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關羽的悲劇和夷陵慘敗,劉備應該如何處理荊州歸屬的爭端

歷史笑春風 發佈 2020-01-16T15:38:30+00:00

荊州在三國的歷史上舉足輕重。在三國時期,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涕的故事。光是重要的戰役就有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可以說,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左右著三國的歷史走向。其中,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爭奪更是這一切中引人入勝的事件。一、劉備和孫權圍繞荊州的爭奪。

荊州在三國的歷史上舉足輕重。在三國時期,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涕的故事。光是重要的戰役就有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可以說,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左右著三國的歷史走向。其中,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爭奪更是這一切中引人入勝的事件。


一、劉備和孫權圍繞荊州的爭奪。

劉備和孫權曾經有過一段關係密切的蜜月期。那是在赤壁之戰前後,劉備以梟雄之姿立於孫權的面前,讓孫權對他無比崇拜。為了支持劉備,孫權不惜投入東吳的兵力、物力,和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

但是,孫權當時並不知道。劉備和諸葛亮初次見面,諸葛亮就提出了《隆中對》。在《隆中對》中,占有荊益是第一步,然後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是第二步。這也成為了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

但是,由於曹操的突然南下,劉表病逝級劉琮投降,使得《隆中對》的第一個戰略步驟就被打亂了。劉備兵敗當陽,只得走夏口,聯合孫權,共抗曹操。


在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採取了各種手段,從分兵占領荊州南部四郡開始,到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為止,占有了機會大部分的赤壁之戰的戰果。這樣,劉備就實現了《隆中對》里第一步戰略步驟中的一半。

而孫權集團也有自己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全據長江,北面而爭天下」。對於劉備,孫權在開始是企圖控制利用劉備的。周瑜的意見就是直接吞併劉備。他建議軟禁劉備,分隔他和關羽、張飛的聯繫,將劉備的勢力分化瓦解,收為己用。多虧魯肅從中周旋,加上孫權想利用劉備共抗曹操,才沒有實行。

對於這一切,劉備心裡也十分清楚。為了打破這個局面,劉備急於占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他把目光投向了益州。經過長期的作戰,劉備終於在建安十九年占據了益州。


孫權本來就對劉備占有自己的上游心懷疑慮。但是為了共抗曹操也暫時忍耐了。孫權認為兩者一體,竟然天真的想從劉備的防地穿過去打下益州。結果被劉備用各種藉口給推辭了。可突然這一天他發現,劉備在占領上游的情況下,嘴上說一套,手裡做一套,拿下了益州。孫權感到無比的懊惱,感覺自己被劉備耍弄了一樣。

孫權被氣得破口大罵,他立刻派諸葛瑾去索要整個荊州。在索要無果下,孫權派兵占領了荊南三郡。劉備聞訊帶領軍隊從成都趕來,與關羽共同與孫權對峙。後因曹操進圖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才雙方講和,以湘水中分荊南。

等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兵襄樊。在這場戰役中,關羽在最初占有了優勢。他利用連綿降雨,漢水暴溢的機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可是好景不長,隨即被孫權敗盟,呂蒙白衣渡江,趁虛襲取了荊州。關羽走投無路,最後被孫權擒殺。


這一次戰役,蜀漢損失慘重。不但丟失了整個荊州,還損失了一支本來準備用於進軍宛洛的主力。更嚴重的是,蜀漢首屈一指的大將關羽之死。這一切,是蜀漢難以承受的。這都是因為劉備和孫權爭奪荊州造成的。

二、對荊州歸屬權的疑問。

我們看這一段歷史,會產生一個疑問,荊州應該歸屬給誰?從整個事件來看,我認為,荊州的歸屬權應該是孫權的東吳。這裡說的荊州不只是指孫權明明白白借給劉備的南郡那一部分,而是包括整個荊南四郡在內的所有荊州。

我們從歷史上,只能夠看到魯肅勸孫權借南郡那一部分。似乎,荊州南部的部分本來該屬於劉備,因為這部分是劉備打下來的。可是,我們從歷史記載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對於這部分的歸屬,也是有異議的。


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號稱是和孫權聯合作戰,可是他的兵力實在是微不足道。在當時就被周瑜輕視,使得劉備羞慚難當。孫權方面認為,赤壁之戰是自己出來大力打下來的,劉備只是協助而已。因此,在荊州的從屬上,孫權方面認為應該歸於自己。

當時,孫劉聯軍的主帥是周瑜,而且劉備經過當陽之敗,軍隊傷了元氣,還沒有恢復。所以在周瑜去打南郡的時候,劉備和周瑜商量,把張飛配給周瑜,自己借周瑜二千精兵去打荊南。在得到周瑜的同意後,他用東吳的兵打下了荊南。

