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實用的心理學技巧(推薦收藏)

觀雨佛 發佈 2020-01-16T02:00:14+00:00

看到這裡的你站住了,如果你每天早上不想起床,晚上一直熬夜,每天的時間都花費在了刷微博看抖音上,自己卻一點能力都沒有提升,做事情三心二意,過年立的Flag,現在一個都沒有完成,這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你不懂一些心理學小技巧。


看到這裡的你站住了,如果你每天早上不想起床,晚上一直熬夜,每天的時間都花費在了刷微博看抖音上,自己卻一點能力都沒有提升,做事情三心二意,過年立的Flag,現在一個都沒有完成,這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你不懂一些心理學小技巧。

接下來說的15個技巧,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如果意識到並且去實踐了,能讓你的生活發生巨變,直接甩現在的自己幾條街,不要說脫單了,脫貧都沒問題。


①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一個人如果接受了他人的請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失調,或者是出於想保持人設的心理,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請求。

在生活中,如果你要請別人幫一個可能會被拒絕的忙時,就可以先多叫對方幫幫無所謂的小忙,其實戀愛中也是這樣的,很多時候,你想主導一段感情,打罵碾壓是無效的,而是需要從細節去調整兩人的交往結構。


②自我羊群效應

所謂自我羊群效應,指的是,即使影響你決策的情緒已經消失了,你日後的決策也會參考第一次的結果,從而持續受到最初那個情緒的影響。

比如說你女朋友生日前幾天你剛好打麻將贏了不少,心情非常暢快,於是平時只捨得送露華濃的,這次居然買了香奈兒,而下次她生日的時候,即使你已經不記得贏錢這回事了,你也很大可能不會再送露華濃了。

所以啊,在面對新環境或者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一定不要輕易下決定,因為一次決定並不是只影響一個結果。


③首因效應

聽起來挺高級的,但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第一印象,指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事物或者人的時候,產生的第一印象對以後認知的影響作用。

有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看完後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徵。結果甲組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決心。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遂,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

首因效應就是這麼神奇,所以,無論是重要的面試,還是相親交朋友,一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形象,否則,第一印象的烙印可是很難洗的。


④逆向合理化效應

人是相當奇怪的自我合理化機器,這個效應指的是,當一件是你做久了之後,你就會為這件事找到一個合理的原因,以此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很多時候這效應很麻煩,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用在正途上,比如說打賞自己喜歡的學習博主啊,經常分享某個減肥博主的推文啊,這樣一來,就你就會潛移默化地朝著他們的方向去用力,因為這合理地解釋了你的行為。

說到這,我的意思是....恩恩,也給我點個讚?


⑤賦能效應

這張圖你應該很熟悉了,就是所謂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你可能沒有注意到,就是下面這張圖:

不同內容的遺忘程度,也是不同的,艾賓浩斯總結出來,我們的大腦,最容易忘記那些沒有意義的音節,有意義的東西,留存率會更高。

所以,在學習一個技能或者知識點之前,就要不斷在心中賦予這個技能或知識點意義,比如說學了之後,能讓自己輕鬆很多,能給客戶更好的用戶體驗,能得到老闆的賞識,走上人生巔峰等等。


⑥巴納姆效應

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很多套路,它指的是,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比如一個人跟你簡短聊天之後,總結了你是這樣一類人:

你對生活充滿期待,但偶爾還是會因為很多破事心情煩躁;你有巨大的潛能,但現在還沒得到可以發揮的機會;你有時候非常外向,在朋友面前可以侃侃而談,還能開解朋友,但有時候你也想靜靜呆著,不被打擾;你比較喜歡有溫度有態度的東西......

你會覺得我擦,這麼准,而實際上他說了那麼多,但什麼也沒說,那些東西,放到誰身上都適用,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表面的東西給唬住了,比如很多什麼星座學算命之類的,感興趣的,了解一下就好。


⑦認知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生成效應」,說的是相對於你故意去背誦的現成的知識點,你更能記住的是學習過程中,自己主動提取推導出來的知識點,這點運用在學習上非常有效。


⑧踢貓效應

這個效應要多注意一下哦,指的是對比自己弱小或者等級比自己低的人發泄不滿,進而產生了連鎖反應,由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最後那個成為最終受害者。

我們經常能看到,剛進團隊的新人經常成為背鍋俠;那些努力扎進高級圈子的人,最後都不正常了。

在一個環境裡,如果只能當最弱一環,那還是趕緊離開的好。


⑨人們會傾向於在當前的選項里做選擇,而不是考慮有沒有其他選項。

所以啊,如果你要約人,最好不要說「誒,你周六有沒有空?」,因為如果對方原本就沒有什麼打算跟你出去,那ta會傾向於選擇成本低的那個,沒空;但如果你說「周六出去還是周日?」那ta無論選哪個,你的目的都得逞啦。


⑩啟動效應

所謂的啟動效應,指的是當你看到某個事物的時候,大腦自動會觸發你的行為或認知。

如果你想要時常打電話回家,就把家人的照片當成手機壁紙或者電腦桌面,這樣一來,你閒下來的時候,這些畫面就會觸發你打電話回家這個行為;

如果你想要堅持運動,就把瑜伽墊啞鈴之類的放在顯眼的地方,請了私教的話,就把他的朋友圈星標,聊天窗口置頂,這些東西就會觸發你想運動這個認知;

如果你早上喝杯咖啡工作效率能提高不少,那咖啡對你來說也有啟動效應。

把每一個啟動效應都記下來,你的每天的成就感,至少能提升30%


⑪從來沒有體驗過失去的人,對於擁有是什麼滋味的認知,往往也非常有限。

總是無條件地幫別人的忙,別人一喊你就到,長此以往,你的付出就會淪為應該,深藏不露,偶爾出手相助,反而能讓大家記住你的好。


⑫出醜效應

又稱仰巴腳效應或缺點效應,是指太過完美的人,經常不太討人喜歡,因為無論誰,站在你身邊都無所適從,自愧不如,還怎麼做朋友嘛。

最討人喜歡的人,往往都是精明之中又帶點小缺點的。

所以啊,真的不要動不動就像給別人完美的人設,你試想一下,如果你奉為大神的小惡魔提利昂要不是侏儒,這個角色會不會就沒那麼高人氣了?

媽呀,演技炸裂的一幕


⑬過度理由效應

之前在一個讀本里看到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這其實就是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

有時候反其道而行效果很不錯。


⑭破窗效應

一個屋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及時修補,隔段時間,其他的窗子也會被打破,這個現象就是破窗效應。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一個壞習慣你放著不管,遲早會滋生出更多的壞習慣;對方如果一開始欺負你的時候,你沒有反抗,後面就會變本加厲。


⑮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家們發現,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用人話來講,就是當一個人獲得了別人的信任跟支持之後,ta就會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大家的期望,從而增強了自我的價值,變得自信,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並且盡力達到大家的期待,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關於這個效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我記得是中學的時候了解到的。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告訴加州一所學校的兩位教師,他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他們班裡的學生比同齡孩子智商要高,請他們務必與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對待。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而其實這兩位教師是被隨機挑選出來的,所教的孩子們也與其他孩子無異。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這句話我以前以為是雞湯,現在知道了,先人誠不我欺,只不過有前提,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這些小技巧,我說的都沒用,你得去實踐,才會有實際的效果,所以,改變就從現在點讚這一刻開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