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旅獲榮譽稱號,憑什麼?萬斤炸藥炸不垮城牆,勇士殲敵2.5萬

兵說 發佈 2020-01-16T20:39:58+00:00

二是臨汾戰役的特殊性,可以說臨汾城能被我軍攻克,靠得不是一個班、一個排,也不是一個營、一個團,甚至也不僅僅是獲得「臨汾旅」稱號的8縱23旅一旅之功,而是所有參加臨汾戰役的5萬多官兵和支前民兵。

作者:德衡術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我軍歷史上,曾經有不少單位因為在作戰、訓練或者其他工作中,功績卓著,有特殊貢獻,在全軍、全國有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而被授予榮譽稱號。比如劉老莊連、襄陽特功營、塔山英雄團等。但旅以上單位被授稱的極少,其中之一,就有臨汾戰役中率先攻克臨汾城的原晉冀魯豫野戰軍8縱23旅。

那麼,為什麼旅以上單位少有被授稱而臨汾旅可以獲此殊榮呢?其中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戰區、兵團一級雖然可以對團及其以下單位授稱,但對師、旅級以上單位授稱,必須經總指揮部批准。相比較而言,師旅級單位能夠獲得榮譽稱號,當然更難。二是臨汾戰役的特殊性,可以說臨汾城能被我軍攻克,靠得不是一個班、一個排,也不是一個營、一個團,甚至也不僅僅是獲得「臨汾旅」稱號的8縱23旅一旅之功,而是所有參加臨汾戰役的5萬多官兵和支前民兵。

正因為旅以上單位少有被授稱,再加上當年授予8縱23旅「光榮的臨汾旅」錦旗上落款是「華北一兵團司令部、政治部」,所以有不少人以兵團一級無權授予師旅級單位榮譽稱號為由,質疑這個榮譽稱號的合法性。直到1956年,總政專門對此事進行批示,認定了8縱23旅被授予「臨汾旅」榮譽稱號,才算是平息了議論。不過,這倒讓人更加好奇:難道當年是華北一兵團越權授稱?還是另有隱情?

直到上世紀90年代,負責臨汾戰役指揮的原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徐向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明確提到,「臨汾旅」的授稱是經過總指揮批准的。1998年,徐向前夫人在整理徐向前遺物時,找到了當年總指揮部給「臨汾旅」授予稱號的批覆件,才算給「臨汾旅」這個榮譽稱號實錘的證明。

那麼,攻克臨汾城到底如何艱難,讓總指揮部批准給一個師旅級單位授予榮譽稱號呢?

1947底,經過晉冀魯豫軍區內線部隊大半年鏖戰,在晉南地區的蔣軍只能堅守臨汾這座孤城。為了儘可能多的消滅敵人,拔掉卡在我軍掌心的「最後一根刺」,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徐向前報請總指揮部批准,準備以2、8縱隊及地方獨立團攻克臨汾。

【徐向前,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主管軍事的第一副司令,指揮晉冀魯豫軍區內線部隊配合陝北部隊,粉碎了胡宗南對陝北根據地的重點進攻】

考慮到臨汾城防極為堅固,總指揮部在一開始的復電中,並沒有明確批示臨汾戰役能不能打,而是讓徐向前進一步做調查而後再決定,可謂是慎之又慎。

臨汾,因為是「衢地」,歷朝歷代都是軍事重鎮。這不僅因為臨汾城西傍汾河而建,而且城池建在一片高地上。所以,內高外地的地勢,註定了臨汾易守難攻的特點。除此之外,臨汾城的城牆不僅堅固,而且又高又厚。臨汾城牆底部厚達30餘米,高14米,整體傾斜向上,即便到了頂部也有10米寬,可以並列行駛3輛大卡車。

如此堅城,再加上閻錫山在日本顧問的指導下,修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防禦工事,也無怪閻錫山曾經誇口:臨汾城是「銅牆鐵壁」。

甚至在1949年,在臨汾城破一年之後,蔣氏命令湯恩伯據守上海時,湯恩伯讓工事設計部專門學習了閻錫山部的工事構築方法。要知道在上海戰役中,已經裝備了大量火炮的我軍依然難以摧毀這些鋼筋水泥工事,又何況在1948年,當時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並沒有多少大炮。

如何用劣勢裝備攻克堅城,我軍在數次攻堅戰後,發明了坑道爆破的戰法。這種方式就是:將地道挖到敵人的城牆下面,而後在城牆下面埋設大量炸藥。等到炸藥引爆,不僅可以將城牆炸垮,而且也能炸死城牆上的守敵。我軍給挖坑道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做「造土飛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造的「土飛機」可以把敵人炸上天。

可是自從1947年底,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坑道爆破攻克運城後,閻錫山專門命令所屬部隊,特別是守城部隊仔細研究如何破解我軍的坑道爆破。為此,臨汾的防禦體系由原來的城外據點、環城據點、城壕障礙、城牆據點、城牆內壕溝、城內工事的「六位一體」,又增加了一個地道工事,達到了「七位一體」。

這個地道工事,是負責堅守臨汾的蔣軍第6集團軍副司令梁培璜專門命人構築的。敵人在可能臨敵的東、南、北三面,分別從城牆根向外挖掘10米的防禦地道,並在地道頂端挖左右橫道,內埋大瓮1-2口。作戰時,梁培璜專門命人日夜監聽。這種工具能夠聽到100米以內我軍挖掘進攻地道的聲音,以及30米以內人說話的聲音。憑藉著這種工具,敵人可以儘早發現我軍挖掘進攻地道的方向和企圖,並加以破壞。

但是,我軍官兵又怎麼可能被這種困難難住!

