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和我們的,晃蕩的青春

崔博文bowen 發佈 2020-01-17T02:23:14+00:00

「正因如此,如果明明沒有相應的能力卻想當然地誤以為自己適合而輕易走上這條路,便註定要背負起無法想像的艱苦和辛勞。」在2011年1月5日讀了第一本《白夜行》,連續熬了兩個晚上,在1月7日上午讀完。

「正因如此,如果明明沒有相應的能力卻想當然地誤以為自己適合而輕易走上這條路,便註定要背負起無法想像的艱苦和辛勞。」

忘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東野圭吾的書的。其實這句話是謊話,具體的日期當然記得。在2011年1月5日讀了第一本《白夜行》(這也成為了多年之後依然後悔不已的事),連續熬了兩個晚上,在1月7日上午讀完。之後便一發不可收,讀書的習慣是這樣,錨定一個作者,一旦覺得寫得不錯,那麼此人其他的作品都會找來讀。於是陸續找來了東野全部已經出版的書一一讀來。

最盛的時期是2011年夏天,一個夏天讀了36本東野的書。這個節奏從來到美國之後開始減緩。由於實在不喜歡電子書,於是每年回國的機會都會買來最近出版的搬來美國。不過凡事都擋不住一個均值回歸,後來讀書的數量與日俱減,就更不要說這種偵探小說了。經過了好一大段的靜默期,又一個均值回歸起了作用,於是讀書的熱情又被莫名地點燃。這兩個月把這些年積攢下來的書統統讀了一個遍。算是對自己之前懶惰的間歇性報復。注意斷句,是間歇性,報復,而不是——嗯,你懂得。

之前說到為什麼覺得讀了《白夜行》後來後悔不已呢。因為先讀了好多經典的作品,再怎麼看其他的,都覺得失望。每每合上一本書之後,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再也沒有「相看兩不厭,唯有麗春院」的內心波瀾。

相看兩不厭,唯有麗春院。

最近的這些書也差不多有類似的感覺。總體來說也怨不得世道。畢竟出版社也是要賺錢的,也翻譯引進一些經典款,打響了之後再回去找作家早先的作品,那麼時間線上自然就會不匹配。讀過了後期成熟的打磨作品,再回看作家剛出道的作品,總覺得稚嫩。這感覺就像是讀過《挪威的森林》之後再去找來《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再怎麼跳躍也難以激盪那開著瑪莎拉蒂墜江哀莫大於心死的孤獨(都是村上春樹作品的內容,拿過來類比一下)。

有人說東野圭吾的書一旦內容涉及到滑雪就是爛作。我覺得這評價有點過了——過於真實了。的確,畢竟是推理小說,文字的文學性自然不是亮點。連續讀了《戀愛的貢多拉》,《疾風迴旋曲》和《風雪追擊》,這些作品裡的人物都是有聯繫的。雖然情節沒有什麼關聯,但是還是會稍稍覺得有點老友重逢的感覺。

對於《白金數據》和《布魯特斯的心臟》,這兩部很早就先看了改編之後的電影。但是對於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書,不讀原作直接看片總覺得差點什麼。也是隔了好久終於補上讀書的功課。發現《白金數據》影片對於原作還是做了很多的改編,而《布魯特斯的心臟》改動幅度不大。至於片子或者書的好壞,還是留給讀者自己評價吧。至少,比滑雪的系列要強。

《假面山莊》和《大學中的山莊》內容感覺很相似。讀完之後竟然有種想不起來哪一本是哪一本的迷惑。這種感覺上一次出現還是讀詹姆斯凱恩的《郵差總按兩遍鈴》和《雙重賠償》的時候。兩部推理性不是很強,大致看到一半都能知道結局方向。

《我的晃蕩的青春》是東野的一部自傳。從他初中時代講到進入到汽車配件公司的這段日子。想想也是有趣,裡面很多的地方竟然也有共鳴。我想,不僅僅是東野圭吾,我們每一個人,大致也都有一個類似又不一樣的,晃蕩的,青春歲月吧。

村上春樹29歲開著酒吧,這差不多也是文青們最幻想的生活方式。咖啡廳或者酒吧,放著爵士樂或是搖滾。之後一個Mia帶著她的老公,漂洋過海不經意的踏入你的場子,然後被你的一曲Sebastian感動到淚如雨下。後來文青們長大了,在一個不知所云的崗位上做著自認為毫無意義——或者至少自己難以發覺其價值——的工作。而身處殘酷的處境時,人就會搶著說消極絕望的話,而內心,卻期待著被人否定。於是時間,在眾人的沉默中流逝。

十年水自流,可憐白髮生。本是一篇讀書筆記,情感上不該如此急轉直下。那麼,2019伊始,願你閱讀的每一本書都似一抹陽光將你柔暖籠罩,願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將你的多愁善感溫柔對待。

願你閱讀的每本書都似一抹陽光將你柔暖籠罩

願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將你的多愁善感溫柔對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