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雲+salesforce,真能狙擊微軟+亞馬遜嗎?

腦極體 發佈 2020-01-16T00:11:06+00:00

這家成立20年的公司,通過向企業提供雲端CRM服務,超越甲骨文、SAP、Adobe和微軟,成為行業里最受歡迎的存在,其客戶群體里也不乏通用、寶潔、亞馬遜這樣的國際巨頭。

如果要給企業服務領域的競逐者們找一個心中的白月光、硃砂痣,那salesforce絕對當之無愧。

這家成立20年的公司,通過向企業提供雲端CRM(客戶關係管理)服務,超越甲骨文、SAP、Adobe和微軟,成為行業里最受歡迎的存在,其客戶群體里也不乏通用、寶潔、亞馬遜這樣的國際巨頭。

從上市以來,Salesforce的股價超越了20倍,並且至今還保持著20%的年增長。這樣的「名門身份」,使其成為無數創業者效仿並渴望超越的目標,也讓谷歌計劃對其進行收購的傳聞,瞬間吸引了全球目光。

溢價70%的估值,2500億美元的「天價聘禮」,以及強強聯姻後對雲服務市場可能帶來的變數,讓大眾對谷歌此舉充滿了猜測和想像。

讀懂雲變局之前,最好先了解谷歌的to B夢

用「砸鍋賣鐵」來形容谷歌對salesforce的收購併不過分。

外媒爆出的2500億美元,已經相當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18年營收的兩倍,這意味著,谷歌必須要舉債才能完成收購。

而在揮金如土迎娶「正宮娘娘」之前,谷歌還相繼以大價錢收購了數據分析公司Looker、雲端存儲服務商Elastifile,甚至包括曾經的合作夥伴CloudSimple等。

鐵了心要與各路雲計算領域聯姻,與2018年谷歌不斷加碼雲計算的雄心壯志不無關係。事實上,自從谷歌雲的CEO Thomas Kurian(庫里安)2019年2月上台以來,就在加大收購的擴張步伐。

(谷歌雲服務CEO Thomas Kurian,曾是原Oracle的研發總裁)

收購雖多,為什麼是salesforce?

首先,要從谷歌在雲市場的地位與野望說起。

業內流傳著谷歌雲的業務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擊敗其競爭對手微軟Azure和亞馬遜雲服務AWS,成為全球第一。

而據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亞馬遜雲服務AWS占全球雲計算支出的近33%,微軟占近17%,谷歌占不到7%。

在進入中國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谷歌想要登頂王座,至少需要從亞馬遜和微軟兩位競爭者手裡搶奪25%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顯然並不容易,畢竟亞馬遜AWS老當益壯,微軟Azure也增長迅猛,因此,谷歌必須儘快彌補上自己在雲領域的軟肋。Salesforce就成了最佳人選。

一方面,快速增強谷歌在雲服務方面的基礎業務規模。

追溯起來,谷歌可以說是最早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這個專有名詞的科技公司,早在2006年的搜尋引擎會議(SES San Jose 2006)上,谷歌前CEO Eric Schmidt提出了這一理念,雲計算從谷歌搜尋引擎、YouTube視頻等內部產品中解耦出來,並在隨後相繼發布了Google Cloud Platform(谷歌雲平台)等系列資源池,但始終沒能幫助谷歌在雲基礎設施浪潮中獲得強勁競爭力。

究其原因,是谷歌在雲業務擴展中的觀望模式,等其反應過來之後,GitHub、紅帽、Mulesoft等優質的雲業務標的,都已經被競爭對手瓜分完了,這也導致潛在客戶都相繼投進了快速增長的亞馬遜、微軟等懷抱。想要快速實現規模上的對齊,salesforce這樣的大宗收購就成了反超的關鍵。

有媒體預測,完成收購後谷歌會立即成為第二大雲服務商。在此基礎上,藉助規模優勢打價格戰,倒逼亞馬遜和微軟降價,未嘗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增長的當然不只有客戶基數,還有關鍵的服務能力。

此前,谷歌雲一直進展緩慢,與其強大的工程師文化不無關係。尤其是在金主們眼中,谷歌強烈的技術導向,往往需要客戶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投入才能夠充分使用,而在B端市場浸潤更久的亞馬遜、微軟等,都懂得打包輸出解決方案,提供7*24的貼心指導。

懸殊的客戶服務能力造就了谷歌在雲計算領域失落的數年,而新CEO 庫里安的上任,核心也是「組建銷售團隊,使谷歌雲更加面向企業」——所以,有什麼比「買買買」能更快地拉起一支服務鐵軍呢?

畢竟,Salesforce以19.5%的絕對市場份額,霸占著SaaS市場的王座,為全球大概15萬家公司管理客戶信息。通過旗艦產品銷售雲(Sales Cloud),服務雲(Service Cloud),營銷與商業雲(Marketing and Commerce Cloud)、社區雲等不同產品的多年服務積累,無疑能夠快速強化谷歌雲的商業開拓能力。

補短板遊戲告一段落,便會引出下一個問題——谷歌將會如何在強敵環伺的市場中尋找自己的突破口?

