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春天,我們來聊聊讀書

小澤一郎 發佈 2020-01-16T14:58:25+00:00

回過頭去看湮沒在腳下的長長來路,以及那浸透在白紙黑字上的生動而忙碌的悲喜,在那樣一段被苦難與傷痛籠罩著的歷史長夜中,我們切膚地感受到農業文明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入侵時的無助與無奈,幸福與和平於我們而言又是多麼的遙遙無期。



回過頭去看湮沒在腳下的長長來路,以及那浸透在白紙黑字上的生動而忙碌的悲喜,在那樣一段被苦難與傷痛籠罩著的歷史長夜中,我們切膚地感受到農業文明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入侵時的無助與無奈,幸福與和平於我們而言又是多麼的遙遙無期。

那些林林總總,被無限期地誇大,遭受了數不清的詰問和非難的,先人們在幾百年的歲月沉澱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積累起來的勞動果實,在我們的敵人飛機大炮面前頃刻間便化為烏有。直到上世紀中華民族誕生了一群最優秀的中華兒女,那段苟延殘喘的歷史才得以徹底改寫,本以為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卻不料等待你我的依舊只是一個無意中添加了過多夢幻效果的烏托邦而已,於是「新三座大山」應運而生,它比曾經那三座大山更殘酷無情,來得更加猛烈。

中國人民用鮮血與生命推翻了帝國、封建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卻在21世紀的今天再次背上了新的三座大山,而且比之之前更加沉重,這或許是歷史跟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不懂中國歷史特別是不懂中國近代史,是很難真正理解新的三座大山對中國人民意味著什麼的。而要研究中國歷史,就必須抓住中國歷史的主線,脫離了這一主線來談中國歷史那只能是捨本逐末,似是而非。

在袁隆平雜交水稻良種問世之前,中國歷史的主線只有一個——糧食,不清楚這一點,就無法直面中國歷史。英國人通過鴉片戰爭拿到了進入中國的入場券,從此中國的問題又多了一個——工業化。糧食是主線,工業化是綱,綱目並舉才能耳聰目明。「新」自然是相對「老」而言的,那麼新三座大山「新」在哪?它不單純是形式上,更是內容上的。時下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辛辛苦苦打拚一輩子,到頭來卻讀不起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其中又以住房問題最為嚴重。所以,所謂新三座大山,說白了就是教育、醫療和住房這三個二十一世紀最根本的國計民生問題。

新三座大山,這個命題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就算把所有的聰明人加一塊也難以道出其冰山一角。就像「平等是目前人類對理想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那麼平等之上是什麼」、「為什麼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而在中國卻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怎樣才能打破歷史周期律,這個命題究竟有沒有答案」等等。當然,不論是教育、醫療,還是住房問題,這本身就非常廣泛,要理解他們就離不開中國歷史,研究歷史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礎,文化從何而來?文化最主要的途徑來源——讀書。那麼在2020年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來聊聊讀書

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

千百年來,關於讀書的名言不知凡幾,無論是儒家開山鼻祖孔仲尼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還是一代詩聖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或者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先驅莎士比亞的「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都不如一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來得乾脆,把世界上最難懂的道理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讀書大成的境界。

應試教育最容易固定一個人的思維,進而約束其言行,從小學開始孵化,經過初高中的加深和鞏固,最終在大學的時候成型,這一點從每年那麼多應屆畢業生在招聘會上的表現就可見一斑。中國的大學生對那些約定俗成有標準答案的命題大多都能對答如流,而在面對那些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命題往往會感覺無從下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眼界、思維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形成了。那道經典的面試題「為什麼下水道的井蓋是圓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個湖南人說過,進了城才知道有人不願意讀書,在我們鄉下孩童的眼裡,打豬草和讀書這兩個選項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過豬草嗎?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豬草是什麼感覺,酷暑與螞蟥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難忍,讀書在這些孩子們眼裡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事。同理,讀書與打遊戲相比,讀書則是最枯燥無聊的事情了。願不願意讀書,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種選擇罷了,這多少能解釋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更能讀有所成,

阻止孩子讀書反倒促使孩子熱愛讀書,這一成功經驗可惜沒有太多市場,是任何一個希望自家孩子喜歡讀書的家長們都不敢借鑑的,孩童教育與養牛相似,牛寧可伸著脖子費勁去夠牛棚上不易吃到的草,也不願意低頭吃腳底下的草。人們常說有錢難買願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人的慾望是決定每個人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的關鍵因素,最理想的莫過於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慾望相契合,可惜這種情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自發的讀書意願是人最重要的慾望,真正理解這一點的家長是少之又少,多數人變成家長後又去重複過去的故事,現實的壓力使家長們認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為沒有多讀書,最終孩子由於叛逆反而遠離書本。人的知識不是在高中大學學到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的。除了少數得天獨厚的天才人物突然頓悟產生出科學定理之外,絕大多數人只是靠不斷積累完成的,最後的結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別,是由於大部分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放棄了繼續學習,這一點是孩子教育的關鍵,家長不可不知啊。

英國名人培根說讀書有三種用途:增長才幹、消遣和裝飾。第一周用途最直接,也就是說讀書可以獲利或得到力量,這一用於主要體現在培根所處的時代,那時讀書尚是貴族的喜好,作為時髦的風氣,顯然讀書是最能達到人畜無害的,值得提倡,領袖喜歡讀書可比喜歡打高爾夫對社會的影響更正面。讀書的第三種用途是作為裝飾,這其實也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但也是讀書很有用途的地方,就如同女人都要化妝一樣,雖然有人總喜歡鼓吹素麵朝天最好,但事實上除了少數天賦極好的女人,絕大多數美女都是化出來的,這就是裝飾的作用。

