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漢族媽媽與西藏孤兒的母女情緣

慈善公益報社 發佈 2020-01-15T17:29:31+00:00

慈善公益報1月8日這一天,范紅華像往常一樣,為尼瑪拉姆整了整衣服,摸了摸她稚嫩的臉龐,站在湖北省武漢體育舞蹈藝術學校門口,目送她邁進校門。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王學軍 通訊員 楊麟)1月8日這一天,范紅華像往常一樣,為尼瑪拉姆整了整衣服,摸了摸她稚嫩的臉龐,站在湖北省武漢體育舞蹈藝術學校門口,目送她邁進校門。十餘年了,范紅華堅持這樣送女兒上學。

這對母女倆原本素不相識。藏族女孩尼瑪拉姆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幼年時父母雙亡讓她成為一名孤兒,然而在過去的十餘年裡,她並不缺少母愛,范紅華給了她母親般的關愛。16歲的尼瑪拉姆說,這一路,她最感謝的是漢族媽媽范紅華的默默相守。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范紅華是武漢鴻華服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同時,也是一位長期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愛心人士。2007年7月,她與幾位青年企業家來到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在那裡捐贈20萬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也是在那時,范紅華與「藏族女兒」尼瑪拉姆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范紅華被乃東縣貧困的現狀所深深震撼,希望結對幫扶那裡的孩子,當地的援藏幹部向她推薦了尼瑪拉姆。當時尼瑪拉姆只有6歲,父母雙亡,一直跟隨姨媽生活。但她的姨媽靠種地為生,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全家耕地面積僅8畝,經濟狀況較為困難,沒有餘力給她更好的生活。聽說這個情況,范紅華當即決定與尼瑪拉姆結為對子。

雖然當時未能與尼瑪拉姆見面,但范紅華的心中一直牽掛著這個孩子。除了定期為她寄去學費、生活費、小禮物之外,還不時與她通電話,聯絡感情。

2009年國慶節,在西藏參加捐建希望小學活動時,范紅華和尼瑪拉姆第一次相見。面前這個瘦弱,渾身髒兮兮的,滿頭小辮兒亂七八糟的女孩,一下子擊中了范紅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看著孩子怯生生的樣子,想到她父母雙亡的不幸身世,范紅華的心震顫了:「我要把她帶到身邊,給她真正的母愛!」她一面為尼瑪拉姆梳理頭髮,一面問她:「你願意跟我去武漢嗎?如果你願意就叫我一聲媽媽。」或許是兩人真的有緣,尼瑪拉姆叫了一聲媽媽,范紅華也如約將她從雪域高原帶回武漢,從此給了這個藏族女孩一個溫暖的家,演繹了一份跨越民族、超越血緣的母女深情。

從遙遠的西藏來到湖北武漢,不管是文化習俗,還是語言交流和生活習慣都有一定的差異,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小尼瑪拉姆有些自閉和敏感。「她萬里迢迢跟隨我來武漢,這份信任不能辜負。」為了讓尼瑪拉姆儘快適應新生活,范紅華每周都帶著尼瑪拉姆去漢口一家西藏餐廳,品嘗「家鄉的味道」;安排到台北路小學,請專門的老師教她學漢語;擔心自己照料不周,特意為她聘請西藏乃東女孩,讓她陪尼瑪拉姆說話和玩耍,聽到鄉音,尼瑪拉姆第一次開心地笑了……

在范紅華眼裡,母愛就是不計回報的堅持。在初中、高中的人生節點,陪女兒一遍遍找合適的學校;女兒生病了,徹夜守在病床旁;女兒練舞蹈雙腿酸脹,范紅華悉心按摩。更讓尼瑪拉姆感動的是,媽媽還把銀行卡綁在自己的支付寶上,讓她有當家的感覺。

受范紅華的感召,武漢體育舞蹈藝術學校校長鄧燕萍、台北路小學教師宋佳倪等,都成了尼瑪拉姆的「愛心媽媽」。平日裡,范紅華還帶著女兒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從受助到助人,尼瑪拉姆說:「媽媽教會了我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時光如水,緩緩流過。十餘年裡,尼瑪拉姆已從當年無助的小女孩長成笑靨如花的花季少女。漢族媽媽為自己做的點點滴滴,已烙刻在尼瑪拉姆的心裡。她說:「我曾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媽媽卻用愛心把我心頭的大石頭慢慢撬起。」每年至少回一次家鄉,是范紅華和尼瑪拉姆的約定。在西藏,尼瑪拉姆向小夥伴們介紹武漢的縱橫湖泊、江城風貌;回到武漢,又給同學們描繪西藏的草原戈壁、五彩經幡。尼瑪拉姆說,她像一隻鴻雁,傳遞著漢藏兩個民族的情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