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梟雄—曹操傳,您了解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嗎?

王庶文講壇 發佈 2020-01-16T19:49:42+00:00

東漢末年的一場瘟疫,直接導致東漢秩序崩塌在《三國演義》一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

2020年1月16日,期盼已久的《三國志14》發布,記得在玩《三國志13》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公司里的小職員,過著安心、安定、安穩的小日子,現在居然在好奇心的趨勢下,走上了「自媒體」的道路。

作為一名有自尊的文化領域創作者,怎麼能放過這樣蹭「熱點」的機會?不過話說回來,這算不算「熱點」,我們現在存疑,至少這是一件能夠讓我非常開心的事情,從《三國志7》開始,這個系列的遊戲就一直乖乖地躺在我的硬碟里。也許寫完這篇文章以後,我會消失一段時間去「匡扶漢室」,不過我在「匡扶漢室」的同時,也還能堅持寫作,這取決於我的精神狀態。

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吧,曹操的身份其實很明確—「軍閥」,但是這個「軍閥」與其他「軍閥」又不太一樣。

東漢末年的一場瘟疫,直接導致東漢秩序崩塌

在《三國演義》一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也就是說東漢末年的亂世,漢桓帝與漢靈帝是直接責任人,在出師表中也有他們「親小人,遠賢臣」的論述。

這樣的是非判斷很符合老百姓的理解邏輯,但是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混沌系統,絕對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行為導致滿盤皆輸,這還有更深刻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亂世的起點是「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起義軍大約有30萬,參與人數高達幾百萬。那麼造成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朝廷的腐敗不會爆發如此大規模的起義,更不會有那麼多參與者,我們翻閱史料,會發現一個長期忽視的原因—「瘟疫」,一場持續幾十年的「瘟疫」在東漢時期爆發。

這場「瘟疫」的規模有多大?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在公元160年左右,中國人口大約有5500萬,100年後魏、蜀、吳三國加起來的人口還不到800萬,減員85%,這其中肯定有戰亂、戶口隱匿、軍閥濫用民力的因素在裡面,但是要導致如此大規模的減員除了「瘟疫」之外,實在找不到合理解釋。

「瘟疫」帶來的除了人口銳減之外,更可怕的引導恐懼蔓延,形成社會性的恐慌。「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就是利用人們恐慌的心態,通過「巫術」蠱惑人心,大肆宣揚董仲舒那套「天人感應」思想,讓人在自覺不自覺中產生「東漢朝廷已經不是天命所歸」的念頭。

最終於公元184年2月,起義爆發。不過這場起義並沒有達成它本身的目的,卻造成了東漢政府的軍權下放。

這就讓天下出現了一大批董卓、袁紹、袁術、陶謙這樣的軍閥,軍閥的首要目的就是割據,只有割據才能保證自己的勢力擴大,朝著更廣闊的目標前進,於是他們在東漢朝廷還沒有正式滅亡的情況下,展開了互相兼并,又互相分離的新局面。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重立乾坤

曹操親眼見證了東漢的傾頹,我們不管他內心到底是如何想的,從他的一生中來看,無論是社會、軍事、經濟,他都在拚命的恢復秩序,讓國家的運轉重新回到正軌。

就讓我們來分別看看曹操的具體操作吧。

「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最為後世詬病的應該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不過在歷史當中曹操採取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看上去差不多,其實有本質區別。獻帝被迫從長安逃回洛陽後,長時間的處於吃不飽飯的狀態,而各地大大小小几十個軍閥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到洛陽去接管獻帝,都怕獻帝搶奪了自己在陣營中的權威。

唯一敢出面的就是曹操,這需要非常恢弘的氣魄。曹操不但接管了獻帝,還安置在自己的都城,從名義上恢復了漢家的統治。漢獻帝跟著曹操到達許昌以後,隨之而來的麻煩也是接踵而來,不是衣帶詔,就是有人借獻帝的名義奪權,搞得曹操頭疼不已,不過就算如此,他依舊對獻帝沒有真正起殺心,因為獻帝是恢復帝國秩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屯田,經濟恢復

公元192年,有100多萬流民流竄到了今天山東兗州一帶,他們四處劫掠,朝廷任命曹操為兗州牧,去平定這次流民事件。曹操領兵前去並沒有採取直接對抗的方式,而是大力開展安撫工作,流民之所以到處流竄,目的就是要口吃的。

曹操在這100多萬人裡面挑選出了6萬人,將他們改編為自己的正規部隊,這6萬人就是後來的「青州兵」。為了安置剩下的人,曹操設計了「屯田制」,先是將大量的荒地分配給剩餘的人,然後又為他們打造生產工具和建設基礎設施,這樣原本100多萬流民,瞬間變為了100多萬的生產力。

這些人不再流竄,曹操地界上的經濟迅速發展,在往後,曹操遇到類似問題,都是這麼操作,北方經濟秩序得以恢復。

一掃宇內,環視太平

這裡要說的就是曹操的軍功,其實一句話就足以概括完成了。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驍勇,從公元189年算起,到公元211年,統一北方一共用了22年。

對內,曹操攻滅的大小軍閥多達數十個:呂布、袁紹、袁術、張繡、韓遂、劉表等;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這樣的軍功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我個人覺得能夠與之媲美的只有:漢光武帝劉秀和唐太宗李世民。

不過,曹操也有遺憾,就是赤壁。作為秩序的恢復者,北方的秩序大體重新建立後,他將目光瞄向了南方。赤壁的失敗不是簡單的戰略問題,還牽扯到經濟、人口等因素在裡面,我們已經知道當時的北方一團亂麻,人口銳減。

南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口在不斷增加,經濟也沒有遭到破壞,這些都是曹操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才會出現持續400年的南北對峙,雖然中間出現過短暫的西晉王朝,不過大體上就是南北對峙,一直要到隋朝才算把這個問題解決。

國之梟雄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他從原來的秩序重建者,轉變為了秩序的守護者,要如何鞏固北方的秩序才是他的目標。以獻帝的個人威望和能力,是無法將這種局面維持下去的。

所以曹操有了「不臣之心」,最明顯的表現是政治地位的迅速上升。公元208年,曹操還只是丞相,到了公元212年曹操就獲得了「劍履上殿」的資格,一年後又加封公爵,公元216年,他又從公爵升格為了王爵,並且享受皇帝規格的禮儀和服飾。

此時的曹操距離皇帝寶座僅僅有半步之遙,後世對於曹操想不想稱帝,討論了2000年。其實就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完全是廢話,這麼大的利益放在那裡,誰沒有想法,就連我們小老百姓,偶爾都還會自我幻想一下,更何況曹操。

問題是他能不能做。我之前說過,曹操做的事情叫做「秩序重建」,他提升政治地位的目的是用個人威望去維持眼下的局面,如果曹操稱帝很有可能會讓已經建立的秩序崩塌,重新回歸到亂世的局面,因為在輔佐曹操的一大批人當中,依舊有很多荀彧這樣的「保皇派」,曹操稱帝只會給與這些人予起兵的口實。

要到曹操的兒子曹丕才有了稱帝的條件,因為在曹操的打壓下那些「保皇派」在曹丕時代已經所剩無幾,就算有幾個也都沒有了實權,這樣就順利的將「維持秩序」的權利,交接到了下一任手上。

好了,關於曹操的內容就講述到這裡吧。曹操所在的時代是一個社會動盪、軍閥割據的時代;曹操用個人的力量恢復了北方的經濟、軍事、社會秩序,但是又由於各種原因,他無法完整的實現自己的目標,不得不妥協,轉而成為了秩序的守護者。

謝謝您的賞閱,您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