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像我們看到的那麼繁華嗎?貧富差距大,才是宋朝的真實面貌

方圓文史 發佈 2020-01-16T13:38:35+00:00

《清明上河圖》局部:宋朝經濟的反應我們知道,從澶淵之盟以後,除了陝西這一地區,因為西夏國造反,導致五六年的戰爭以外,其餘地區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亂。

要說起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恐怕會有很大一部人說宋朝。也的確,宋朝在我國歷史上確實算一個比較繁華,商品經濟發展得很好的封建王朝;就賦稅來說,宋朝的賦稅來源也不局限在農業上,而更多的是收取商業稅、關稅等。

但是,在繁華的背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裡面有多少的辛酸和痛苦呢?我們不否認宋朝時期的經濟確實很發展,但也必須承認貧富差距嚴重,對於一般的百姓而言,其生活還是苦不堪言的。

我們知道,從澶淵之盟以後,除了陝西這一地區,因為西夏國造反,導致五六年的戰爭以外,其餘地區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亂。此外,朝廷也沒有做出什麼損害民眾利益的事情出來,賦稅也比較低,然而國內的景象,卻已經是憔悴不堪。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宋朝的財政形式上入手。

我們知道,原來宋朝政府從藩鎮擅土之後,就多起用武將作為地方官,用來管收稅機關;這一行為雖然初衷在於安置武將和避免徇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不僅沒有達到該有的效果,反而還造成了很多雜稅的滋生。但是注意了,這些所謂的雜稅最後並不是入國庫,而是入了豪強的腰包裡面。

簡單來看的話,這就是典型的恃強凌弱。因為那些豪強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勢力,還有當地政府的撐腰,所以對於那些貧弱的人來說,只能是獻其所有,以此來託庇豪強。漸漸地,有產者最後也變成無產者了。但這樣一來,豪強的力量就更加強大了,又可以去兼并更多貧弱的人了。

所以每當到了要打仗的時候,田地總是有很多是荒廢著的,還有那些貧弱之人流亡的,田地也都歸入豪強之手。這樣一來,貧富差距就會增加。

但相對來說,宋朝的賦稅還是比較少的。每破一國,就必定會把他所有的苛捐雜稅給廢除,或者是大幅減少。而且「一遇水旱徭役」等狀,皆有所有免除或降低。

然而在歷朝歷代開國之初,都會有一種改良分配的政治出現,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晉朝的「戶調」、唐朝的「租庸調製」等但是宋朝卻絲毫沒有。所以雖然宋朝對百姓的政治比較寬裕,賦稅也不怎麼高,但這不過只是優待了那些豪強而已,對於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根本得不到什麼好處!而且,貧民還經常要受到豪強的壓迫。

比如就民間借貸一事來說,春天借了一石米,到了秋天就得還兩石,但這還只是最普通的事情而已。更有甚者,則可見《宋史·食貨志》中司馬光的敘述:

「稼一不登,則富者操奇贏之資,取倍稱之息;偶或小稔,責償愈急;稅調未畢,資儲罄然;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已有。所食者糠玘而不足,所衣者綈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否此尚有可生之路耳」。

聽完司馬光這樣的敘述,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到一絲酸楚?

除此之外,宋朝的稅額雖然輕,而稅目和所徵收的方法,卻都不是很好。所以當時國家的收入雖然少了,但是人民的負擔並未因此而得到改善,相反還更加困難了。比如說原來的「力役」,也就是唐朝租庸調製裡面的「庸」,而「庸錢」已經併入了兩稅裡面,所以按理來說就不應該再有力役這一說。

然而在唐中葉之後,還是得按照「人戶等第」的方式來差充的。所以稅負無論輕與重,都還是有一個數目可以參考的。這種差役的苦累,主要是因為公事而進行補貼的,在法律上不可能得到告訴。宋朝也莫過於此!

而所謂的「人戶等第」,主要是以人口的多少,和資產的厚薄而定的。於是為了免除力役,百姓們便不敢多栽一棵樹,多打一石糧。當然了,如果是屬於小康家庭的,也可以採取其他辦法免除,只不過方式有點極端而已。比如在當時就有很多人就以自殘,或者是自殺以免子孫之力役的現象出現。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所以這樣看來,人們覺得宋朝的經濟發展,人民的幸福指數應該很高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貧富差距如此巨大的朝代,對於一般百姓而言,其生活並沒為有多大改變,反而還越過越糟。當然,這也跟資源分配不均有關!

不過通過這件事也告訴了我們,這個國家財政上已經出現了很大弊病,租稅的負擔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限度。想法設法改革,革除這些弊病,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艱難。最重要的是,想要發展改革真的是無從下手。所以後來的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勇氣了!

參考文獻:《宋史》、呂思勉《中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