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大娘3畝地種20多種農作物,比寶媽賺得多,老人:干不幾天嘍

鏡頭的生活 發佈 2020-01-16T00:30:16+00:00

臘月二十二,午後2點多,大部分攤販早已收攤兒回家,集市上的路人更是寥寥無幾。在農村,老農們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幾十年如一日的勞作在田地間,用他們的話來說,只要能動彈,就一直幹下去,直到干不動為止。

76歲的高大娘,小老伴兒1歲,因大爺身體不允許,家中所有重活兒累活兒全部落在大娘一人身上。大娘育有一子一女,雖說過的都挺寬裕,但都有各自的事業,逢年過節回家團圓,平時只有老兩口相依相伴。

高大娘18歲時嫁給了高大爺,老兩口已攜手走過58載,高大娘為人熱情外向,喜歡看熱鬧串門嘮嗑,幾十年為村裡村外20多個年輕人保媒,而大爺則憨厚少語,年輕時只知道低頭幹活,偶爾會對大娘發脾氣,或許是因二老的性格不同,以致老兩口的日常生活軌跡也是迥異。

在老家,老一輩人稱家中女人為「鍋台轉」,也就是說,家庭主婦一輩子要與鍋台打交道,不大的灶台便是家庭主婦一輩子離不開的大舞台,生兒育女、洗洗涮涮,在裊裊炊煙中養大了一個又一個孩子,主外賺錢則是男人的事,或許是因為老傳統的影響,女人沒有多少地位,除了幹活兒還是干吧。

高大娘說,現在社會真好,女人也可以賺錢養家,地位也隨之發生了不少的變化,高大娘堅持種著3畝口糧地,1畝地的花生、剩餘2畝高粱、穀子、各種豆類、蔓菁、黃米、時令蔬菜等等20多種農作物輪換著種植,為了增加些收入,老人晚年自學了製作大笤帚、穿蓋簾,將種植的高粱全部利用,大笤帚賣20元一把,蓋簾兒賣12元。

老人在醬缸里醃製的鹹菜疙瘩,除自給自足外,品相好些的便帶集市上賣零花錢,鹹菜疙瘩賣5元錢2斤。老人說,人勤地不懶,3畝地一年下來不閒著,年入3萬元不成問題,比村裡寶媽們在商場做售貨員賺的要多,售貨員站立一天,每月給1800元的工資,還要被管制,老人覺得自己種地算得上是一樁美事兒。

高大娘每天天還未亮便要起床做飯,吃過簡單的飯菜,屋裡屋外打理乾淨便會來集市擺攤兒,嚴寒酷暑,老人早已習慣,用老人的話來說,夏天少穿點,冬天多捂點,集市上不收攤位費,賣出的就是凈賺,沒有比這再美的事了。

「大娘,這些花生為啥不用機器脫粒呢?」「機器脫粒雖說咱不花錢,但咱沒有花生皮燒啊,再說了,手剝的每斤可以多賣上5、6分錢,咱老百姓過日子就得精打細算,哪哪兒都要浪費掉,咱還賺個啥呀。」大娘邊剝著手中的花生邊說著。

「再想干,年後也幹不了嘍,近百歲的婆婆年後該輪我家需要照料,百善孝為先,在農村,更要講究這個善字,多大的事兒也沒有孝敬老人重要。」在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長年累月在捨不得的土地上勞作、揮灑每一滴汗水,臉上的皺紋、粗糙的雙手,他們不再年輕。願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長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