因此,周瑜認為,荊南是自己的兵打下來的,當然歸自己。至於劉備只是暫時借這塊地方安身而已。他還把南郡江南的部分也劃了進去,讓劉備管轄。


周瑜的這種看法,東吳上下都認可。可是劉備集團不認可,他們的看法是,自己打下就是自己的,也就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的就是自己的。在在我們現今看來,是一種無賴的做法。可為了忽悠東吳,他們也就默認了東吳的看法,悶聲發大財。經過修生養息,劉備迅速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政隊伍,具備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到後來,劉備占領益州後,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依然是採取這樣的做法,據史書記載: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由此以後,引發了湘水之爭。我們從這次爭端里雙方的言辭,可以看出,東吳對荊州的歸屬權是理直氣壯的。而劉備方面則是理屈詞窮,處於下風。比如上面劉備說的,取得涼州再將荊州全部歸還東吳。


還有魯肅和關羽的「單刀會」上,魯肅駁斥了關羽的對荊州的歸屬權的言論。嚴正的指出了當年劉備的窘況,孫權只是借土地給劉備安身,並沒有將荊州歸屬劉備。從關羽無言以對就能夠看出,雙方其實在心裡都明白荊州的歸屬權應該屬於孫權。

孫權從劉備的舉動判明,劉備是沒有歸還荊州的誠意。當魯肅死後,強硬派呂蒙上台。兩人一拍即合,採取武力奪回了荊州。在荊州的歸屬權上,孫權方面都認為應該歸屬於自己,劉備一方是背信棄義的一方。因此,在出於拿回屬於自己的權益的認識下,東吳人人理直氣壯,根本不顧及將來可能遭到的劉備的報復。


三、可供劉備選擇的方案。

那麼,在和孫權撕破臉面之前,面對孫權咄咄逼人的要求,劉備能有什麼選擇嗎?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有四個方案可供選擇:一是向北發展,加深自己的縱深。二是順流直下,首先直接消滅東吳,再興兵北伐。三是死守荊州,賴著不還。四是將荊州全部歸還給孫權。

第一個方案,我們從歷史上來看,是不可能實現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實質就是為了加深荊州的戰略縱深,改變荊州的戰略態勢。

如果關羽打下襄樊,那麼,關羽控制的荊州與西川的聯繫渠道就不是僅僅依靠長江。而是再加上與劉封、孟達控制的上庸相聯繫的漢水。這樣,江陵和襄樊就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這樣就不會再擔心東吳和曹魏的襲擊了。


可是,這個設想是東吳不會願意看到的。如果關羽做到這一點,東吳索回荊州的願望將會落空。就算是即便要回了荊州,也無法改變關羽位居上游的戰略態勢。

這樣一來,東吳的全據長江的戰略意圖就會破產。東吳將在劉備和曹操雙方勢力的威脅下生存。這是孫權絕不可能容忍的。因此,正是關羽的勝利,加速了孫權的敗盟。

關羽剛在向北發展的步驟上邁出一步,孫權就急不可待的對荊州發動了襲擊。這一切說明,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凡是想改變荊州的平衡態勢的行動,都必然會遭到感到威脅的孫權的襲擊。因此,向北發展,改變態勢的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那麼,劉備選擇第二個方案,順流直下,消滅孫權呢?

在當時,劉備的總體實力基本上已經是孫權的兩倍,再加上位居上游,關羽擁有一支能戰的水軍,消滅東吳是有希望的。

但是,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曹操在旁邊虎視眈眈。曹操一直在等待這個兩虎相爭的機會。如果劉備和孫權動武,曹操會從中取利。最後很可能出現孫權投降曹操,曹操坐觀孫劉內訌,在恰當的時機出手的情況。

在用兵上,劉備和孫權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和孫權不同,他是一直以曹操為敵人的。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得到曹操的幫助的。這樣一來,劉備一家要對抗曹操、孫權兩家,自己的生存都會困難,荊州就更保不住了。因此,這第二個方案也難以實施。


那麼採取第三個方案呢?死賴著占據荊州,就是不還呢?從歷史上看,這也是不行的。在歷史上,孫權在湘水之爭後,現是打了一下合肥,發現向北發展困難後,就已經起了敗盟取荊州之心。

他派人到曹操那裡,主動提出並投降了曹操,為下一步武力奪取荊州做好了準備。荊州就在孫權的眼皮子底下,他在旁邊虎視眈眈的盯著,只要有機會就撲上去。劉備防得了一時,防不了一世。而且在《隆中對》中,荊州這一支人馬是北伐的主力之一,必然要行動。

可在這種態勢下,只要荊州主力一動,對東吳的防禦露出些許破綻,東吳就會動手收回荊州。最終,荊州還是會落到孫權的手中。因此,第三種方案也是難以實施的。


四、劉備最可行的方案。

那麼,劉備選擇第四個方案,主動將荊州歸還孫權會怎麼樣呢?我個人認為,選擇把荊州歸還孫權,是劉備最可行的方案。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劉備歸還荊州,會減少孫權敗盟的幾率,使得雙方聯合抗曹的局勢更加穩定。

孫權敗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曹操雖然是與自己接壤,但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失去了水軍,在軍事上已經對自己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而曹操也看到這一點。曹操將主力撤回北方,只留下部分軍隊守衛合肥和襄樊兩個要點,採取守勢。這個時候,位居上游的劉備集團就成為了潛在的威脅。


