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從羅馬元首制繼承入手,談羅馬帝國時期政體的轉變

韓少論古今 發佈 2020-01-16T22:50:30+00:00

版圖的擴大也代表著人口的增多,這樣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已經很難用共和制的方式去管理,光是想要實現每個人都參加人民大會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想要收集所有人的意見來做出某項決定更是繁瑣且效率低下,所以需要有獨裁官來做出決定。

羅馬文明經歷了多次巨變,其政治體制也隨之改變。從最初的王政世代,到羅馬共和國時期,再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的政治制度在不斷改變以適應當時的實際需要。而羅馬人民的觀念中羅馬是所有人的,長期接受共和觀念的羅馬人民不能接受獨裁者的出現,但龐大的羅馬需要獨裁者。於是有了元首制,它是由共和國向帝國的過度時期。元首的權力來自人民,繼承方式也比較混亂。本文就將從元首制繼承的特點看羅馬帝國政體的轉變。

一、從共和國走向帝國

羅馬共和國是符合當時人民的追求的,因為在共和體制下羅馬公民在完成應盡的義務後也能獲得相應的權力。但隨著羅馬對外戰爭的勝利,版圖不斷增加,共和國的制度已經不能有效的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當時的羅馬已經成為一個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西起庇里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的龐大帝國,甚至連地中海都成了羅馬的內湖。

版圖的擴大也代表著人口的增多,這樣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已經很難用共和制的方式去管理,光是想要實現每個人都參加人民大會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想要收集所有人的意見來做出某項決定更是繁瑣且效率低下,所以需要有獨裁官來做出決定

而頻繁的戰爭也需要有統一的指揮,軍隊不能由多個人按不同的思路領導。權力的分散容易導致軍隊的混亂。共和制下的軍隊管理就頗為混亂,缺乏統一的領導。為了防止軍隊的權力被個人掌控,共和國體制下有許多詳細的規定。軍隊通常由兩位執政官輪流管理,同時元老院也有權力決定是否發動戰爭以及駐軍等有關事宜。

法律還規定「如果執政官意見發生分歧,那麼持反對意見者可以否決同僚的贊成意見。」

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僅憑自己的意志決定軍隊的調動。但為了實際的需要更改為戰爭期間可以任命獨裁官,顧名思義獨裁官有極大的權力可以單獨決定國家事務。而為了防止獨裁者的出現,元老院又將獨裁官的限制在六個月之內,且不能連任以防止獨裁者的出現。

嚴格的各項規定並不能阻擋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的進程,凱撒的出現拓展了羅馬的版圖,也促進了羅馬向帝制發展。凱撒身兼多職,集帝國的權力於一身。他是終身獨裁官,可以永久的控制軍隊。也是終身保民官使他有人身不可侵犯權。凱撒雖無君王之名,卻已經有了君王的權力。由共和轉向帝制已是大勢所趨。

二、元首制的繼承特點

1、以選舉方式產生元首

羅馬的元首制繼承方式是比較混亂的。大多數皇帝希望皇位能夠世襲,但經歷了長時間共和觀念的影響羅馬人民不能夠接受獨裁,也不願意看到皇位世襲的出現。在元首制出現以前,羅馬長期實行的是共和制的理念。共和制下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執政官,是由元老院題名,人民大會選舉通過的方式產生的。

在元首制下最高統治者「奧斯古都」名義上也是由選舉產生的。羅馬的元首和中國的皇帝所擁有的權力也大不相同。中國是君權神授,皇權來自上天。而羅馬是君權民授,元首的權力來自百姓。

民授的君權自然不應世襲,就像執政官一樣皇帝的權力是從國家,而非個人手中獲得的。羅馬人民追求著自己的權力和自由,他們不能容忍獨裁者的出現,也不希望自己的選舉權以及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力被剝奪,所以元首從法律上是由選舉產生的。凱撒因權力過大而被刺殺,也讓我們看到了共和制在羅馬不可動搖的。

在塔西佗的《歷史》中就寫到,皇帝伽爾巴曾對他的繼任者說:「你將要統治的人不能忍受完全的奴役。」可見當時民眾還不能接受完全的獨裁者,當時元首的權力也受到了元老院以及人民大會的約束。而到後期隨著君權的加強和元老院權威的逐步削弱,皇帝在繼承問題上有了發言權。在元老院人選不夠的情況下,皇帝可以從騎士中推薦

