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的「前世今生」,在古代,又被叫什麼舞?

智播旅行 發佈 2020-01-16T21:19:49+00:00

唐開成年間,朝廷將12 部儒家經典校訂刻石,作為士子應試進士的標準版本,稱《開成石經》,藏於長安務本坊太學。

關於廣場舞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有研究者將其歷史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動。《管子·輕重己》曾記載:「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

有文字記載的廣場舞可以追溯到戰國晚期,是古代統治階級用來進行宗教祭祀的一種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會最為常見的智力活動之一。

進行祭祀時,人們常把自己裝扮成動物、鬼神,並模仿其形態、動作,有時候甚至會表演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舞蹈。

另外一種說法更容易被人採納,那就是說廣場舞其實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起源於人們的勞動生活。


古時,豐收之時即為重大節日,人們都有在活動中跳廣場舞慶祝的習慣。

在唐朝統治者的帶動下,廣場舞的風潮也逐漸風靡全國。上至八十歲老人下至兩歲孩童都在跳的「廣場舞」——踏歌,即用腳踏地,邊走邊舞。這就是李白在《贈汪倫》中寫到的「忽聞岸上踏歌聲」。

唐開成年間,朝廷將 12 部儒家經典校訂刻石,作為士子應試進士的標準版本,稱《開成石經》,藏於長安務本坊太學。唐亡以後,務本坊太學被隔在新城(原皇城)之外,《開成石經》被棄於野。五代後梁時,《開成石經》被收藏於府城內原唐「尚書省之西隅」。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漕運大使呂大忠把《開成石經》由故唐尚書省西隅(今鐘鼓樓廣場西)移置於府城西南隅。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京兆知府虞策將文廟、府學、《開成石經》等碑刻一併遷建於府城東南隅,即今三學街西安碑林博物館所在處。

有一年唐玄宗上元節張燈時,踏歌的場面十分壯觀,助興者不止有宮中人,還有隸屬長安城的長安和萬年兩縣的眾多少男少女。

讀到最後,大家跟著小編「左手畫一個圈右手畫一條龍」一起來跳廣場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