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四請馬周、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帶給HR工作的啟發

艾特伯樂 發佈 2020-01-16T01:02:08+00:00

劉備第二天就和關羽、張飛去拜訪諸葛亮,但此行並不是順利的,第一次拜訪在離隆中還有12里的山野遇見了柴夫吟唱民謠,打聽到民謠是諸葛亮所做,心裡更堅信了諸葛亮的才能,到茅廬後卻被書童告知諸葛亮聽說有貴客來訪而故意遠遊不見,歸途中偶遇諸葛亮的學生崔州平,在荼敘中感嘆學生都這麼高深莫測可

劉備有一個很棒的謀士叫徐庶,曹操用計徐庶,以其母在許都重病為名「軟禁」了他的母親,徐庶不顧眾人勸阻告別劉備而去,途中又折回將諸葛亮舉薦給劉備,還在回家的路上請時年26歲的諸葛亮出山被拒。

曹操以奸雄得稱,而劉備擅長以情感人和留人,也致力於從小事和日常言行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僱主品牌形象,即使沒留住人也留住了心,即使沒留住心也在人才圈子留下了好的口碑,所以徐庶才舉薦賢能朋友甚至親自去說服朋友加入劉備的團隊。

劉備第二天就和關羽、張飛去拜訪諸葛亮,但此行並不是順利的,第一次拜訪在離隆中還有12里的山野遇見了柴夫吟唱民謠,打聽到民謠是諸葛亮所做,心裡更堅信了諸葛亮的才能,到茅廬後卻被書童告知諸葛亮聽說有貴客來訪而故意遠遊不見,歸途中偶遇諸葛亮的學生崔州平,在荼敘中感嘆學生都這麼高深莫測可見諸葛亮本人該有多厲害;

求賢若渴用在此處恰當不過。有的書評中解讀說是諸葛亮用民謠和彰顯自己學生才能來主動營銷自己,而他故意避而不見是想先吊吊老闆的胃口,遠遊還有可能是去調研外面的民情實況。

聘請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稀缺人才確實要花些精力,劉備在人才稀缺的年代有了核心骨幹的目標人選當然不容錯過。從另一方面來看,諸葛亮能被舉薦不僅是因為有才更重要是在自己的職業圈子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如果想讓圈子認識和記住我們,在社群多發表專業意見,在平台上發布一些自己的專業文章,在線下做個積極的分享嘉賓,不經意間的舉手之勞主動留情,可能會贏得伯樂的關注和留意。伴隨網際網路社交圈子的活躍,部分崗位人才通過網際網路社交的渠道精準招聘可能會是其中一個趨勢。

諸葛亮不是理論派,在較長時間的雲遊中就對一線進行了詳細的實情調研,所以才有了後來在建言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戰略高度又有能落地的實際方略。可見任何戰略或規劃都不可能是空中樓閣,一朋友的前同事到某銷售型公司任培訓總監,還不足一個月就給了老闆一份漂亮的培訓規劃,雖然也做了培訓調研,但設計的問題和回收的問卷結果來看並沒有切中要害提煉出實質性問題,在入職兩個月不到,老闆並沒有看到實質性成效而致雙方最終分手。朋友曾直言勸說剛到公司就出一套規劃猶如空中樓閣,在務實的老闆面前建議先從業務導向出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而不是拘泥於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出發來按部就班據過往經驗的既定思維開展工作。

第二次拜訪是在寒冬臘月劉備團隊三人冒著風雪前往,在途中劉備被老者吟唱而吸引到酒館得知是諸葛亮的朋友,並在酒敘中確定了諸葛亮的才能,急切到茅廬後誤把其弟當做諸葛亮,準備返回時又把其岳父黃老先生誤認作諸葛亮。劉備這求才又遇到了挫折,回到荊州又受劉表妻弟蔡帽之流百般刁難,但劉備心裡明白自己的關鍵團隊還缺一名像諸葛亮這樣的謀士,於是只能忍辱負重寄籬於劉表帳下。

劉備也藉此向他的朋友側面做了諸葛亮的背調,通過他深交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品行如何。

對於中高層人才最近經歷的背調重要,對簡歷上描述的過往經歷真實性也很重要,畢竟簡歷在內容真實性方面沒有任何人審核過完全靠每個人的誠信度。以前從來沒有懷疑過人才網上會有完全造假的簡歷,但當在某高端人才網上看到十幾份姓名和聯繫方式不一樣但簡歷內容基本一模一樣的簡歷後,對中高層人選的簡歷邏輯開始更加認真謹慎。

