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可嘆並非敗於日軍,而是毀在自己人手中。

圍知歷史 發佈 2020-01-16T02:25:58+00:00

當年甲午海戰還未爆發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御前會議上就曾指出「保船自守「的主張,李鴻章的理由是北洋水師雖然速度,武器裝備不及日本水師,但北洋水師也並非全然不能戰,北洋水師勝在噸位大,火炮均為大炮口,有利於陣地戰。如果摒棄政見,僅僅站在客觀立場評價李鴻章,我們不能不承認李鴻

說起來,甲午海戰的那段歷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然而國人對於甲午似乎總是如此戀戀不忘,也許這是戰敗國大專利。曾經看過一部有關甲午的紀錄片,名字已經記得不太清了,只記得裡面記者曾問過十幾位日本的青年是否知道甲午海戰,只有寥寥數人回答知道,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洗滌,日本知道甲午海戰的人會越來越少。不過,在中國甲午的確已經是全民皆知,甚至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在某個時候,還會寫篇文章來祭奠甲午國殤。


甲午海戰如此令國人記憶深刻,以至於甚至將它看作是「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的開始」,是因為它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坦白來說,甲午海戰的失利並不是敗於清軍的實力,而是敗於清廷內部的矛盾和清朝體制的腐敗。清朝的北洋水師創立之初,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以後因為種種原因,北洋水師並未曾引進一艘新艦艇,也並未更換器械裝備,然而清廷實力擺在那裡,如若真的是殊死搏鬥,甲午海戰結局如何猶未可知。

當年甲午海戰還未爆發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御前會議上就曾指出「保船自守「的主張,李鴻章的理由是北洋水師雖然速度,武器裝備不及日本水師,但北洋水師也並非全然不能戰,北洋水師勝在噸位大,火炮均為大炮口,有利於陣地戰。如果摒棄政見,僅僅站在客觀立場評價李鴻章,我們不能不承認李鴻章的想法是有可行之處的。

然而李鴻章的這一想法始一提出就遭到了清廷內部的強烈反對,清廷內部以帝師翁同龢為代表的保守黨指責李鴻章的保船自守是想保存實力,挾洋自重。僅此一條就引起了帝黨和後黨內部的各種猜忌,也逼得李鴻章不得不遣北洋各部出海尋殲滅,以壯中華之威,這正中了日本人的下懷。

其次清廷體制的腐敗是甲午之敗的導火索。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籌辦的洋務運動是清廷內部的自強運動,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個運動是相互妥協下的運動,其本身就充滿了封建階級的腐朽,北洋水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悲傷的結局。


舉一個例子,甲午海戰中日艦的頭號功臣——吉野號本是清廷向英國訂購的,後來慈禧太后要辦六十大壽,海軍衙門就把這筆預算轉為了禮金。等到日本人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立刻進行全國總動員,日本天皇甚至從自己的內庫中撥出一部分資金專用於購買吉野號,日本商人,農民無不踴躍捐款,最後所募集的錢財竟然達購買吉野號所需要之錢三倍還多。而反觀清政府,好不容易弄了個」海防捐",最後還是假「海防」之名行「賀壽」之實。

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北洋水師被擊敗的重要原因。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遭到日軍炮擊導致重傷,水師提督丁汝昌受傷,然而他並沒有指定誰來代理指揮官,致使北洋各艦艇陷入各自為戰,手足失措的境地。在甲午海戰如此大規模,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海戰的戰鬥過程中,這樣的狀況直接置北洋水師於死地。


同時北洋將領中還存在畏敵如虎,貪生怕死的情緒。海戰之前,清朝水師缺乏訓練,又無奮勇之精神,當時各艦艇上吸食鴉片,賭博,嫖娼各種問題都存在,滋生了他們懶惰,怕死的情緒。以至於日軍偷襲威海衛的時候,竟然被有魚雷艇直接「溜之大吉」,在激戰中甚至有白旗掛起,嚴重的擾亂軍心 。水師提督丁汝昌在給李鴻章最後的報告中痛心地說:「自雷艇逃後,水陸兵心散亂。」

以上種種來看,甲午海戰的失敗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即使逃過了甲午,失敗也必將在後面的某一天中等待著愚昧無知的清王朝,驚醒那一批「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痴聾翁。

參考資料:

《北洋艦隊兩次訪日:激起日本海軍極速發展》

《日本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