2、元首多從貴族中選出

元首們不敢魯莽的從百姓手中奪權,不敢明目張胆的宣布獨裁與百姓習慣的共和思想對抗。他們將自己定義成為國家服務的公民,只是由於更加賢德聰慧被百姓推舉出來管理國家,是國家的管理者但非統治者。雖然選舉的方式有一定的公平,但並不是所有的公民都能成為元首。歷代的元首以及羅馬皇帝都是從元老院中產生的,而元老院是由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的貴族組成的。到了後期才廢除了這項規定,產生了一些出生騎士階層的羅馬皇帝

雖然皇位是不能世襲,但皇帝熱衷於培養養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元首制的前期通常是由養子繼位。屋大維死後由養子提比略管理國家,提比略死後由養子卡里古拉繼位。而這些養子往往都從基層做起,而後加入元老院,得到題名最終繼承前任元首的權力。安東尼王朝的涅爾瓦就是一名由元老院推薦登上王位的元老,據《世界文明史:凱撒與基督》記載,涅爾瓦尊重元老院的權力:「他的一切政策都與元老院磋商。」這也是元老院這一機構在元首制下還能有一定影響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羅馬共和制下的平等並不是絕對的平等,而是階級間相對的平等。平民很難進入元老院,也沒有貴族那樣的資源和影響力。

3、混亂的繼承方式

羅馬帝國的繼承方式較為混亂,主要來說有元老院選舉還有養子繼承等方式,而這一過程中軍人對繼承的影響也極大,這也是羅馬帝國繼承混亂的原因。在帝國初期元老院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因此在這一時期元首的人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元老院的選擇。而當時元老院的承認才是權威的,伽爾巴就拒絕了他人授予的元首的稱號,只有元老院授予他這一稱號時才興然接受,足見元老院當時的威信。當時的軍隊受到了皇帝的豐厚賞賜以換取士兵們的忠心,但這也導致士兵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利益,為羅馬帝國之後的混亂埋下隱患。

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中也寫到:「士兵們重視將領的慷慨大度,勝過將領的勇敢。」而皇帝不夠慷慨時也得不到軍隊的支持,從而無人保護。伽爾巴曾許諾過許多好處以換取軍隊的支持而後稱帝,繼位後又不肯兌現承諾導致軍隊的不滿。《羅馬十二帝王傳》記載日耳曼軍團對這位皇帝不滿,寫信對近衛軍到「這位皇帝不符合他們的口味,近衛軍最好自己推舉一名全軍都擁護的人。」事實上近衛軍也對其不滿,將其暗中殺害

三、元首制下政體的轉變

在元首制前是共和制,權力主要在元老院和人民大會手中,而推舉出來的執政官權力較小。但在元首制下,元老院的權力逐漸減小最終集中在元首手中。最初元老院是權力機構,擁有審議政事的權力,執政官做出的決策需交元老院審議。蒙森的《羅馬史》中寫到「每種新法律草案都必須在元老院進行討論,一個建議,如未徵求元老院的意見,長官很少敢於把它提交給人民。」足見元老院的威信。

但是在元首制下,元老院漸漸服從於元首的個人權威,也滿足於元首戰爭勝利帶來的財富。

就如同塔西佗在《羅馬編年史》中所說的「剩下的貴族越能卑躬屈漆地服務於新統治者,他們就越能得到拔擢,所獲得的財富與榮譽就越多。」

元老們樂於以權力換取利益。屋大維將元老院行省都安排在和平富庶的地區,而自己的元首行省安排在有駐軍的前線地區,無形之中將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羅馬的軍權,立法權等逐漸掌握在皇帝手中,元老院的權力逐漸消失。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明確的指出:「但戴克里先時期的元老院已名存實亡。」

而羅馬的平民有著特殊的地位,從法律上來說平民有著選舉權等國家權力,但這也為羅馬帝國的衰弱埋下伏筆。羅馬的統治者們為貧困百姓們提供免費的糧食,提供免費的角斗表演以換取百姓的支持。而百姓也樂於享受這種待遇,以至於消磨了鬥志

四、總結

羅馬的元首制是由共和走向帝國的過渡時期,從元首制下的繼承特點,我們也能看出元首制下的權力和政體的改變。元首制下繼承的方式混亂,從法律上說繼承的決定權在元老院手中,但實際上繼承權掌握在軍隊或是受軍隊擁戴的元首手中。在元首制下,權力越來越集中,原本屬於元老院的諸多權力逐漸轉移至元首手中。而法律的約束力越來越弱,掌握了軍隊等力量的一方才具有話語權。

參考文獻:

1、《羅馬編年史》

2、《羅馬史》

3、《論羅馬帝國前期的皇位繼承制度》

4、《羅馬帝國政治制度特點試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