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寬仁失天下(下)

凌煙閣主 發佈 2020-01-16T14:29:58+00:00

元世祖,作為全真教大本營,又在各地建立道觀向全國推廣。當然了道教也有自己的歷史貢獻,蒙古汗國在建國初期,四處征戰殺伐,屠戮人民,非常殘忍,十分血腥。

前兩篇文章說到了元朝的稅收、貨幣政策、律法、商業政策的寬鬆,今天來講講元朝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和沒有文字獄的情況。


(五)​元朝的宗教政策寬鬆

元朝的宗教政策非常寬容,沒有排斥打壓任何宗教的政策。而且元朝統治者也很開放,接受了不少的宗教。由於元朝對境內各種宗教基本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甚且優容禮遇之,而且宗教有免稅的特權。這種環境比較有利於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因此元朝也得到了各個宗教的支持和擁護。


在元朝,藏傳佛教、道教全真派、正一派、白蓮教、薩滿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都得到了元朝朝廷的支持而充分發展。

元詔信州路龍虎山三十六代張天師朝京。錫以金印。封留國公。主領江南三山符籙道教事。真人吳閒閒為宗師留輦下。真人邱長春能燒金。佐世祖軍國之用。以功封以金印。主全真教。其外又有白蓮教。滿摩教。回回教。頭陀教。不合不通。各自有宗。

道教全真派因為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去見成吉思汗鐵木真,得到了禮遇。當時丘處機也是曾得到金朝和南宋的邀請,但是他認為金朝有「不仁之惡」,南宋有「失政之罪」。沒有去。但是成吉思汗派人去請他,他立馬答應了。

《元史》:仲歲己卯,太祖自乃蠻命近臣札八兒、劉仲祿持詔求之。處機一日忽語其徒,使促裝,曰:「天使來召我,我當往。」翌日,二人者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見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勸。

見到成吉思汗後,丘處機和成吉思汗經過一番交談。成吉思汗認同了道教,丘處機在北京建長春宮(今白雲觀),作為全真教大本營,又在各地建立道觀向全國推廣。在元政府支持下,一時間全真教達到「古往今來未有如此之盛」的興旺局面。


當然了道教也有自己的歷史貢獻,蒙古汗國在建國初期,四處征戰殺伐,屠戮人民,非常殘忍,十分血腥。丘處機借著成吉思汗禮遇他的時候,趁機向他建言獻策。認為打天下當以不殺人為要,要敬天愛民。因此成吉思汗聽從了他的建議,停止了以前蒙古汗國的屠戮政策。

《元史》: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焉。於是錫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眾。」太祖從之。歲癸未,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時國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

然而對元代政治影響最大的還是藏傳佛教。1253年八思巴受詔覲見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後,八思巴被冊封為帝師,藏傳佛教取得了類似國教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了八思巴,在交談中,八思巴將吐蕃的人歷史說給了忽必烈。而忽必烈對此一無所知,於是查閱文獻,發現八思巴說的都對。


於是忽必烈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但八思巴提出一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愿。」

這種條件有損君王威嚴,忽必烈哪裡肯接受?大臣察必又出來圓場:「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汗王坐上座。」

就這樣一折中,忽必烈以八思巴為上師,接受了灌頂之禮。藏傳佛教得到了非常大的地位。而且八思巴的弟子都擔任了朝廷重要的官職。

帝師「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遵信之者,無所不用其極。」「帝師弟子,司徒,司空,國公者,前後相望。」

​元西域胡僧八思麻。知緯候。佐世祖定天下。制蒙古字書。以七音為本。特定一代之文。封為帝師。詔尊之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西方佛子。大元帝師。卒葬於京。其墓上天雨寶花。令天下郡國皆立帝師殿。其制一同文廟。嗚呼謬哉。

而且元朝對宗教有免稅免役特權,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機為僧,甚至干預訴訟,橫行鄉里。元朝對宗教管制較為寬鬆,使得民間如白蓮教、明教等藉此建立秘密組織。

