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藏韻:轉、轉、轉——三圈帶你轉完拉薩老城區

中國西藏網 發佈 2020-01-16T19:03:58+00:00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攜帶著唐朝皇帝贈予的釋迦牟尼佛像和各種經卷、金玉等嫁妝來到拉薩,小昭寺的選址,傳說是當時運送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的木車陷頓之處,經過文成公主測算,得知此地正是龍宮所在地,遂修建小昭寺安置佛像,同時亦可鎮壓龍魔,造福藏地。

天還沒亮,拉薩大昭寺周圍轉經的人群已經熙熙攘攘了,煨桑爐里的桑煙裊裊上升,重複了數千萬遍的轉經祈禱又一次地開始了。迴廊里的經輪在轉、人的腳步在轉、手上的經筒也在轉,僧人在轉、俗人在轉、甚至被主人領著的狗和羊也在轉……

圖為清晨的大昭寺

轉經,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儀式,即圍繞某一特定的路線行走、誦經、祈禱。轉一圈就是一次圓滿。藏族人用他們轉圈的次數來累積自己念經的遍數——也是在累加期待來世今生的幸福指數。

拉薩有三條轉經路,第一條是沿大昭寺主殿的廊道轉一圈,這條轉經道是一圈數以千計的轉經筒,稱為「囊廓」——小轉。

第二條「八廓」——中轉是圍繞整個大昭寺的街道、即店鋪密集的八廓街轉一周。

第三條是沿林廓路繞一圈,這條最長的轉經道是圍繞早先的整座拉薩城,包括大昭寺、小昭寺,經過老城區,最後繞布達拉宮轉一圈,約十公里。這叫「林廓」——大轉。

拉薩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的核心是大昭寺,拉薩三條轉經路的軸心也就是大昭寺!可見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無論是來自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則,還是甘肅、四川、雲南的朝佛者,大昭寺都是他們的第一站。

這是為什麼呢?大昭寺在藏族人心目中為何享有如此高的地位?

「小轉」囊廓的核心大昭寺

公元七世紀,富於政治遠見的吐蕃藏王松贊干布先迎請了鄰國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妻,後又派其得力大臣攜重聘前往長安請婚,幾經周折,迎得正值青春妙齡的文成公主進藏。

尺尊、文成兩位美麗的公主均來自信奉佛教的國家,她們入藏時各自帶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但是,當時拉薩尚無宮室,人們皆居於帳篷之中,如何安置佛像便成了問題。在文成公主的建議下,松贊干布下令為其修建小昭寺,此寺大門朝東以示面向公主的娘家。文成公主一建小昭寺,尺尊公主自然不甘落後,也想建一寺廟,安置自己帶來的佛像,怎奈,白天建,晚上塌,只好向德才兼備的文成公主求助。文成公主深諳風水,通易經八卦,一經占卜,發現了問題。整個西藏的地形如同仰躺的羅剎女妖,極不利於藏王立國,而拉薩的臥塘湖正是女妖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需填土建寺以鎮之……於是,為我們留下了千年古剎大昭寺。

圖為小轉的核心——大昭寺內供奉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大昭寺殿高四層,殿頂覆蓋著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鎏金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寺內走廊和殿堂布滿壁畫,保存了自唐代以來的歷史文物和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時過境遷,多年後,文成公主帶進西藏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由小昭寺轉而供奉其內,據說此像為釋迦牟尼在世時親自開光之像,具有很強的神效加持力,引得無數佛教徒從四面八方叩拜而來。大昭寺正門前更是常年集聚著磕長頭的信眾,無數人的身軀億萬次的摩擦,地面的巨大石塊已變得光滑鋥亮。

大昭寺前有兩塊很重要的石碑。一塊是唐蕃會盟碑,公元823年為紀念唐朝和吐蕃最後一次會盟而立,用藏漢兩種文字刻成。由於碑文強調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遠嫁吐蕃贊普,吐蕃王室與唐王室結為舅甥之好,故又名「舅甥會盟碑」。

另一塊為種痘碑,是公元1794年駐藏大臣福康安所立。當時,西藏因天花流行而死者無數,被視為絕症,連親朋也棄之不顧,駐藏大臣在此危難關頭,將接種牛痘的方法教給當地人民,使天花病在當地得以預防和治療,解決了民眾的一大疾苦,於是立碑以記之。

大昭寺是拉薩的中心,也是來拉薩朝拜的信徒和旅遊者都必去的地方。

「中轉」八廓商貿街

面對大昭寺正門向左,隨著人流按順時針方向沿著名的八廓街走一圈,即為「中轉」。這條有著悠久歷史的轉經道,總是匯聚著來自各地的朝拜者,有坐卡車來的,有步行來的,還有沿公路磕等身長頭來的;有修行的僧侶,有普通的信眾,也有做生意的商人……總之,在八廓街可以遇到來自藏區各個地方的人們,看到不同的服飾、聽到各異的語言、感受到同一信仰下截然不同的風俗文化。

圖為「中轉」八廓街一角

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八廓街是拉薩最古老的一條街道,她見證了西藏的每一段歷史,今天,她仍然是拉薩商鋪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而過去,「八廓」只是單一地圍繞著大昭寺的轉經道,被藏族人稱為「聖路」。如今的八廓街依然在履行轉經道的職責,同時她又是一條出售民族用品和旅遊紀念品的黃金商業街,還是一整片保留了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老城區。

