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型冠心病的心電圖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1-16T14:59:28+00:00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診斷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  Q波加深>1/4R Q波出現粗鈍與切跡2、ST段弓背向上抬高 3、T波倒置心電圖:1)ST段斜形抬高、T波高聳。

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發展速度、範圍和程度的不同,分為五種臨床類型:

一、無症狀型冠心病;

二、心絞痛型冠心病;

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四、缺血型心肌病型冠心病;

五、猝死型冠心病。

01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

(一)特徵性改變

1、缺血性改變

冠狀動脈閉塞後最早出現的改變是缺血性T波改變,最初期,表現為T波振幅增高,雙肢對稱(心內膜缺血),缺血進一步擴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復極延遲晚於心內膜,復極程序發生改變出現對稱性T波倒置。

心臟的耗氧量較其它臟器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時首先表現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謝降低,能量供應減少,細胞內K﹢丟失較多,使心肌復極時間延長及復極順序發生改變。

2、損傷性改變

隨著缺血時間進一步延長,缺血程度進一步加重,出現心肌損傷,由於心肌損傷,產生了損傷電流或除極波受阻,而出現損傷性圖形改變。主要表現為ST段偏移,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與高聳的T波相連。在急性發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狀,並與缺血性T波平滑地連接。一般地說,損傷不會持久,要麼恢復,要麼進一步發展,發生壞死。

3、壞死性改變

更進一步的缺血導致細胞變性、壞死。由於壞死的心肌細胞不能恢復為極化狀態和產生動作電流,壞死的這一片心肌不能除極,自然就不會產生心電向量,因此,心電綜合向量背離梗死區,心電圖面向梗死部位的導聯產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診斷的三要素:

1、病理性Q波(壞死改變)

  (1)Q波增寬>0.04S

  (2)Q波加深>1/4 R Q波出現粗鈍與切跡

2、ST段弓背向上抬高 (損傷改變)

3、T波倒置(缺血改變)

(二)、心電圖的動態演變及分期

1、超急性期

時間

:數分鐘至數小時(大多在3小時內)

心電圖

:1)ST段斜形抬高、T波高聳。2)急性損傷阻滯:QRS振幅增高及輕度增寬。

臨床意義

:此期因圖形不典型, 容易漏診。心肌尚未壞死,處於可逆階段,早期積極的治療十分重要。

2、急性期

時間

:開始於數小時或數日,可持續數周

心電圖

:ST段弓背抬高與T波形成單向曲線、病理性Q波或呈QS形、T波由直立轉為倒置並逐漸加深。心肌壞死、損傷、缺血的心電圖特徵在此期可同時存在。

臨床意義

:早期應嚴格臥床,並對患者進行嚴密觀察。

3、亞急性期

時間

:數周至數月,一般為6周至6個月。

心電圖:

抬高的ST段基本恢復至等電線,T波由倒置較深逐漸變淺,病理性Q波存在。

臨床意義

:患者可逐漸開始體力活動。

4、陳舊性期

時間:

4~6月以後。

心電圖:

ST段在等電線上,T波恢復正常或固定不變,病理性Q波。如小範圍梗死,病理性Q波可變小或消失。

近年來,對急性心肌梗死實施溶栓或介入性治療後,可顯著縮短整個病程,並可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可不再呈現上述典型的演變過程。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

前間壁:V1、V2、V3

前壁:V3、V4、V5

廣泛前壁:V2~V5(V1)(V6)

高側壁:Ⅰ、AVL

側壁:V5、V6、V7

下壁:Ⅱ、Ⅲ、AVF

正後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




02

不典型心肌梗死

(一)、非Q波型心肌梗死:

