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說:作為醫生必練兩種「功夫」

醫學科普袁大夫 發佈 2020-01-16T17:05:10+00:00

正如清·吳儀洛在《成方切用》中說:「病有標本先後,治有緩急逆從,醫貴通變,藥在合宜,苟持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致殺人者多矣。用方之切於病,豈易易哉。」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識,同享健康生活。歡迎收藏+轉發!

醫學知識科普我們是認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醫生功夫(也作工夫),一詞多義,這裡是指素養和造詣。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功夫要求,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所肩負的任務。

醫生是一個特殊職業,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任務,責任重大,更要有過硬的功夫。清·陳修園曾說:「醫者,生人之術也。一有所誤,即為殺人。」

醫學門類較多,各科有各科的功夫,一個人要具有各科的功夫也有困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刀要常磨,不磨則不利;水要常注,不注則乾涸。醫生功夫要常練,不練就難以提高。要有決心,要有恆心,要有毅力,千萬浮躁不得。


01

理論工夫

從詞義講,理論是說理立論。這裡所說的理論,當然是中醫的理論。有一點需要說明,現在所說的中醫,是西醫傳入中國以後的稱謂,古時也有中醫這個說法,但與現在中醫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據《辭源》對中醫的解釋:「符合醫理。《漢書·藝文志·經方》:『庸醫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為如讓庸醫治病,不如不治為好,故以不治為中醫。實際上這個中應該為仲音,中的去聲。

何謂中醫理論?是難以用簡單文字和語言說得了的,這裡不作具體討論,但可用博、大、精、深四字來概括。毛澤東主席說:「中國醫藥學是個偉大寶庫」,概括得非常好。


有局外人說:「中醫理論非常玄,玄之又玄。」他說對了,中醫理論就是玄,就是奧。這正是中醫理論的獨特所在。這個理論的形成,經歷了實踐、認識、理論、再實踐、再認識、再理論的反覆過程,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停止)。可以說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一直在有效地指導臨床。觀歷代大醫家及現代大醫家,皆具有高深的理論功底。無論疾病種類怎樣繁多,病證怎樣千變萬化,只要運用好中醫理論,皆能治之。如「非典」和「愛滋病」,經中醫治療,皆獲得了滿意的療效。「醫者理也,以一理而應萬變」並非誇張之談。故此,要當好醫生,必須在理論上多下工夫,或者說

下一番苦工夫。功夫不負苦心人。


下功夫還要排除一些干擾,如懶惰、自滿、浮躁、自棄、追逐名利、華外悴內和譏諷等。


從哪些方面下工夫:我個人之見,要多讀書。

1.經典著作 當推《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些書大家都讀過,我認為還應再讀。


(1)《內經》即《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一部醫學巨著。「理至淵深,包舉宏博」(清·汪昂)。要在通讀的基礎上背誦其重要條文。只有通讀,才能觀其全貌,只有背誦,才能便於運用。《內經》文奧理深,不易讀懂,必須藉助注釋方能明其深義。茲介紹幾家,以作參考。


《類經》對《內經》注釋頗為詳盡,多有發明。張景岳用40年時間研究《內經》,寫成《類經》一書。深為醫家所推崇。可以說為學《內經》的必備參考書。此外,《類經圖翼》和後所附的《類經附翼》也不可不讀。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是明代醫學家馬蒔所著。他用了3年的時間寫成此書。在解析醫理方面有所見解。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亦是馬蒔所著。《靈樞》文辭古奧,醫理深邃,非常難懂。馬氏長於針灸,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故本書之中多結合臨床對《靈樞》經文進行注釋。故本書注釋水平則高於《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是明·張志聰合同學及門人數十人共同注釋,是一部集體著作,質量較高。有人稱此書開我國醫學集體創作之先河,功不可沒。


(2)《傷寒論》。《傷寒論》與《內經》一脈相承,它將理論與實踐臨床相結合,確定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有人稱之為「開辨證論治之先河」是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指導臨床實踐的醫學典籍。為了更好地理解《傷寒論》,可以多看一些《傷寒論》注家。如:

《傷寒來蘇集》。本書注重理論,與臨床聯繫較緊,頗為後世醫家所推崇。柯氏學識淵博,精通醫學,他在「自序」中說:「嘗謂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胸中無半點塵,目中無半點塵者,方許作古書註疏。夫著書固難,而註疏更難。」他對讀仲景書深有感觸地說:「凡看仲景書,當於無方處索方,不治處求治,才知仲景無死方,仲景無死法。」


《傷寒貫珠集》。本書著眼於臨床辨證論治以闡發《傷寒論》。尤氏辨證抓主證,鑑別抓要點。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闡釋了原書的深文奧義,精簡扼要,條理通達。


