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恐懼像幽靈一樣纏繞著我們,勇敢地直面它,才能重塑自我

成長的心聲 發佈 2020-01-16T02:02:31+00:00

文/子宇人類的恐懼與生俱來嬰幼兒時期需要父母的陪護和關愛;少年時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和培養;青年時期需要朋友和同事的友愛和合作;中年時期需要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老年時期需要健康的身體和子女的照顧。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恐懼。

文/子宇


人類的恐懼與生俱來


嬰幼兒時期需要父母的陪護和關愛;少年時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和培養;青年時期需要朋友和同事的友愛和合作;中年時期需要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老年時期需要健康的身體和子女的照顧。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恐懼。


自尊心、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等,更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而特有的精神需求。雖然看起來都是無意識的心理訴求,人類把它們看得比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重要。在它們缺失或受到威脅的時候,產生的恐懼感,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人的一生都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建立自己的心理防線,改進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結構。


那麼,構築如此堅固的防禦體系,甚至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恐懼本身造成的條件反射嗎?其實它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恐懼從何而來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展開來分析


有這樣一個經歷坎坷的人,他的過去一片灰暗,之所以現在能在人群中找到立錐之地,是因為他偽裝成了另外一個身份,他最大的恐懼就是有人揭發他的過去。


利用這一偽裝的身份,他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結交了新的朋友,也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他越來越珍愛新的生活,可一想到過去灰暗的經歷,就生怕失去來之不易的幸福,進而引發了新的恐懼。就像俗話所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他努力忘記灰暗的過去,並因現在的地位而自豪,為了抹去過去的陰影,他捐款給慈善機構,救濟需要幫助的人。新的生活使他的理想化形象粉刷一新。然而,新的恐懼(害怕失去幸福)疊加在舊的恐懼(害怕暴露過去)上面,如影隨形。內心的衝突更加複雜和沉重。


因此,解決衝突並不是依靠堅固的心理防線,也不是依靠人格的強化。掩蓋了原來的問題,新的問題照樣層出不窮。衝突只會越來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衝突的根本原因是人際關係。在新的生活中形成的成功、友愛、獨立、人品等等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十分害怕這些資源受到威脅,因為那樣會使美好的現狀被打破,變得不可預料。


他無法從恐懼的困境中脫身,因為他越是無視這些好不容易得來的資源,離真實的自我就越來越遠,越來越無力控制自己。內心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他就再也無法正常的生活。



害怕心理失衡


新的心理防線,與其說更加堅固,還不如說更加脆弱,因為它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心裡不平衡。他對於任何威脅到它的因素,更加地敏感,心理陰影越來越大。


在以往負面經驗的暗示下,他的自信心越來越弱,覺得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每時每刻都膽戰心驚。


他害怕像以前一樣衝動地做出傻事,內心感到非常沮喪、壓抑和疲憊。這種心理上的失衡,甚至直接反應為缺乏對身體平衡的控制,讓他的走路姿勢和步調都失常。


當他的恐懼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甚至會害怕精神失常。他會擔心自己突然失控,辱罵、毆打甚至殺死他人。儘管他沒有付諸行動,但憤怒的情緒已經表現出某種強迫性的暴力傾向,他會莫名其妙的感到恐慌,甚至出現冒汗、頭暈的症狀。


無意識的憤怒會使他畏懼一切自身之外有潛在毀滅性的力量,仿佛整個世界都草木皆兵。


心理失衡的恐懼成為一種常態。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生活中任何改變都可能誘發這種恐懼。比如,外出旅行、工作變動、遷居或者需要雇用一個新人等,都會使他深感不安。因此即便是一點小小的改變,他也都是能避免則避免。