選一處高宅登上屋頂,八廓街盡收眼底。其實廣義的八廓街還包括老街周圍的一大片街區,幽巷裡密密麻麻住的都是拉薩的老住戶。她是拉薩老城典型的藏式建築的展示,也是拉薩古城的活標本。這裡自古就集中了許多西藏貴族宅邸、政府機構、寺廟和商鋪。

從大昭寺正門按順時針方向前行,走不遠在路南有一座兩層的石頭房,大門總是緊鎖著,這是朗孜廈,500年前它曾是朗孜莊園主的私人資產,後來甘丹頗章時期被當作市政廳,樓上是審問犯人的公堂,地下是監獄,二樓是宣布判決的地方。

朗孜廈的南側是木如寧巴——藏王赤熱巴巾在公元九世紀修建的六座神廟之一。

「沖賽康」原是第一座駐藏大臣的衙門,現在成了拉薩最熱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在東街和南街的拐角處有一根高聳的旗杆,相傳是人們為紀念宗喀巴在拉薩創辦傳召大法會,在法會當時插旗的地方豎起的。

在拉薩朋友的帶領下,我們爬上民居的房頂行走,二十多分鐘沒有下地——沿著各家各戶的屋頂居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義大利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不過八廓街老宅的屋頂沒有尖頂的煙囪,也沒有密集的瓦礫,有的是方形有沿的平台,用「阿嘎」土拍得緊實平滑,煙囪只是一個小小的鐵皮煙筒伸出屋頂。每家的屋頂上一定會有煨桑爐,在某些特定的日子裡,裡面就會冒出濃濃的桑煙,汩汩地伸向蒼穹。有些人家屋頂的拐角處還飾有五色風馬旗和自製的轉經筒,在風吹時嘩啦作響。

圖為八廓街輻射出的周邊街道

八廓街老古建築分為三大類型:貴族的私邸、大戶人家的宅院以及商人百姓的民居。貴族私邸比其他兩類精緻,講究材料的上乘和工藝的考究,通常由三層建築主體及其附屬建築構成。傳統大戶宅院的設計不講究嚴格的對稱,三樓通常用泥磚砌成,工藝十分堅固,其內有為數不多的裝飾房間,專供主人和親戚使用,另有數間房屋給僕人等居住。商人民居一般有兩層,二樓既供人居住又做倉庫,一樓用來做店鋪。小型民居為普通百姓的居所,一般奠石為基,然後用土磚壘成,與貴族或商人宅院相比,裝飾少得多。通常情況下,三類建築都會有至少一個庭院,只是規模大小不等。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八廓街的建築群里很少有大窗戶的房子,偶爾出現一兩棟,那必是有身份的大戶人家了。在舊時,普通百姓家的房子都被統一成四方型的屋體,小小的窗戶,白色外牆,不允許有其他形狀、顏色或是出奇的設計。而就在八廓街的東南角有一棟暗黃色圓角的兩層小樓異常醒目,這當然不會是一座普通的房子了,據說這裡曾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常常秘密造訪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寫下了著名的情詩《在那東方的山頂上》,「在那東方高高的山頂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未嫁嬌娘的面容,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未嫁嬌娘」的藏語是「瑪吉阿米」,現在這裡是一家叫做「瑪吉阿米」的藏餐吧。

圖為黃房子——瑪吉阿米藏餐吧

八廓街是拉薩乃至整個藏區人文景觀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了解藏區的窗口,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它的一切都在默默述說著拉薩的歷史和文化。走過這條宗教與世俗、神話與現實交織的「八廓」,相當於走過了一個被濃縮的西藏。

「大轉」林廓拉薩老城界

第三條轉經道叫「林廓」,這條最長的轉經道最早是環繞1950年前城區的界線,按順時針轉繞整座拉薩城,包括大昭寺、小昭寺,經過老城區,最後轉繞布達拉宮轉一圈。沿途曾有40多座寺廟和佛塔。但現在拉薩的城區面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50年代初不到3平方公里,擴大到1978年的18平方公里,又發展到2005年的54.3平方公里,青藏鐵路通車以後,拉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擴展著。原先大片的河谷、樹林、荒地、濕地和沼澤已被高低起伏的現代建築所覆蓋,擴展的街區早已淹沒了原先專門的轉經道。

圖為拉薩老城新貌

但是,每天早晨天剛朦朦亮,還是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轉經者出現在現代化的馬路人行道上,他們穿過一條條馬路,繞過一幢幢建築,手搖轉經筒口頌經文腳步不停,依然行進在「大轉」的線路上。

圖為「大轉」路線上的藥王山後面的千佛崖

布達拉宮盛名遠播,在此就不贅述了,講講小昭寺吧!小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一批寺廟之一,也是「大轉」路線的重點之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攜帶著唐朝皇帝贈予的釋迦牟尼佛像和各種經卷、金玉等嫁妝來到拉薩,小昭寺的選址,傳說是當時運送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的木車陷頓之處,經過文成公主測算,得知此地正是龍宮所在地,遂修建小昭寺安置佛像,同時亦可鎮壓龍魔,造福藏地。建成後的小昭寺曾盛極一時,後來隨著松贊干布的去世而衰落,後來又經歷西藏各種動盪與變遷,數度沉浮而後立足。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均予以扶持,文革遭浩劫,1986年大規模維修後方重放光彩。

圖為小昭寺正在舉行火供法會

因為跟文成公主息息相關,小昭寺的大門朝東,面向長安,寺廟建築風格漢藏融合,最初的寺廟管理也由漢僧主持,所以該寺被視作漢藏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中國西藏網 文/陳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