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把秦國背上更高一級台階的人

阿踏米 發佈 2020-01-16T00:31:21+00:00

反正這位仁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領導,在他的治理下,秦國已經開始慢慢甩開其他國家,逐步強大起來。楚國吧有點外強中乾,看上去最大,卻是比較窩囊,跟秦國發生了點不愉快,結果身材比對方高大卻干不過他,損兵失地啊,看了虛胖的人打不過肌肉漢子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在位。

秦孝公死後,繼位的就是秦惠文王。如果說秦孝公隱忍堅強,見識深遠的話,那麼形容秦惠文王就應該是睿智精明,卓爾不群。

秦惠文王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了商鞅,鞏固了中央集權;之後在國內仍然實行商鞅的變法制度,在國際關係上重用張儀通過連橫逐步挫敗國際上的結盟反秦勢力,並向周邊進行逐步的蠶食。

反正這位仁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領導,在他的治理下,秦國已經開始慢慢甩開其他國家,逐步強大起來。

閒話不多說,個人認為秦惠文王一生中做過很多重要的決定,其中很多對於秦國後期一統天下影響深遠,但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就是成功兼并了巴蜀。今天,就主要講一講這個情況。

川蜀之地,歷來就稱天府之國,一是因為地理位置獨特,四周道路艱險,而中間有肥沃的平原腹地。在古代交通主要靠腳的年代,出川是個難度係數很大的活,入川就更加了。所以造成了四川一地經濟上能自給自足,政治上獨立性強,軍事上也是易守難攻。

當時川蜀的狀況是統治者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有兩個政權在那一帶互相征戰,雙方都向秦國求援。當時秦國的核心領導層制定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張儀為代表的向中原挺進,慢慢蠶食韓國及東周之地,另外一個就是以司馬錯為代表的軍方要求藉機吞併巴蜀,以擴大自身勢力範圍,而不過早捲入中原爭霸。權衡利弊後,秦惠文王接受了軍方的提議,並在不久派司馬錯吞併了巴蜀,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秦國有了一個穩定堅固的大後方,經濟實力大增,並且在地勢上對於東方國家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態勢,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歷史看多了,對於一些簡單的東西也會有初步的統計。比如說亂世格局下的統治方位情況等。從秦漢開始,所有的大一統王朝都會有一個堅固穩定的大後方作為基地,然後慢慢的發展最後一統江山。而占據關中腹地最後順利統一的不在少數。秦國、西漢、李唐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當然細節上還是有點差別。

我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做過很深入的了解,還特地翻閱了很多地理書籍,基本得出一個結論。之所以占據關中一帶有很大優勢能一統天下,並不單單是因為西北人能征善戰,主要是關中四塞之地,易守難攻,而渭河流域一帶在早期又是重要的經濟區,所以從經濟上來說關中在早期是非常富裕的,在軍事上有函谷關等重要險要可以拒守,在政治上那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地理上來說看看現今的中國地圖就知道,中國的地勢是自西北向東南逐步階梯式下降的,特別是陝西與山西這一帶,那幾本就是高屋建瓴啊,通俗的來說,從山西往陝西行軍那是要仰起脖子進攻的,而反過來從陝西過去的話運氣好隨便弄塊圓石就能一路直下(這個有點誇張,但道理不變)。所以秦國對於當時的東方國家來說地理形勢上優勢明顯,經濟上經過開發後實力也是大增的。仔細看看歷史書就知道,歷史上關東幾國曾先後多次組織聯軍伐秦,但是沒有進入過函谷關,證明在那個時代地理上的優勢差距確實影響深遠啊。

剛剛只說了一半,那就是占據關中有高屋建瓴之勢,但是關中畢竟比較狹窄,人口也不算稠密,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穩定的經濟大後方。臨近關中的穩固地區靠北就是河套及西涼一帶,雖然當地物質豐富水土肥沃,但是人口密度比關中還小,不能作為很穩固的那種基地,而且當時這些地方還時時被遊牧民族所侵略。往南那就是川蜀之地。剛剛說過,川蜀富饒,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正好彌補關中的不足;而川蜀道路艱險,攻伐不易,關中又正好彌補川蜀這方面的不足。


歷來占據關中與川蜀,以此為基地最後實現統一的,秦、西漢兩個時代都是這樣的,川蜀富饒負責輸給,關中地理優勢負責順勢而下。只占有巴蜀想一統的,不論是後漢初的公孫述還是劉備的蜀漢政權或者其他的,都是要北出秦隴或者東下荊襄以奪得出兵口的。

秦惠文王獨具慧眼,因為當時對於秦國來說眼前的大利那就是東周及韓國一帶,而長遠的利益那就是川蜀。能在關鍵時刻做正確決定,這是一個優秀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而秦惠文王就據有這樣的素質。

擁有巴蜀後的秦國,經濟更加的強大,冠絕華夏,軍事上也因為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後為東出打開了通道,所以總的來說,經過2代人辛苦的積累,秦國這座大廈的地基已經非常牢固了,估計8級以下的地震都很難撼動。為後面幾代秦國帝王的東出爭霸天下提供了便利,所以秦國前期戰爭少,後期那大型的殲滅吞併戰是一個接一個,因為沒了後顧之憂。

當時吧,其他幾個國家的情況吧,簡單說說。首先齊國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大海邊曬著太陽,實力強大,政治經濟穩定。楚國吧有點外強中乾,看上去最大,卻是比較窩囊,跟秦國發生了點不愉快,結果身材比對方高大卻干不過他,損兵失地啊,看了虛胖的人打不過肌肉漢子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主要就是被張儀個人所忽悠在前,被秦軍打敗丟失漢中關鍵之地在後,造成的影響就是使得吞併巴蜀後的秦國與其本土順利練成一片)。燕國還在那邊杵著。韓國、魏國日漸削弱,秦國那是什麼時候心情好了就會來打上一打的。三晉之一的趙國比另外兩個要好,後來出了個威武的老大叫趙武靈王,進行了軍事改革叫胡服騎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穿胡人的衣服並大力發展騎兵部隊,所以趙國在戰國中後期在軍事方面來說,那就是一個巨無霸型的選手,名將輩出、實力雄厚,秦國都不敢輕易去招惹它。


當然,秦惠文王對外除了征服巴蜀之外,也消滅了對秦國後方威脅很大的遊牧部落義渠,攻占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全部地盤,這都為以後秦向東穩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下,其實這個時候開始,天下大勢已經有了點眉目,能有統一實力的,就剩下秦和齊了。趙國雖強,但只是軍事一方面,而且經常與遊牧民族進行戰爭,精力牽扯過多;楚國吧那是越來越小,統治者逐步往東邊跑;韓魏燕這些吧基本已經淪為醬油了,知道自己奪冠無望又一定會被吞併,但還是要為場內的選手搖旗吶喊,這種精神不是一個簡單的欽佩所能形容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