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用藥之:黃芪可以防治瘟疫?

慶余閣 發佈 2020-01-16T16:54:52+00:00

黃芪又叫做黃耆,是重要的中藥,更是重要的補藥,所以一般在虛損性疾病中使用,其實在整個《傷寒論》之中,沒有使用黃芪的記載,只有在治療慢性疾病的《金匱要略》之中才有使用黃芪的記載,從這個也可以看出黃芪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黃芪又叫做黃耆,是重要的中藥,更是重要的補藥,所以一般在虛損性疾病中使用,其實在整個《傷寒論》之中,沒有使用黃芪的記載,只有在治療慢性疾病的《金匱要略》之中才有使用黃芪的記載,從這個也可以看出黃芪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不管是傷寒,還是溫病,其實病久了之後,高燒耗散真元,就會形成氣虛的症狀,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而瘟疫,主要還是因為口鼻之氣吸入了邪氣,這種邪氣會在長時間內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日久就會變成氣虛證。

黃芪治療內傷病

第一次發現黃芪可以治療發燒,是李東垣,他在治療瘟疫的時候發現,很多瘟疫患者其實都是因為脾胃內傷導致的,所以根據「甘溫除大熱」的理論,研究出來了一系列的方劑,專門治療因為內傷脾胃導致的發燒。

李東垣因為治療瘟疫,發現了治療內傷雜病的方案,發明了補中益氣湯,還有一系列的方劑,其實是醫學進步的表現,為什麼治療內傷要用黃芪,而不是用白朮等藥呢?這個後世的陳修園就講的比較清楚,其實其他補藥都是補脾胃,都是守中的,只有黃芪能夠將那些藥物達表。所以,黃芪會成為治療外感疾病日久,邪氣入里的症狀。

右脈大,左脈小是什麼原理?

其實大多數的脈象都是左右均勻的,大小是一致的,遲數也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條件下,左右脈的大小是不一致的,所以治療的時候就會出現偏差。在《脾胃論》和《內傷外感辨惑論》中,發燒的類別有內傷外感兩者的差別,其中哪種是內傷,哪種是外感,需要從脈法上判斷。

在發燒的情況下,一般左脈大為外感,右脈大為內傷,一般外感的發燒有惡寒,但是內傷的發燒一般沒有惡寒,也不會有頭痛,或者較少的機會頭痛。但是,內傷的情況一般還會有右脈大,所以這個是判斷內傷外感的一個關鍵要素。

如果是內傷發燒,則在所開的方劑中加入黃芪就能立竿見影,而外感的發燒則不能使用黃芪,這個方法在張仲景的傷寒之中是沒有提及的,所以李東垣的功勞還是不小的。

為什麼會有右脈大?

其實所謂的內傷病,也是從肺部開始的,當邪氣進入人體之後,肺部脈就會出現浮大的象,久而久之,脈會往裡傳,從而出現右關脈浮大,這就是邪氣從膚表到腠理的傳變過程,所以治療的時候必須加入黃芪這味可以達腠理的藥物,只有這樣才能將藥力送達腠理。

外感的情況,一般是左寸脈浮比較明顯,也就是惡寒頭痛比較明顯,所以進一步發展應該是進入左關脈,到達的部位是少陽,如果出現問題也是少陽的問題,與右脈的脾胃有一定的區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