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最高可達40萬+!復旦類腦研究院全球招聘超級博士後

brainnews 發佈 2020-01-16T01:09:25+00:00

實驗室擁有世界一流的實驗設備與平台,具有Cerestim、Neuroport 、Magstim TMS、EGI HD tDCS等人體神經調控、神經生理、神經行為學研究平台,神經智能電子工程技術研發平台以及神經機制研究平台。


招聘崗位

博士後(2-4年)

研究方向

  1. 神經信號處理與腦功能神經編碼
  2. 智能深部腦刺激、經顱電刺激神經調控
  3. 腦疾病醫療大數據分析與eHealth
  4.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與遠程醫療
  5. 生物醫學工程、電子工程、神經科學、臨床醫學、數學、統計專業

實驗室條件

  1. 面向重大神經與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治需求,發展神經動力學信息感知與處理方法,探索腦信息整合規律與腦功能重塑機制。將神經編碼與智能理論相結合,研發神經感知、神經調控和神經計算技術,突破腦-智融合技術,建立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自學習智能人-機交互系統,實現神經功能智能調控與仿生,為保護腦、增強腦、干預腦提供智能設備和創新解決方案。
  2. 實驗室擁有世界一流的實驗設備與平台,具有Cerestim (FDA 認證)、Neuroport (CFDA 認證)、Magstim TMS、EGI HD tDCS等人體神經調控、神經生理、神經行為學研究平台,神經智能電子工程技術研發平台以及神經機制研究平台。同時,實驗室與解放軍總醫院、華山醫院、天壇醫院和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國內外科研單位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能夠為博士後提供良好的國內外科研合作機會。
  3. 研究合作團隊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Peter Brown,Tim Denison,Barbara Sahakian等教授共同開展國際合作與前沿領域探索。

任職要求

  1. 博士畢業學校/博士學位所屬學科為世界排名前100的海(境)外高校或在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學位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關領域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
  2. 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不超過35歲;年齡35至38歲優秀博士可申請破格錄用。
  3. 進站研究計劃需與合作導師的科研課題或者研究專長相關;具有較高科研熱情、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薪酬待遇

  • 聘期2年,優秀博士後可考慮續聘至4年。復旦超級博士後年薪30-35萬,上海市超級博士後年薪35-40萬,國家引進人才計劃與博新計劃年薪40萬以上(所有待遇為稅前年薪,含工資、社保、公積金、住房補貼等,具體等級根據應聘者條件評定)。
  • 支持申請各種基金與博士後項目 :包括中國博士後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揚帆人才計劃等各類國家派出項目以及學術交流項目等。
  • 研究院內部設立的博士後科研基金,支持極具潛力的科研課題,支持力度10至20萬。
  • 提供優良的辦公環境及國際一流的研究平台;協助申請博士後公寓(可申請兩室一廳);提供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一流高校交流訪問機會。
  • 出站時條件優秀者可優先推薦留復旦大學工作,出站後留復旦大學者可申請1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
  • 提供良好的科研發展支持條件,參與課題組承擔的國家、上海市腦與類腦相關重大項目。
  • 按照復旦大學的相關政策,協助子女申請復旦大學附屬幼兒園和小學入學資格。

應聘材料及聯繫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發至:niec-istbi@fudan.edu.cnshouyan@fudan.edu.cn,郵件主題欄內請註明「應聘博士後」。

導師基本信息


王守岩,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主任,中國神經調控創新聯盟副理事長,中國中醫針灸腦科學產學研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天壇醫院「中樞神經系統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診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學科國際創新引智基地執行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江蘇省創新創業人才。長期從事深部腦刺激神經調控、神經信息處理與建模研究,以神經工程技術研究為核心、以臨床需求為牽引開展交叉學科合作,將科學探索、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相融合,在Brain、J Neural Engineering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20餘項,研發科研設備、醫療設備八項。


Peter Brown,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牛津大學腦網絡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牛津大學實驗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擔任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Brainstem Society、Internaional Basal Ganglia Society等學會的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臨床神經內科、神經波動、神經解碼、神經環路、運動神經系統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擔任Nature、Science、Lancet、Brain等10餘種高水平學術雜誌的定期審稿人,並擔任NHS等8個基金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eLife、Brain、Curr Opin Neurol、Neuroimage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

個人主頁:https://www.ndcn.ox.ac.uk/team/peter-brown


Tim Denison, 牛津大學工程科學與臨床神經科學聯合教授,從事生理閉環系統的基礎研究。此前,Dension教授供職於美敦力醫療器械公司技術研發部,並任職康復療法核心技術研發中心副總裁,引領團隊研發用於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下一代神經接口與智能算法。2012年他被授予美敦力最高科技榮譽 Bakken Society會員資格,2014年被授予Wallin leadership,成為美敦力歷史上第二位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的人。2015年,他被選為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研究員。

個人主頁: http://www.ibme.ox.ac.uk/research/bioelectronic-medicine/tim-denison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始創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定名為上海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復旦大學,進一步拓寬學科格局,增強辦學實力,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009年6月,經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復旦大學成為國家 「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

復旦大學有著一批傳統的文、理、醫優勢學科,各個學科均衡發展,各具特色。近年來,各個學科不斷加強整合與交叉,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的優勢,推動新興學科發展,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步伐





復旦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是復旦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的科技發展戰略方針。2015年3月,為更好踐行這一使命,切實推動「智能科學與技術」新興學科發展和前沿技術培育,服務國家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和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戰略目標,復旦大學成立了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類腦智能交叉研究機構。作為復旦大學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研究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樑,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致力於建設成為腦與類腦領域國際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人才培養高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心。

研究院目前建有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張江國際腦庫兩個重大基礎設施平台。同時在建認知神經科學中心、計算系統生物學中心、人工智慧算法中心、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類腦智能轉化與合作中心、人機互動中心等八個中心,為聚集高水平人才、開展腦與類腦國際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支撐。研究院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青年人才,學校將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薪酬待遇,依託學科平台和學術聲譽優勢,為每位青年人才的建功立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研究院積極發起和參與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目前已與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20餘所國際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夥伴關係;同時,吸引了全球130多位腦與類腦研究著名國際學者參與各個層次的研究合作計劃和項目。研究院建立了「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科大智能機器人國際交流基金」,用於支持類腦智能、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國際交流學生,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共建了「復旦-KCL群體神經科學中心」。2018年1月,研究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聯合申請的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111創新引智基地獲批成立。





研究院探索打通科技與產業全鏈條創新合作機制,通過與10多個企業、30多家醫院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和聯合研究項目與課題等方式,充分發揮高校培養和儲備高端人才、發現和培育前沿技術的綜合優勢,推動產學研醫用源頭創新與合作。

2018年,研究院領銜承擔上海市市級重大專項「腦與類腦智能基礎應用轉化研究」。以此為契機,研究院將通過探索科研與管理機制創新、推動基礎條件建設、招聘和引進優秀科研人才、開展國際高水平學術合作交流等工作,致力於創造國際一流的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類腦智能與產業應用融合發展的前沿科技創新中心。

工作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