世俗力量如權力和財富對男人來說是軀幹,讀書意味著有文化,文化就是男人的裝飾和面子,有勢力的人如同山巒,有知識的人如同星斗,被人稱之為泰斗就意味著他具備世俗力量和真知灼見。讀書的這三種用途到了毛澤東這裡達到了極大化:讀書增長才幹,毛澤東讀了一輩子書,也檢驗和應用了一輩子只是和理論,讀書可以裝飾,毛澤東的光芒也來自他的博大精深,讀書可以消遣,高處不勝寒,站在人類歷史制高點的毛澤東是孤獨的,他的境界太高,高到根本就沒有人能跟得上他,他的消遣只能是和人類歷史上站在金字塔巔峰的寥寥幾人共勉罷了,這一點跟五四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幾乎是如出一轍。

詩是什麼?我們常說詩言志氣。所以在中國相當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詩句就是文化人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志向,寫得好,獲得別人的共鳴,哪怕只有幾十個字,就可以獲得詩人的桂冠,就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看上去最簡單的事情卻又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因為它的產出不單是需要天才,還需要苦難伴隨,於是乎最好的誓詞多是鬱鬱寡歡之作,抑或是壯志難酬的悲憤和絕望。其中關鍵因素就是詩人的志向無法跨越自身所處的時代,許多文人下筆萬言,氣勢上依然比不過大老粗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們知道人的覺悟或是認識過程有漸悟和頓悟之說,漸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頓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生不是簡單的爬坡,不是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到最高點。人生更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得高些,但山的最高處是沒有路的,只有峭壁,是一種能阻擋多數人的台階,所以多數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無法取得進步了,悟性也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對人來講,也有漸悟和頓悟之區別,漸悟是一個爬坡過程,頓悟則是台階似的進步,頓悟很重要,需要機緣和天賦,無法成為普遍適用的方法。

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有著天壤之別,那些強迫孩子學習的家長是好心辦了壞事,學習不怕晚,怕的是強迫,因為一旦強迫消失,孩子們多數就放棄了學習,你看看現在的大學生一進大學在幹什麼?有幾個人是在學習呢?多數人除了玩耍就是放縱,不要怪孩子們,他們小呢,有幾個人知道自己錯了呢?這不都是家長們和老師逼出來的嗎?他們太累了,經歷了漫長的考試馬拉松之後,誰不想休息呢?

我們常說學習目的要明確,小時候的評語中最常見的就是某某同學學習目的明確,當然這是誇你呢,只有老師認可的好學生才會活得這樣的評語,可惜用的太泛了,最終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尤其是小學生,能有幾個學習目的是為了某種崇高呢?一些孩子學習目的是為了家長,原因就是孩子直接的觀感就是屁股後面站著督戰隊般的家長,其實這是最糟糕的,好一點的是為了自己,這一層次就叫懂事了,更好的則是為了較大的群體,這就是明理了,較為高尚的目的是值得讚賞的,已經達到英才一級了。當然過猶不及,例如有一個階段曾號稱讀書是為了全人類,這就太虛幻了,因為人來社會有一個大官尚未突破,那就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民族的一分子,超越它難度太大了。當然學習目的明確,和能否實現不是一回事情,但沒有較為積極的、較為正確的讀書目的而讀有所成的幾乎沒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極為了不起的事情。

學生的錯,主要問題出在老師身上,很多教師,終其一生,都沒有起到導師的作用,人們多以為是因為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其實對人起決定作用的導師就是引導者,而人們接收引導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樣做對自己有好處,這種主動的行為完全來自於老師的讚許,沒有讚許過學生的教書只是教書匠,永遠成不了導師。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老師的影子,他們對自己的導師都是心存感激的,而那個刻在心裡的導師一定是誇獎過自己的人,不要小看這句誇獎,它是幼小的心靈最關鍵的引導者。

人生眾多碌碌者,最大的問題就是讀書無作文膽,磨劍無破敵膽。膽,是慾望,也是目標方向,現如今,多數學校里的教師,沒完沒了地批評教訓學習,卻不知道讚揚學生,機械地應用驕傲使人落後之語,卻不知道這句名言是告誡他的戰友的,只有那些經歷過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和常人難以想像的戰火千錘百鍊的勇士才有資格驕傲,普通人根本沒有資格使用。小孩子哪裡來的驕傲呢?孩子們更多的是自卑,不安和惶恐,老師和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們克夫自卑戰勝恐懼,為他們提供保護,如何讓孩子們站起來成為大寫的人?除了誇獎,別無他法。

誇讚孩子和溺愛完成是兩碼事,讚揚孩子是把孩子作為一個未來不可限量的人來尊重,只是現在還很弱小,需要鼓勵方能長大,溺愛孩子則是不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而是玩物,是弱智,讚許和溺愛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一個人一輩子遇到的教師不會太少,但多數人並沒有將教過自己課程的老師都認作導師並給予尊重和感激,這其中緣由多數人沒有認真想過,以為是在忙碌中忘卻了老師,其實問題的根源還在於老師。

三大名著的啟示:鬥爭、平等、行動

中國有四大名著,但讀書的順序和內容顯然是非常有講究的,很多人沒有在意過這一點,以為只要是名著讀了就有好處。孫悟空的「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造反精神,水滸傳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訴求,三國里的「浪花淘盡英雄」甚至成為數百年來行動者的教科指南。漢族的讀書人將三國演義看作是某人編的故事或野史,清軍卻將三國視作兵書入主中原,這就是書生與行動者的區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