。謝謝!

更多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