(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1、普遍導聯ST段較顯著的抬高或壓低。

2、T波雙向或倒置,雙肢對稱,有時僅見T波改變,出現巨大而倒置的T波ST波,並有動態變化。

3、不出現病理性Q波

4、臨床症狀及酶學檢查符合心肌梗死改變

(二)、右室心肌梗死

1、V3R、V4R、V5R 導聯ST段抬高,T波倒置並出現病理性Q波。

2、均合併下壁、後壁心肌梗死。

3、臨床可有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徵和血流動力學障礙。

(三)、心房梗死

當心室肌梗死合併有下列心電圖改變,可考慮同時有心房梗死的可能。

1、P-R段移位:升高或壓低。

2、P波增寬、粗鈍、畸形並有動態變化。

3、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出現較為持久的房性心律失常。

4、常伴有其他心肌梗死的表現

(四)、持續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03

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一)、心電圖復極變化

1、缺血性T波變化

(1)T 波形態改變:雙肢對稱、波形變窄、頂端變銳。

(2)T波振幅的改變:左胸導聯T波振幅逐漸降低進一步所有導聯T波低平。

(3)T波方向的改變:T波雙向或倒置,甚至呈「冠狀T」。

(4)缺血性T波改變常呈定位分布

(5)缺血性T波多有動態改變

2、缺血性ST段變化

(1)ST段平坦延長:在基線上平直延長>0.12S,常見於以R波為主的導聯,並在早期出現。

(2)缺血性ST段降低:以R波為主的導聯降低≥ 0.05mV (0.5mm)(Ⅲ導聯除外)。

常見的幾種類型:①水平型:R波頂點垂線與ST段的交角等於90度°。②下垂型:R波頂點垂線與ST段的交角>90 ° 。③近似缺血型:R波頂點垂線與ST段的交角 <90 ° ,>80 ° ,而且下移>0.075mV

3、U波的變化

在T波直立的導聯出現U波倒置。

4、Q-T間期的變化

Q-T間期延長。

(二)、心電圖除極變化

1、QRS波群增寬,電壓降低。

2、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左右束枝阻滯、房內阻滯等。

3、心律失常:各種早搏及心房顫動,以室早最為常見。

4、PTF-V1負值增大。

04

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1、靜息時心電圖

約半數患者在正常範圍,也可能有心肌梗死的改變或非特異性ST段和T波的異常。

2、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

出現暫時性心肌缺血引起的。

1、ST段偏移,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以 上,發作緩解後恢復。

2、T波倒置,原有T波倒置的患者,發作時可變為直立(所謂「假性正常化」)。

3、一過性心律失常、一過性Q波、一過性Q-T、U波的變化。

3、變異型心絞痛

特徵性表現為病變部位的導聯 :

1、ST段抬高,並伴有對應導聯的ST段下移。通常見於V2~V6導聯,特別是V4~V6。ST段抬高一般是顯著的,有時呈單向曲線類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表現。發作緩解後ST段迅速恢復正常。

2、發作時T波增高,緩解後T波倒置。

3、一過性心律失常、一過性Q波、一過性Q-T、U波的變化。

對比

典型心絞痛:

發作時ST段降低

T波低平、雙向或對稱性倒置

若心電圖不正常,發作時無「假性改善」

發作時很少出現心律失常

運動試驗可出現陽性改變

以後若發生心肌梗死,部位難以預料。

變異型心絞痛:

ST段抬高,對應導聯ST段降低

T波直立高大

發作時有「假性改善」

約半數發作時伴有心律失常,以室早及AVB多見

運動試驗很少出現陽性改變

以後若發生心肌梗死,其部位往往是心絞痛時ST段抬高的部位

05

診斷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心電圖的輔助試驗

(一)、活動平板運動試驗

1、適應症

(1)對不典型胸痛或可疑冠心病病人進行鑑別診斷;

(2)評估冠心病病人的心臟負荷能力;

(3)評價冠心病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效果;

(4)進行冠心病易患人群流行病調查篩選實驗。

2、禁忌症

(1)急性心肌梗死;

(2)不穩定心絞痛;

(3)心力衰竭;

(4)中、重度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臟病。

(5)嚴重的肺部疾患或高血壓,血壓超過160/100mmHg以上者;

(6)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嚴重主動脈瓣狹窄;

(7)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骨骼、關節等疾患。

3、陽性標準

(1)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ST段缺血型下移≥0.1mV,持續時間>2分鐘;;

(2)運動中出現心絞痛;

(3)出現嚴重心律失常;

(4)ST段抬高,很少見。

(二)、動態心電圖

1、臨床應用範圍

(1)心悸、氣促、頭昏、暈厥、胸痛等症狀性質的判斷;

(2)心肌缺血的診斷和評價,尤其是發現無症狀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3)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診斷;

(4)藥物的療效評價;

(5)選擇安裝起搏器的適應症、評價起搏器的功能。

2、心肌缺血的DCG診斷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持續時間1min,2次間隔1min以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