《元史·食貨志》:(中統)五年,詔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儒人凡種田者,白地每畝輸稅三升,水地每畝五升。軍、站戶除地四頃免稅,余悉征之。

(六)元朝的民族政策寬鬆

元朝的民族政策也非常寬鬆,元朝一統天下後並沒有讓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執行蒙古習俗。比如沒有讓漢人搞蒙古人的髮型和穿蒙古人的衣服。漢人衣冠得到了保留。而且蒙古人也穿漢族衣服。皇帝的服飾都是學習漢人皇帝冠冕制度。


蟬冠朱衣。漢制也。幞頭大袍。隋制也。今用蟬冠朱衣。方心曲領。玉佩朱履。是革隋而用漢也。此則公裳。

紗帽圓領。唐服也。仕者用之。巾笠襴衫。宋服也。帽子系腰。元服也。方巾圓領。明服也。庶民用之。

官民皆帶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其發或辮。或打紗練椎。庶民則椎髻。衣服貴者用渾金線為納失失。或腰線繡通神襴。然上下均可服。等威不甚辨也。

至於元朝所謂蒙古人對漢人有初夜權其實就是個謠言。這種言論在元朝明朝並無記載到了清朝卻記載了這件事。

清代筆記《燼餘錄》,「鼎革後,編二十家為甲,以北人為甲主,衣服飲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自盡者又不知凡幾。……鼎革後,城鄉遍設甲主,奴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 」。

所謂的四等人制度和十等人制度也是出於清朝末年屠寄的《蒙兀兒史記》。而歷史上真的實行了四等人制度的是金朝。而不是元朝。

金朝將人分為女真人第一等,渤海人第二等,契丹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

漢人是承擔義務在先,享受權力在後。當有了受苦受累,吃力不討好的活,漢人先去干,然後是契丹人,然後是渤海人。然後才是女真人。

當有了分錢分糧,掌握兵權等有好處的事,女真人在先,然後是渤海人,然後是契丹人,然後是漢人。

《三朝北盟會編》引《燕行錄》:……有公事在官,先漢兒、次契丹、方到金人。丁未冬,宰相劉彥宗差一人知燕山玉田縣,國裹朝廷亦差一人來交割不得,含怒而歸。無何,國里朝廷遣使命至燕山拘取劉彥宗賜死,續遣一使來評議彥宗,各賂萬緡乃已。有兵權錢穀,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漢兒雖劉彥宗、郭藥師亦無兵權,契丹時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興,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為要職。

但是所謂的四等人制度和十等人制度在文獻中並沒有記載,連推翻元朝的明朝人也沒有詳細的說明。而且四等人制度和十等人制度本身就是衝突的。

就是四等人制度中地位最為低下的漢人南人也曾在朝廷做官,那麼他們就是十等人中的官,也就是第一等人。這不科學啊,這樣一來,他們豈不是比蒙古人地位都要高了。

而第二等人色目人大多數都是商人,卻並不在十等人制度之中。他們地位豈不是最為下賤。元朝有很多漢人和南人,就是所謂的四等人制度中的最為低賤的人。


元朝有很多漢人和南人,就是所謂的四等人制度中的最為低賤的人。在朝廷做官,比如郭守敬,趙孟頫,連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也是元朝的高官。

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當多的漢族人在各級官府擔任高級職務,其中不少是正職。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所作傳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員中,漢人占了409位,即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七。

此外,漢人在元朝官府里做正職的,除了在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行中書省擔任高官的漢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職尚書的,亦俯拾皆是。綜合來看,漢族人在元朝各級政府不僅任職顯要者甚眾,而且擔任正職者也為數不少。

元順帝時期,元朝統治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元朝統治者面臨的形式也非常嚴峻。因此權臣伯顏提出了殺掉漢人姓氏人數最多的幾個姓的漢人,那樣漢人的數量就會下降。但是元順帝並沒有聽從這樣愚蠢的建議。

「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很多人以為元朝沒有漢化,而且科舉考試也斷斷續續。所以元朝的時候中華文化斷層了,這是錯誤的。元朝也有漢化,學習了不少漢人的東西,比如紙幣,官制,稅法,律法等等。