(3)《金匱要略》。我覺得《金匱要略心典》此書寫得很好,注釋明晰,條理通達,據理確鑿,切合臨床。是學習和研究《金匱要略》的必讀之書。



2.後世醫家著作 自仲景以後,醫家輩出,代有發展,其著作可謂浩如煙海,琳琅滿目。一個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難以盡讀,只能說多讀,但一定要讀。《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序中說:「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不讀書不知規模,不臨證不知變化。」



3.現代醫家著作 醫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現代大醫家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無論在理論上、學術上、經驗上都有很多創新和發展。這些著作不可不讀,他們都有熔古鑄今之功,能使我們眼界大開,受益多多。



4.書要多讀,又不能盡讀,怎樣讀才能效果更好呢?我個人體會,應有選擇地讀,大致可分為精讀之書和粗讀之書。對於精讀之書,要反覆讀,多下工夫;對於粗讀之書,顧名思義要讀得粗一些,一覽而過。但不可忽視粗讀之書也有精讀的部分,這一部分同樣要精讀。


只要學而不厭,樂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絲成錦,百花成蜜。


02臨床工夫

醫生不但要有理論功夫而且要有臨床功夫。臨床在療效,療效是檢驗醫生本領的標尺。說得天花亂墜,但治不好病,無異於紙上談兵。誠然,醫生也不可能把每個病都治痊癒,而要看你治療是否得當。治療是否得當,醫應知之。醫生應竭力避免治療失當,如何避免失當,一是要有高度責任心,二是在技術上要精益求精。從另一方面講,病人也有個選醫的問題。一般說,病人有病亂投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若投錯了醫(如庸醫、假醫、江湖騙子),會造成不良後果。明· 張景岳曾說:「病有緩急,效有遲速。若以遲病而求速效,則未免易醫。易醫多則高明本少,庸淺極多,少不勝多,事必敗矣。」「但知見病求醫,而不知醫之為醫,亦可悲矣。」「病不貴於能延醫,而貴於能延真醫。」


臨床功夫是多方面的,我覺得辨證識病和遣方用藥最為重要。



1.辨證和識病 證,是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的概括。

辨證識病是中醫學術的重要部分,捨去辨證識病就難以給予正確治療。正如清·林佩琴說:「治病之難,在於識病,而識病之難,在於辨證。」由此可見,辨證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辨證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的集中體現,辨證是療效好壞的關鍵。辨證也是中醫特色的具體反映,是任何現代儀器所不能取代的,將會永遠存在下去。失去辨證,就意味著失去中醫的靈魂。辨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就不那麼容易了,沒有理驗俱豐的功夫,是難以做得好的。

依據我個人的感悟,歸納出辨證思維六要,供諸位參考:


(1)辨證中之證與證外之證,注意其雜;

(2)辨靜態之證與動態之證,注意其變;

(3)辨有症狀之證與無症狀之證,注意其隱;

(4)辨宏觀之證與微觀之證,注意其因;

(5)辨順易之證與險惡之證,注意其逆;

(6)辨正治之證與誤治之證,注意其傷。

在辨證過程中,還應注意綜合、撮要、分析、識變、燭幽等。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


2.遣方與用藥 遣方即醫生治療疾病開出的方藥,按照立法原則,由多少不等的藥味所組成,通過周密地組方,藥物可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根據病證不同,方子規格也各有不同。金·成無己把方的組成不同歸納為大、小、緩、急、奇、偶、復,稱為七方,直到現在仍有重要指導價值。


遣方如派兵。派兵要有兵可派,而且要有更多的兵可派,遣方也是如此。如果一個醫生掌握的方子不多,到用方的時候就困難了。


中醫的方,歷代以來,浩如煙海,誰也不能把它都記在腦子裡,但常用的基本方不可不記,如最常用的經方、時方和經驗方。經方數量不大,其識見高明,用意深遠,奧妙難窮,只要用之得當,效如桴鼓。故有曰:「起大病者經方也」。時方內容更為豐富,適應面更寬,療效亦很顯著,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發展,應多讀多記。經驗方包括他人和個人的經驗方,有些還是很獨特的。予以為多讀方、多記方,既可以大大便於臨床應用,又是自己組方的基礎,多多益善。


但須說明,疾病是千變萬化的,也是很複雜的,有些方子可以對證,有些方子不一定完全對證。因此,就要靈活加減變化,或取其方義,或化裁其方,務必與病相符合。正如清·吳儀洛在《成方切用》中說:「病有標本先後,治有緩急逆從,醫貴通變,藥在合宜,苟持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致殺人者多矣。用方之切於病,豈易易哉。」清·汪訒庵在《醫方集解》中也說:「庸醫淺術,視之懵如,乃拘持死方以治活病,其不至於誤世殃人者幾希矣。」汪氏之言,絕不是不要成方,而是說如何活用其方,不能以詞害義。




  •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識,同享健康生活。歡迎收藏+轉發!

本文摘自《張磊醫案醫話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