孫權在劉備的勢力與己均衡時還可以暫時容忍劉備。可是,當劉備取得西川後,實力明顯強過自己的時候,就感到芒刺在背。而且關羽對自己並不友好,總是把兼并東吳的話掛在嘴上,這都是孫權敗盟的誘因。

如果劉備將荊州歸還孫權,孫權的全據長江的戰略目的就此達到,自身安全問題會得到滿足。這樣,以長江峽口為界的雙方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安無事,就不可能會有孫權敗盟的事情發生了。即便孫權敗盟,也對劉備造不成什麼實質性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孫權拿到荊州,他就要在整個長江防線上單獨面臨曹操的壓力。這是孫權十分吃力的事情。孫權又有稱帝的野心,他不會屈居曹操之下,雙方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時候,孫劉聯盟對孫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孫權聯盟會比以前變得更加穩固。


2、劉備歸還荊州,能夠縮短戰線,集中力量,使得北伐秦川更容易實現。

劉備歸還荊州,是不會把當地的資源全部留給孫權的。他肯定要把荊州的士眾兵馬以及所有可以帶走的資源都帶入西川,給孫權留下一個空蕩蕩的荊州。這樣一來,孫權要拿自己的力量去填補這個力量真空,就無力去干涉劉備方面的行動了。

後人評價劉備的《隆中對》時,認為《隆中對》最大的缺陷就是兵力不集中。劉備將兵力分為秦川、宛洛兩路,分隔千里,難以配合,極容易導致失敗。


而劉備歸還荊州後,就把關羽的主力和自己的兵力匯集起來。用兵方向從過去的兩個方向改變為一個方向,兵力也對秦川方向的曹軍占壓倒性優勢。這樣,打下雍涼是容易的。如果占領雍涼,失之於荊州的土地就得到了補償。劉備也成就了漢高祖霸業的一半,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就有了更多的選擇。

3、劉備歸還荊州,能夠改善自己的戰略態勢,讓其他雙方對自己更加無懈可擊。

如果劉備歸還了荊州,劉備的戰略態勢也會有很大的改善。過去,劉備感覺自己處境窘迫,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所處的戰略態勢不利造成的。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劉備處於曹操和孫權的夾擊態勢下,怎麼會不狼狽?但是,如果把荊州歸還孫權,全力建設經營自己的大本營益州,就擺脫了這種不利的態勢。


劉備原來的被夾擊的態勢,就無形中轉嫁給了曹操和孫權。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採取郭嘉的故策,主動退縮,讓劉備和孫權發生矛盾,以來從中取利。如果劉備退出荊州,那麼曹操就要直接和孫權面對。兩者的根本矛盾不可能得到調和,衝突在所難免。

而劉備占據長江峽口和上庸,處於雙方的側背。這個時候,劉備就取代了曹操過去的態勢,既可以坐山觀虎鬥,又可以直接插手雙方的爭鬥,獲取最大的利益。

4、劉備歸還荊州,能夠使內部更加穩定。

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集團人員的組成,是各個集團中最複雜的。由於劉備的事業軌跡,使得他的部下來自五湖四海,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區域。

而劉備占領益州又是採取了一種不太光明的手段,在蜀中的很多士人對劉備都很不齒。過去劉備諸葛亮評價劉璋暗弱,可是,面對暗弱的劉璋,劉備打了那麼長時間才打下來,可見蜀中對劉備的牴觸情緒有多深。


當夷陵之戰後,蜀中馬上就發生了多起叛亂。其中南中的叛亂直到兩年後才被諸葛亮平息下去。在後來,政局的不穩和反覆的叛亂,是劉禪選擇投降的主要原因。

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從人員的組織成分上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荊州的大批人員入蜀,就會構成一個強大的忠於蜀漢政權的政治勢力。這樣一來,政局就會趨於穩定。即便是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荊州派的支持下,團結益州本土等派別,政局的形勢也會好得多。

因此,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劉備把荊州歸還孫權是各個方案中最可取的。如果劉備歸還了荊州,蜀漢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而且,難度將比《隆中對》里的方案小得多。


結語: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來,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修生養息的地盤。可是,當劉備實力壯大後,反而不願意歸還孫權了。但是,在這塊地盤中,南郡是孫權的「全據長江」戰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孫權勢在必得。

而劉備死抱著多年前制定的《隆中對》策略不放,不根據具體形勢予以變通。尤其是劉備奪下西川,將大本營放在了西川。西川遠,東吳近,一旦發生變故,劉備是無法和東吳爭奪荊州的。換而言之,劉備是守不住荊州的。


因此,將荊州還給孫權,是劉備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劉備的戰略態勢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隨後能夠給劉備集團帶來一系列的好處。這在兵法上講就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可惜,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都是些目光短淺之輩,看不到這一步。劉備根本不理睬孫權的需求,一意孤行,妄圖強行一直占有荊州。而孫權也忍無可忍,不惜背盟,襲占了荊州。最後在夷陵之戰中,雙方拼個兩敗俱傷,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讓曹魏坐得漁翁之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