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廖化看蜀漢官僚體系:缺乏新鮮血液的背後,是拔擢人才制度缺失

子恆品歷史 發佈 2020-01-16T14:44:46+00:00

重重關樓上,將士林立,鍾會看著關樓上的旌旗,朗聲大笑:"世人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果然名不虛傳!「此時廖化已和張翼、姜維等將退入劍閣防守。四十多年光陰一晃而逝,他已皓首蒼顏,年逾古稀。從在荊州時做關羽部將,到北伐時任丞相參軍,到後來任陰平太守,一路做到右車騎將軍的高位,廖化見

公元263年的初冬十月,寒風習習。橫亘在鎮西將軍鍾會攻蜀大軍前的是一道天險劍門關。峽谷兩側奇峰如劍,直入雲天,深澗飛流奔騰。重重關樓上,將士林立,鍾會看著關樓上的旌旗,朗聲大笑:"世人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果然名不虛傳!「

此時廖化已和張翼、姜維等將退入劍閣防守。四十多年光陰一晃而逝,他已皓首蒼顏,年逾古稀。從在荊州時做關羽部將,到北伐時任丞相參軍,到後來任陰平太守,一路做到右車騎將軍的高位,廖化見證了蜀漢從興起到衰亡的過程,簡直如活化石一般的男人。



廖化可以算得上蜀漢官員的一個標本。作為一個業務水平合格,蜀漢後期官員中可算翹楚的員工,廖化有他自己的優勢,比如,資歷老,不跳槽,任勞任怨。從這個標本中,我們可以看到蜀漢官員拔擢任用存在的一些問題。體制內要想出現人才,第一梯隊固然重要,但畢竟處於金字塔頂端,相對量是少的,更多的是像廖化這樣的老黃牛型員工,選拔制度很重要。而廖化同志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勤勉一生,還被嘲笑為平庸,實在有些冤枉了。

廖化履歷:忠孝兩全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生卒不甚明了。按演義描述,他原是黃巾餘黨,在關羽五關斬將時投其帳下。黃巾起義直到188年以後,還有餘黨作亂,按此時廖化十六七歲算,活到264年左右,足足活了90多歲。

但在正史上,廖化在關羽督荊州事後,才為其主簿。正史雖不知生卒,但《華陽國志》曾提到:261年,廖化曾和老哥們宗預商量要不要看望一下新來的領導。史載「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諸葛瞻是諸葛亮兒子,才三十五歲。想到要在差自己一輩的人手下做事,廖化心裡不是滋味,對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可見廖化最後的壽命大概在七十五歲左右。

廖化是個好員工,雖然陳壽惜墨如金,只撥出了129個字的預算來記述他,附在《蜀書·張翼傳》後面,但從字裡行間,依然能讀出一些驚心動魄的信息。想當年,蜀漢集團CEO劉皇叔從擺地攤開始做起,由三人合夥的私營小作坊,不斷發展壯大,聯合與兼并並重,逐漸發展成跨區連鎖的大型公司。不想這時,項目骨幹關羽拓展海外市場失敗,導致原有的股份被收購。面對危機,關羽手下員工紛紛跳槽,而廖化同志用他的堅守印證了那句話:大難之時方見人心!



史載,廖化「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劉備的復仇離荊州失陷,其實已過去了兩年。可見這段時期廖化被吳國俘虜過。可是身陷囹圄,心卻向漢,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忠義之士啊!

而且,廖化還使用了一個越獄的高級手段:裝死。可以猜想,他不僅要偷天換日,換掉原來的名字廖淳,讓時人相信,還要帶著老母一起逃亡,可謂忠孝兩全。逃亡路上,正好碰上劉備東征,劉皇叔感動的眼淚都要下來了:真是個好同志啊!封他為宜都太守。對於劉備來說,荊州的失陷使得一個重要的人才供應鏈徹底斷掉,從南陽、南郡出來的這些荊州舊屬,身處危境而不離不棄,真是彌足珍貴,是要被當做模範好好嘉獎的。

 

廖化能力如何?

廖化在後期的蜀漢官場,處於一個非常吃香的位置,他在北伐時任丞相參軍,蔣琬費禕執政時任陰平太守。當時的蜀漢,可算三國中形勢最危急的國家,漢中、永安、南中三大軍區,失一則蜀中危急。由於只有二十二個郡,郡太守的分量也很重,幾乎趕得上曹魏州刺史的分量。這麼看,廖化也算準一線重臣了。

並且,廖化多年跟隨諸葛亮、姜維北伐,苦勞多了也會成功勞。245年,」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在和羌人的作戰中,廖化負責接應;249年,」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姜維想派廖化做一個佯攻,自己從別處偷渡,可惜被鄧艾識破了。

廖化的最後,官位一路升到了車騎將軍,當年張飛做到的位置,時人把他與張翼、王平等人相論,可見他的能力並不弱。而當蜀漢將要滅亡時,廖化、張翼、宗預、柳隱這些人都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翁了,壯士暮年,依然沒法退休。不能不說這背後隱藏著蜀漢在人才梯隊建設上的危機:人才以外來投靠、投降、現成接收為主,卻對本土人才缺少重視和發現。


人才危機:不是匱乏,而是缺少發現


蜀漢缺人才嗎?其實不缺,缺少展示的機會。鍾會伐蜀時,漢中黃金都督柳隱就展現了他的過人之處。當時由於姜維的災難性布防,漢中各處均已失守。鍾會大軍一路高歌猛進,但偏偏在柳隱這裡碰了釘子。柳隱堅守黃金,寧死不降,鍾會不得不放棄相持,南出漢中。柳隱一直守到成都陷落,劉禪發布手令令各處獻降,他才不得已遵令。柳隱這一年七十三歲,白髮蒼蒼,去見鍾會時仍然大搖大擺,不肯低頭。