劉備一行第三次拜訪途中遇到諸葛亮的弟弟並得知諸葛亮在家,到茅廬後得知諸葛亮正在酣睡便不打擾,謙卑的等著他醒來,直到火暴性格的張飛火燒茅廬,諸葛亮醒來並吟誦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諸葛亮第一次見到劉備團隊的關羽、張飛也是讚美之辭不離口,以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相見劉備與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諸葛亮建言聯東吳取荊襄進西川拒曹操三分天下。

由此來看,諸葛亮選擇合伙人也是謹慎的,對劉備的團隊是有過事前研究的,知道每個人的個性和優勢,對自己僱主也是經過了三番五次的吸引和考察。同時他也明白,畢竟要空降到這個團隊了,所以見到第一面不僅沒有因為張飛的無禮責備而因小失大,反而拿他們的優點做了一番表揚。

唐太宗李世民四請馬周的故事:

馬周出生寒微,幼時父母雙亡,在親戚家長大。苦難經歷並沒有擊垮馬周,他發奮苦讀,二十歲時即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只是馬周生性不羈,又有些恃才傲物,不喜逢迎,因此始終鬱郁不得志。唐高祖武德年間,馬周在鄰郡謀得一個小職位,然而卻不安於事,認為不足以發揮自己才能。終日遊山玩水以酒為樂,不理政事。上司十分不滿,批評了他幾句。馬周本來就很自負,一怒之下乾脆辭職,前往京城發展。

到了長安才知居大不易,無奈何投靠到中郎將常何的門下做了食客。常何官職並不顯赫,卻是太宗皇帝寵信之人,常何在玄武門事變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馬周投靠他,也是希望在取得其信任後,或者有機會政治上進步。

功夫不負有心人,貞觀三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李世民心急如焚,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見臣下沉默,只好強行攤派,要求所有朝臣都必須據奏章指出朝廷政令得失,並提出相應對策。常何是粗鄙武夫,斗大的字識不了幾籮筐,讓他寫奏章,實在是強人所難,只是皇帝詔旨又不敢違抗,回到府上急得長噓短嘆、寢食不安。馬周得知情況,毛遂自薦要替常何寫這篇奏疏。常何聽了喜出望外,豈有不允之理。

片刻工夫,馬周就洋洋洒洒寫出了一篇千古雄文:從夏、商、周至魏、晉、隋統治天下的時間長短切入,告誡唐太宗應該「節儉於身,恩加於人」,才能讓百姓「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勸諫唐太宗以「百姓苦樂」為國之興衰的標準,指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隋朝雖然積蓄大量財富,但這些物資最終悉數落入造反者手中。而今老百姓元氣尚未恢復,朝廷就橫征暴斂,百姓有怨言也是正常。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而非擾民。馬周直言無忌「百姓苦樂」決定「國之興亡」,勸諫唐太宗重視基層政權建設,尤其強調重視郡縣官吏的選拔任用,要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安排賢良官吏赴基層。

第二天,常何把奏疏呈交唐太宗。太宗閱後大吃一驚,奏章內容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常何一介武夫哪裡會有如此見識?常何察顏觀色,主動坦白道出了實情。唐太宗沒想到常何的門下竟有如此奇才,又驚又喜,立即派人到常何府上請馬周入宮。

為了彰顯自己的賢能,也為了考驗太宗的耐心,馬周並沒有立即隨使者入宮,而是隨便找了個理由婉言謝絕了。皇帝見使者獨自歸來,又派出第二批人去請,但還是沒能請到。常何臉色灰白,渾身直冒冷汗,心裡暗罵馬周不知好歹。哪知,唐太宗非但沒有生氣,又派出第三批人去請。直到第四批使者,吊足了李世民胃口後,馬周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進宮見駕。諸葛亮再牛,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也就乖乖出山了。馬周,唐太宗卻請了四次。

一番交談,太宗立即明白馬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刻委以重任,讓馬周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從此以後,馬周官運亨通,從監察御史一直做到了中書令(宰相),還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師。馬周的奏疏,基本上就是貞觀之治的理論依據,它夯實了大唐盛世的基礎。馬周曾自比商之傅說、周之呂望(姜子牙),歐陽修不以為然,在《新唐書-馬周傳》後評註道:馬周的才能不及傅說、呂望,所以後世很少記述他的事跡。

以上兩個故事都領悟到了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