谷歌の長板:今日的雲市場還有哪些機會?

雲服務市場成長到今天,各家基本已經找到了獨屬於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比如微軟通過Office 365和Windows 10用戶生態與雲捆綁,而AWS結合亞馬遜的零售基礎設施,則備受電子商務企業的青睞,中國市場則更傾向於選擇中國廠商搭建的雲。

那麼落點到谷歌身上,能夠為雲服務增光添彩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AI技術的領軍能力

今天絕大多數企業上雲追尋的都不是簡單的網絡服務,而是藉助雲這一媒介,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智慧能力引入到業務生產當中,實現「提質增效」。這既造就了雲市場的蓬勃發展,因為千行萬業都會開始向雲端集結;同時也對雲服務廠商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堅持「AI優先」的谷歌,從一開始,就將機器學習與雲服務連接在了一起,更誇張一點,內部聲稱「谷歌的所有技術都應該為雲計算服務」。早在2016年,就為其專門開發了為機器學習優化的處理器TPU(張量處理器),結合開源軟體TenserFlow,以及相繼開發的一系列套件,諸如AI Hub(連接不同機器學習組件的模塊化框架)、Cloud Code(讓企業與開發人員可以開發和調試雲應用程式)等,來幫助企業級開發人員在雲端建構自己的AI應用,助力to B 用戶的智能化轉型。

2.面向開發者的生態建設

一個現實問題是,即使雲服務商提供了足夠垂直的解決方案,也無法滿足千行萬業的智能化服務需求,尤其是AI+雲的疊加開發環境中,需要系統、算力、開源社區等多種要素的支撐。

幾乎所有的雲廠商都需要聚合開發者的能量,來擴大自己的商業應用版圖。

如何提高開發者融入可能性這件事,谷歌顯然具有先天優勢。

今年4月,谷歌發明的Anthos,就將開放源碼的容器編排平台Kubernetes(k8s)打包成混合雲計算解決方案,讓開發者能夠在本地、谷歌雲或其他公有雲上運行應用,這一舉動也讓競爭對手亞馬遜十分難受。

就在前不久,谷歌還通過收購AppSheet,將無代碼開發帶入了谷歌雲,未來即使不會專業編程能力的企業,也能夠輕鬆地創建應用程式,這一舉動無疑會讓谷歌雲與其他資產(如G Suite和Android)實現更深入的集成,從而將客戶捆綁在自身的生態內。

3.自有業務的多元聯動

5G、IoT、智能終端等多重技術與雲的疊加,造成了一個更為複雜的技術網絡。這一方面要求雲廠商能夠理解和掌握技術的疊代規律,同時也需要快速梳理硬體、服務、算法等各項能力,打造出符合技術變化的綜合上雲解決方案。

而在這一領域,谷歌的諸多核心業務,諸如在線搜索、數字廣告、媒體娛樂、移動作業系統等,都能與雲服務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更早地讓相關解決方案從內部解耦。

比如2019年7月收購的雲存儲服務提供商Elastifile,其文件存儲方案能夠實現混合雲和跨雲環境兼容、多區域訪問,就與谷歌的雲遊戲Stadia所需要的低時延相契合。

從上述角度看,谷歌雲沖頂TOP1的第一槍,很有可能是從「AI+5G+核心業務」的解決方案中孵化出來,並以低門檻的形式搶奪市場。

風雲2020:機會與變數仍存

與機遇和野心相比,谷歌雲能否順利蝶變,也存在不少變數。

首先,公有雲服務市場主要有三大方向——IaaS、SaaS、PaaS,其中PaaS(平台即服務)正在成為主流趨勢,也是長於底層技術的谷歌雲所發展的方向。而眾所周知,谷歌天價併購的salesforce更擅長SaaS領域,二者的結合會不會起到互相削減客戶認知的作用,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其次,創新是建立在併購後順利融合和穩定消化的基礎上,但谷歌不斷地購入雲相關企業,也帶來了千頭萬緒的競合關係。

比如Salesforce一直與AWS保持戰略合作,併購之後其客戶是否需要遷移到谷歌雲上,如何處理客戶關係,都將是谷歌的一大挑戰。

縱使這些問題都順利解決,那麼全世界將收穫一個龐大的谷歌牌雲計算機構,恐怕將使身處反壟斷壓力中的谷歌進一步面臨審查風險。

因此也有機構如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公司(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未來谷歌很可能將雲業務拆分成獨立公司來運營,那麼後續的故事,又將充滿各種變數。

谷歌迎來的到底是一隻金鳳凰還是黑天鵝,不妨一起期待它的第一聲啼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