使他恐懼的深層原因,是害怕當前的平衡會遭到破壞,因為他潛意識感覺到了自己的心理防線並不是那麼牢不可摧。



害怕問題暴露


他自欺欺人,遮掩真實形象,努力表現得比真實的自己更理智、更大方、更和諧、更強大或者更冷酷。


他有意識的關注別人,特別害怕別人發現他的真面目。他潛意識裡面,覺得自己對自己的態度無足輕重,只要不被別人發現,挫折和失敗就輕如鴻毛。儘管實際情況不可能這樣。


對暴露的恐懼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覺。有時會隱隱約約的知道自己在自欺欺人。


他把恐懼聚焦於性格中所不具備的品質上,因為他害怕自己不如別人所認為的那麼聰明幹練、有教養、招人喜歡。


他在意識到潛意識中存在某種害怕暴露出來的東西的時候,就會更加譴責自己。


他害怕一切,會讓他變得顯眼的活動,擔心在別人面前原形畢露。他告訴自己,他們現在喜歡我,可他們真正了解我以後,肯定會轉變態度的。


每產生一個新的恐懼,就意味著又要尋找一種新的防禦手段。如果遇到不可迴避的情景,他就會保持沉默,或者帶上一副面具,讓自己變得高深莫測。還有一種相對立的手段是,完全不在意被揭露,讓自己變得無懈可擊,他會經常用欺瞞戰術,狡猾地抵抗到底。



對遭到羞辱的恐懼


這種恐懼源自於自尊心的逐漸喪失。


無論是理想化形象的粉刷,還是將矛盾外化的過程,都是他用來嘗試修補受損的自尊的方法。儘管這兩種方法產生的效果,是對自尊的進一步損害,他也在所不辭。


一方面,真實的自尊不斷下跌,而虛妄的驕傲不斷上漲;另一方面,鄙視真實的自己,而抬高不真實的他人。


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虛幻的影子,無法看得清真實的樣子。


他越是害怕他人,越是覺得離不開他人,一步步將自己置於附庸的地位,他的重心已不在自己身上,而是轉移到了他人身上,就連自己的合法權力也都拱手讓給了別人。結果就是,他對自己的看法已經無足輕重了,只有別人對他的看法才重要。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他會因為這種恐懼而疏遠他人,並且對他人產生敵意。他對別人不敢抱有任何期望,更不敢設定一個標杆來衡量他人;如果他覺得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就會不敢接近那些比他強的人;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發表意見;就算擁有很強的創造力,他也不敢付諸實踐;不敢尋求好的職位,不敢感動別人,不敢富有魅力……


由於懼怕他人的嘲諷,即使他偶爾進行了這些方面的嘗試,也力求穩妥和默默無聞,仿佛要給自己建造一處避難所。



對任何改變的恐懼


對於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往往是不易覺察的。這種恐懼是一切恐懼的綜合體,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情緒和行為。為了應對這種恐懼,他通常會採取兩種極端的手段。


一是視而不見,期望將來的某個時刻,問題會自動消失。他承認自己有缺點,或者看清了問題的一個局部,就認為旗開得勝;他也知道只有改變思維方式,才能回歸自我,可就是不願意付出行動,無意識的拒絕一切改變,仍然站在原地惶恐不安。


二是迫切想要改變,甚至都沒有把問題看明白,就想採取行動。他的態度是首先宣稱自己做出了改變,但實際上只是自欺欺人的伎倆。因為他不承認自己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還堅信,只要他有了消除麻煩的想法,麻煩就會離他而去,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他除了懼怕改變本身以外,還懼怕因為改變帶來的更糟糕的局面。他害怕理想形象破滅後,變成自己最厭惡的模樣;害怕暴露自己,而變得一無是處;害怕自己變得像其他人那樣庸俗;害怕任何未知的東西;害怕現有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遭到損害;還害怕改變不了。


尚未解決的衝突產生了恐懼。它們令我們無法面對自我,所以想要獲得完整的人格,就必須拿出勇氣直面這些恐懼。如果說它們是救贖路上的煉獄,那我們無論如何也要闖過去。


如何面對,請看後續文章。



歡迎【關注】@成長的心聲。專註解答焦慮、恐懼、困惑、糾結等等心理問題。希望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共同探討。歡迎【點讚】【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