收到徐向前滿懷信心及理由充分的第二封請戰電報,總指揮部批准晉冀魯豫軍區發起臨汾戰役。為了拖住準備從臨汾開赴陝北前線的胡宗南部第30旅,徐向前將臨汾戰役的進攻時間從1948年3月10日提前到1948年3月6日。這樣,雖然減輕了陝北的壓力,但也導致攻擊臨汾的兵力不足。臨汾戰役開始時,敵人的兵力有2.5萬人,達到攻城部隊的一半。這樣的兵力對比,距通常攻守兵力3比1的慣例,有著重要差距,加上臨汾城堅固的城防,註定了臨汾戰役將會是一場惡仗。

戰役開始時,負責主攻的8縱、13縱各旅就像「刨地瓜」一樣,一點一點地突破敵人的防禦,一點一點地摧毀敵人據點。像地堡這樣的「小地瓜」刨完了,攻城部隊就開始刨臨汾東關據點這樣的「大地瓜」。

臨汾東關城防雖然比較臨汾主城有所不及,但是也非常堅固。為了減小傷亡,8縱、13縱再次上演坑道爆破的拿手好戲。

可是,早有準備的敵人在使用「監聽瓮」發現我軍挖掘坑道後,立刻組織人員與我軍對挖並打通了坑道。坑道打通後,敵人先是派小分隊襲擾,不讓我軍安置炸藥。在我軍派出護道分隊還擊後,敵人甚至引水灌入坑道,企圖淹沒坑道。但是攻城的官兵非常聰明,他們在坑道內專門挖了排水溝,將水引到外壕,挫敗了敵人破壞坑道的陰謀。

粉碎了敵人地下破壞以及地上反擊後,攻城部隊利用不到10天的時間,8縱23旅挖了3條、24旅挖了1條、13縱37旅挖了2條爆破坑道,直通東關據點地下。4月10日18時,攻城部隊在經過2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後,以23旅構築的3條坑道為主要爆破點,使用8700公斤炸藥,一舉將東關城牆炸出兩個大缺口。一個寬25米,一個寬57米。利用這兩個缺口,主攻部隊在敵人驚魂未定的時候,迅速打開突破口,一舉拿下臨汾城東關。

攻克東關,這讓據守臨汾主城的敵人更加惶恐。他們一面抓青年壯丁擴充守備力量,一面急電閻錫山和蔣氏,抓緊派遣援兵,並且要求在地面援兵沒有趕到之前,不能停止對我軍陣地的飛機轟炸。

更加重要的是,守敵阻撓我軍實施坑道爆破的手段也趨於瘋狂。敵人在城牆下增設防禦坑道與「監聽瓮」,一旦發現哪個位置有我軍挖掘坑道的跡象,敵人就指揮大炮大面積轟炸,妄圖將坑道炸塌。戰後清查,僅東門敵人就挖掘了37條防禦坑道。

針對敵人的防禦手段,徐向前命令所有參加攻城的部隊,包括太岳軍區地方部隊在內,從不同方向朝臨汾城挖地道。40多條挖掘路線,讓敵人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射擊。於是,這場兩軍的地下鬥法,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進攻臨汾的部隊,從地面上一點點地清除敵人外圍工事,到地下坑道一點點地向敵人延伸。大量的戰士鑽進地下,站著挖、跪著挖、側臥著挖,即便負傷也不停止,即便雙手滿是血泡也不放棄。為了減小聲響,戰士們甚至連鞋也不敢穿,光著腳在坑道里來回運土。

雖然敵人瘋狂進行破壞,將開挖的40多條坑道破壞大半,但到了1948年5月16日,23旅官兵還是憑著堅強的毅力以及豐富的經驗,將2條110米長的坑道挖到了臨汾東面的城牆下。甚至,在23旅的坑道里,已經能夠聽見敵人在防禦坑道里活動的聲音。

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並破壞,徐向前將主攻時間定在了5月17日19時30分。

戰鬥發起前,23旅旅長黃定基親自指揮300多人的裝藥隊,將9200多公斤的炸藥分別裝進兩個坑道。其中一條小坑道,裝了3000多公斤黃色炸藥;另一條大坑道,裝了6200多公斤黑色炸藥。

當引爆命令發出後,只聽兩聲巨響,臨汾城牆被炸出兩個缺口,一個寬37米,一個寬39米,攻城部隊吶喊著衝進臨汾城。讓人驚嘆的是,臨汾城牆確實太堅固了,近10000公斤的炸藥居然不能將其炸垮,兩個缺口也只是炸出了兩個大土坡。如果不是炸藥巨大的威力將周圍的守敵震得七葷八素,恐怕敵人再次布防,又會將這兩個缺口堵上。

在經歷72天地上地下鬥法後,晉冀魯豫野戰軍內線部隊付出了1.5萬人的傷亡,攻克了臨汾城,全殲2.5萬守敵。臨汾大捷後,不僅總指揮部向攻城部隊發來賀電,就連中原局、中原軍區,華北局,華東局、山東軍區也發來了賀電。

1948年8月1日,經毛主席審閱的新華社社論《解放戰爭兩周年的總結和第三年的任務》中,專門提到了攻克6座堅城的範例,其中就有臨汾戰役,可見攻克臨汾城的巨大意義。

臨城大捷,不僅粉碎了敵人固守堅城以圖暫安的美夢,也激勵了全體官兵利用落後裝備打贏攻堅戰的勇氣和決心,「臨汾旅」的授稱當之無愧!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