還有永安都督羅憲,被稱為蜀漢最後的榮耀,在成都危急時,東吳以救援名義,前來趁火打劫。吾主孫休先後派出了盛曼、步協、陸抗等將圍攻永安,永安城內大部分軍隊已調往成都勤王,兵不過數千。在這種情況下,羅憲依然堅守了六個月,即使皇帝投降了,他還在堅持。他說了二十六個字:「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這樣的人,僅僅以極少的兵力去守永安,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由此看出,蜀漢後期依然不乏人才,但羅憲、柳隱、袁綝等人的名字,甚至在《三國志》中都難覓蹤跡。這些人才之所以會被打壓,要歸咎於蜀漢的官僚體系,如金字塔一般的結構,固化而缺少彈性。最上一層包括很多荊州舊屬和降將,比如王平、姜維、馬岱、廖化、馬謖等。為什麼外來派系這麼吃香呢?因為這些人在本地沒有根基,更容易接受諸葛丞相北伐的政治主張,思想更容易統一。

而中層的東州和益州本土派系(東州是指劉焉、劉璋帶入蜀中的嫡系),由於地只一州,出人出力,即使北伐成功蛋糕也分不到多少,態度消極,是很難被動員的一批人,因此他們的地位甚至還不如降將。

如何更好的處理新舊員工的關係?這一點上劉備的處理是要比諸葛亮高明的。劉備的眼裡揉的了沙子,並且能逃脫任人唯親的怪圈。比如,劉備就曾非常看重劉巴。劉巴是荊州零陵人,親曹派,因為劉備入主荊州,劉巴投曹的願望未能實現。劉備手下張飛曾經誠摯地與劉巴結交,晚上請求和他共寢一榻,劉巴寧死不從,劉巴打心裡看不起劉備這個老兵油子。但這些劉備都沒有計較,他可以憑藉人格魅力去感動下屬,親自請他出山,向他請教平抑物價的方法。



因為知人所長,所以劉備敢破格提拔魏延,因為懂得蛋糕的分配,所以在託孤的時候,重用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李嚴,讓他與諸葛亮分權制衡,充分照顧到劉璋舊部的利益。而諸葛亮在平衡派系間的關係時,則更偏向於很對自己口味,贊同自己主張之人,「勤於王事,志慮忠純」,如費禕、董允、馬謖等,而李嚴、廖立、彭羕等人都與諸葛亮不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北伐路線上的分歧,絕非孤立事件的私怨。

蜀漢官僚體系的問題

從以上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蜀漢集團青睞什麼樣的員工。

首先,服從領導,埋頭苦幹。蜀漢官員的加銜都非常有特色,比如廖化是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宗預是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封地都在魏國。當拓展海外市場受阻無果時,用空頭支票刺激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同志們加油干啊,打進中原,封地都在向你們招手。所以三國之中,蜀漢最具進攻性,為了能將支票兌現而前赴後繼,矢志不渝。

其次,品性優良,軍政不分。蜀漢其實也出現了一些優秀將領,他們的特點是清一色的廉潔奉公,老成持重,對地方的軍政事務雙重負責。廖化在荊州時,就是掛的文職主簿,後來任丞相參軍,不掌兵,在陰平太守的位置上兢兢業業,一干幾十年。在姜維屢次出兵無果的情況下,他出言勸阻,認為在智不如敵,國力弱小的境況下,用兵無厭,大禍不遠,扮演了諫官的角色。



還有越嶲太守張嶷,是益州寒族的代表,大力開發南中地區,疏通從越嶲到成都的道路,當他戰死後,當地百姓無不悲痛流涕,立廟祭祀,足見深得人心。

可見,諸葛亮也是會用人的。不過,蜀漢官吏的選拔一直存在一個問題: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與集團董事長劉皇叔的那種實用主義的用人方式不同,諸葛亮的用人更多的是以一種管家的眼光去選人,結果就是手下將領人人要心存漢室,既能韓信那樣領軍,又可以像蕭何那樣兼顧後勤,安撫鄉民。可是這樣的人在相對量上要比魏國少的多,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的專才,比如被殺的馬謖,適合參贊軍事,和魏延不和的楊儀,在軍需調度方面有特別的才幹。人才不稱其職,也只是沒有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從諸葛亮之後,蜀漢湧現出了一大批管家型的人才,如《出師表》提到的蔣琬、費禕、郭攸之、向寵等,軍事上則依賴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將,足可以反映出蜀漢人才斷檔的嚴重。或許是蜀漢幾任首席執政官強大光環的影響,將領們普遍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看到的廖化,不過是其中的典型罷了。

不難看出,形成成熟的選拔人才的機制,比被動的接收現成人才更重要,人才需要去發現。而任用人才,也不能放在一個模具里去衡量,更不能憑好惡親疏。從這個意義上說,廖化本身並不應該背鍋,他只是一個合格品,也是蜀漢後期的中堅力量。當蜀漢滅亡後,他滿鬢滄桑,戎裝未卸,被遷出蜀中時,是否還曾回望成都,回望這個他曾用畢生年華守護的國度?這一生,他已盡一份心力矣。

參考資料:1、《三國志·蜀書十五·張翼傳》

2、《三國志》裴注引《華陽國志》

3、裴注引《漢晉春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