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FBOYS的人生看童年的產生與消逝

西閃 發佈 2020-01-15T17:38:50+00:00

不過就像波茲曼解釋的那樣,在一個以視覺為中心的媒介時代里,人生只需要分成三個階段,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間漫長的一段則可以命名為「成人化的兒童期」,因為成人與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區別都已經消逝了。



西閃/文

騰訊發布了一部紀錄短片《沒有哪個夏天像今年一樣》,講述王源在2019年夏天的人生轉折。短片開篇,王源坐在一艘小船里,起伏在夏夜的江面,遠處是重慶的夜景:黃花園大橋,以及燈火輝煌的洪崖洞。洪崖洞背後的大樓上,是巨大的應援字幕,寫的是「青春不散場」。

小船靠岸,王源靈活地翻越欄杆,登上碼頭。畫面上,穿著短褲的他有一雙纖細的小腿,刺眼地提醒,這個少年活得真不易呀!



王源的爺爺有同樣的感嘆。片中爺爺說,王源這孩子很小就接觸社會,生活缺少大人的照顧,覺得很心疼,覺得對他有所虧欠。

這讓我想起TFBOYS的另兩位成員王俊凱和易烊千璽,他們和王源的經歷一樣,童年很早就消逝了。

媒介研究的大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的開篇,談論的正是十二三歲的少年,TFBOYS出道的年齡。波茲曼注意到,在他寫作此書的年代(21世紀初),美國的成人與童年的區別正在快速消失。成人服裝與童年服裝的區別在消失,成人娛樂與童年遊戲的差別在變小,甚至連成年犯罪與少年犯罪的界限也在消失。放眼望去,成人和兒童無論在行為舉止、語言習慣、處世態度和需求慾望上,乃至在面貌特徵上都越來越難以分辨了。這讓我聯想起TFBOYS的服飾,從他們剛剛登台到現在,的確很難說哪些是童裝,哪些屬於成年人的。



所謂童年,並非一個生理學的指標。就像青春期或者更年期,它的劃分是相當主觀和人為的,或者說「社會性」的。比如說在西方的中世紀,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當作小大人對待。中國傳統的農村也是如此,小孩在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操持農活和家務。



在一個傳統家庭中,孩子主要是作為未來的勞動力以及父母養老的保險來看待的。到了工業時代,「小大人」的價值變得更加明確了。因為他們可以操縱巨大且省力的自動機械,掙到足以養活自己乃至幫襯家庭的收入。例如1790年的美國,那些紡紗廠里工作的第一批工人就是孩子,年齡在7歲到12歲之間。到了1820年,這類工廠的五成工人都是童工。一個名叫威廉·赫頓的英格蘭人回憶道,他7歲的時候就在德文特河邊的一家磨坊里工作。由於個子太小,監工做了一雙很高的木底鞋,緊緊地綁在赫頓的腿上,讓他好夠著機器的操作台。有人甚至在聽證會上作證,說他見過一個3歲的嬰兒在勞作。據1851年的統計,5到14歲的童工占了當時英格蘭勞動力總數的1/4至1/3。



所以,十二三歲出來工作的TFBOYS並非歷史上的特例,他們的童年消失得的確很早,但也不算特別驚悚的事件。就像學者們注意到的那樣,只有成年人刻意保持自身的秘密之時,成年與童年的區分才有意義。當一個兒童從來不相信童話,從來不相信聖誕老人、白雪公主和孫悟空,他或她就不再擁有童年。不過就像波茲曼解釋的那樣,在一個以視覺為中心的媒介時代里,人生只需要分成三個階段,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間漫長的一段則可以命名為「成人化的兒童期」,因為成人與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區別都已經消逝了。而這些區別是依靠閱讀、思考和責任來決定的。



沒有童年,也就沒有真正的成年。難怪TFBOYS在他們慶祝自己的十八歲和二十歲的生日時對自身的變化並沒有多麼強烈的感觸。或許,拿到駕照算是一個例外吧。畢竟,那一刻他們一定感到了成長的自主與自由,也會感到不一樣的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