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最「難纏」霧霾要來了,山東12城市或迎重污染

濟南時報 發佈 2020-01-16T15:43:31+00:00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16~18日期間,區域中層溫度逐步升高,大部受偏南氣流影響,風力較小,濕度較大,擴散條件不利,沿山地區出現污染輻合,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沿山城市受前期污染積累影響可能出現嚴重污染。

15日18時起,濟南市空氣品質從良變為輕度污染,潛伏在空氣中的污染物正在等待最合適的氣象條件,聯手山東多城市在春節前夕高調地再刷一次存在感。15日20時起,菏澤市空氣出現重度污染,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重污染將進一步擴散。

16至18日山東多地將現重污染

截至15日20時,山東省16城市中,除菏澤市出現重度污染,其他城市均為良或輕度污染。然而重污染正在蓄勢待發。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16~18日(周四至周六)期間,區域中層溫度逐步升高,大部受偏南氣流影響,風力較小,濕度較大,擴散條件不利,沿山地區出現污染輻合,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沿山城市受前期污染積累影響可能出現嚴重污染。18日晚間至19日白天,區域大部受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好轉,此次污染過程有望緩解。由於近期冷空氣及降水過程不確定因素較多,具體形勢有待臨近判斷。

17日至18日,山東12城市或出現重度污染。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山東省氣象台預報稱:15日夜間污染物累積,山東省污染逐步加重。16-18日,受小風、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及污染物區域輸送影響,山東省內陸地區可能出現一次大範圍中至重度污染過程,其中18日污染程度最重、污染範圍最大,西部部分城市可能達到小時嚴重污染。19-20日,受間斷性冷空氣影響,山東省中北部地區有望緩解至良輕水平,南部地區有望緩解至輕中度污染水平,但維持時間較短,隨著21-22日的擴散條件轉差,山東省西部城市仍有出現重度污染的風險。同樣考慮到鑒於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較大,具體形勢也有待臨近研判。

「硬核」治霾,多地啟動「加長版」應急響應

15日10時,濟南市區東南風1.2米/秒(風力1級),12時左右轉為西北風2.3米/秒(風力2級),風向轉變,預示著冷空氣的到來。冷空氣前鋒就像推土機,它的到來攪動著空氣中的懸浮物,與此同時濟南空氣品質從良轉為輕度污染。此後隨著北風的強弱節拍,濟南空氣品質在良與輕度污染之間擺動。

「風場太弱,氣象擴散條件未來幾天都不會有明顯改善。」濟南市氣象台天氣預報員說,隨著目前氣象資料分析,前一天預報中的雨雪天氣也將爽約,未來7天濟南市以多雲天氣為主,風力較弱。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印發《工業污染源監管百日攻堅幫扶行動方案》,各區縣分局、南部山區管委會、萊蕪高新區生態環境機構於日前開展全面執法檢查。圖為1月9日長清區召開全員大會部署行動。

天不幫忙,人就更加努力。同時,重污染不是僅存在於一城一地的問題,控制污染也不是一城一地單獨的事,根據省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小組辦公室區域應急聯動要求,早在1月8日,濟南、聊城、泰安、德州、淄博等城市便發布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信號,1月9日紛紛啟動Ⅱ級應急響應,在空氣品質為良的情況下提前採取減排措施。儘管14日全省空氣品質達到優良級別,但考慮到新一輪污染正在來襲,多城市應急措施持續進行。

重污染天氣應急檢查已形成常態,圖為市生態環境局歷下區分局進行「不打招呼」的夜查。

自今冬採暖季以來,濟南市已按照區域聯動要求,啟動5次重污染應急響應,為避免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對市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實現統籌兼顧,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強調,要實行績效分類、差異化管控,嚴防「一刀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做法。

14日,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尚未解除,圖為市生態環境局歷城區分局對轄區企業應急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在今冬「最難纏」重污染天氣到來之前,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成員單位枕戈待旦,全力迎戰。

@濟南市民 重污染來襲請做好防護

濟南市生態環境、市氣象部門聯合會商預計,受此次區域污染過程影響,預計濟南市16~19日空氣品質由輕度污染逐漸惡化為重度污染,20~22日以輕度-中度污染為主,具體預報結果如下:16日輕度-中度污染;17日中度-重度污染;18~19日重度污染;20~22日輕度-中度污染。

在重污染天氣到來時,生態環境、氣象部門聯合提醒市民,請儘量減少外出,取消晨練,及時關閉門窗,等到空氣品質好轉後再開窗通風。外出時最好佩戴專業防霾口罩,避免呼吸道受刺激導致疾病發生。此外,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僅可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的作用。

同時,在重污染天氣到來時,汽車尾氣將會快速轉化為PM2.5,在此呼籲濟南市民儘可能選擇綠色出行方式,同時遵守濟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相關規定,在做好個人防護同時,也為濟南戰霾貢獻上一份力量,防霾治霾,共治共享!

新時報記者:趙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