而且元朝也尊崇孔子,將孔子的地位提高,成為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興建學校,元朝時期書院大興。​元朝創建了24400所各級官學,使全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學校的政績。

元朝對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書院也相對重視,多方扶持,而且蒙古、色目人和漢人、南人一起,加入到書院建設者的行列,創造了「書院之設,莫盛於元」的歷史記錄。

歷代累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加大成二字於其上。詔詞略曰。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文亦精雅。

金東陽曾稱讚說:「今我皇元,巍巍赫赫,始以武功定天下,今以文理洽海內,起鈞築而當鈞衡,棄草萊而談道義者,不知其幾何!

只是元朝統治者馬上打天下,對讀書人不從事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對儒家寄生蟲文化的產生了反感。

「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忽必烈就曾發出疑問:「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

(七)元朝沒有文字獄

元朝思想文化非常寬鬆,沒有焚書坑儒,也沒有獨尊儒術,更沒有搞文字獄,對臣民進行思想禁錮和實行愚民文化。

對於文字獄,自古有之,西漢宣帝殺楊惲,北魏崔浩國史之獄,到了宋朝文字獄就非常多,大詞人蘇軾就經歷了烏台詩案。除此之外還有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文字獄。


明朝最為著名的就是方孝孺案,至於所謂朱元璋文字獄,大都是清朝人編寫黑明朝的。而到了清朝文字獄大興,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

但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唯獨唐朝和元朝沒有文字獄。元朝建立的時候,南宋滅亡後,有大量的南宋文人們。他們常常自稱遺民。時常在詩文中懷念故國,抨擊時政。

元朝雖然是馬上打天下,最後以幾十萬蒙古人統治了當時幾千萬漢人。本來應該會採取高壓措施,對文人士大夫實行殘酷的統治。可元朝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的言論空間相對疏闊的朝代,文人的牢騷在朝廷看來就是不足掛齒之事,比如茅山詩禍。


梁棟是元朝初年人,「平生好吟詠」,有事沒事喜歡遊山玩水。一日到離家江蘇鎮江不遠的茅山遊玩,登上大茅峰,在牆壁上寫下一首長詩,題為《大茅峰》:

杖藜絕頂窮追尋,青山世路爭嶇嶔。

碧雲遮斷天外眼,春風吹老人間心。

大龍上天寶劍化,小龍入海明珠沈。

無人更守玄帝鼎,有客欲問秦皇金。

顛崖誰念受辛苦,古洞未易潛幽深。

神光不破黑暗惱,山鬼空學離騷吟。

我來挽仰一慨慷,山川良昔人民今。

安得長松撐日月,華陽世界收層陰。

結果茅山道士許道杞看到了這首詩,就從「碧雲遮斷天外眼,小龍入海明珠沈」這些詩句誣告梁棟此詩「謗訕朝廷,有思宋之心」,告到了茅山所屬的句容縣,句容縣馬上又匯報到了朝廷。

原來梁棟在茅山遊玩的時候,因為租住道觀之類的小事與山上的道士發生了爭吵,和道士許道杞結下了怨恨。為了出氣,許道杞就從梁棟的詩做文章。

許道杞以為梁棟將有大災禍的時候,一封判決書從禮部傳達出來:「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謗訕。倘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於是,梁棟被無罪釋放,在江南糾結遊山玩水。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春節,江南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創作一副春聯:「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諷刺元朝公文的俗氣,被人告官,但處罰只是免職而已。

因此元朝滅亡後,許多文人都以元朝遺民自居。而且懷念或者稱讚元朝。​

劉伯溫也這樣回憶:「士大夫安享富貴而養功名,文人雅士渲染太平,歌舞昇平,極盡侈糜之能事」。


就連明朝的建立者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交口稱讚。「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

方孝孺:「元之有天下,尚吏治而右文法。凡以吏仕者,捷出取大官,過儒生遠甚,而儒多屈為吏。吏皆忠厚潔廉,寬於用法而重於有過,勇於致名而怯於言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