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醫生:骨刺竟然是「好」東西?有些地方我們「錯怪」它了

關節醫生趙輝 發佈 2020-01-16T02:47:34+00:00

貌似人體有骨頭的地方,就可能出現骨質增生。畢竟,根據「骨刺」的形成機制,即使手術 「磨掉」骨刺,機體仍然會因為修復需求而繼續長骨刺。

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膝關節骨質增生、足跟骨質增生……貌似人體有骨頭的地方,就可能出現骨質增生。而一旦被檢查出骨質增生,我們習慣性地就將疼痛與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可事實上,骨刺真的就是疼痛的代名詞嗎?我認為,骨質增生與疼痛之間存在一定關係,但絕大多數疼痛與骨質增生沒有太大關係。骨質增生不是疼痛的因,疼痛也不是骨質增生必然的果。


為關節「維穩」

骨刺就像人的皺紋和白頭髮一樣,是人體衰老的自然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發生退化,「骨刺」就產生了。

骨刺既非完全由骨骼構成,也不尖銳如刺,它是一種骨骼增生物。

年齡增長,不良生活姿勢、運動損傷等會使關節和脊柱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會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面的軟骨也會磨損,關節、脊柱、肌肉的力學平衡遭到破壞,出現關節和脊柱的不穩定。

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接觸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恢復肌肉韌帶的張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

例如椎間盤退化後,高度下降,在大多數情況下,骨質增生的出現可以取代部分椎間盤的功能。而在四肢大關節退變時,關節軟骨損失嚴重,關節變得不穩定,骨質增生則能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

所以說,骨質增生現象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是機體的一種本能,在提醒我們骨關節正在退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骨質增生是「好」東西。只有極少數人的骨質增生對其周圍組織產生壓迫或刺激,引起臨床症狀才需要治療。極少數需要手術。

這時候,可能有人可能會問:「趙醫生,既然『骨刺』是『好』東西,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卻為何會引起疼痛?」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應該說「骨刺」和疼痛往往會同時發生。「骨刺」大部分發生在接觸面積大、關節活動頻繁的關節,例如頸腰椎、膝關節等。當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如軟骨、韌帶等老化、發炎時,就會伴隨有疼痛。少數情況下骨刺也會刺激或者壓迫周圍的軟組織,甚至神經組織,從而引起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症狀,如頸痛、腰痛、肢體疼痛或神經疼痛、關節疼痛等,影響運動功能。


1

膝關節骨刺:

膝關節骨刺大多數情況下是不需要治療的,尤其膝關節關節面邊緣及中間增生的骨刺。只有當骨刺引起神經卡壓症狀,或者形成游離體,引起關節嵌頓時,才需要手術治療,通常情況下,保守治療即可緩解症狀。

2

腰椎骨刺:

腰椎骨刺是最為常見的,超過35歲的正常人幾乎所有人拍片都可以發現骨質增生,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年輕患者骨質增生也不計其數,只有當腰椎骨質增生長入椎管,刺激神經,引起小腿或者足部持續疼痛,麻木,才需要外科手術介入,一般邊緣骨質增生完全可以忽略。


3

頸椎骨刺:

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低頭一族越來越多,頸椎骨刺增生發生越來越年輕化,與腰椎骨質增生一樣,只有當骨質增生引起頸椎神經壓迫,出現肢體持續疼痛,麻木,甚至四肢無力的時候,才需手術切除減壓。


因此,儘管大部分情況下 「骨刺」不需要手術,但是否需要治療,還是需要遵從醫生的專業診斷。當骨贅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或刺激,引起臨床症狀才需要治療。畢竟,根據「骨刺」 的形成機制,即使手術 「磨掉」骨刺,機體仍然會因為修復需求而繼續長骨刺。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注重預防,可通過加強肌肉訓練、保持正確姿勢、控制體重等手段來減少骨刺的發生。


最後,我還是要提醒大家,某種程度上講,骨刺是「好」東西。骨質增生與疼痛之間有關係,但絕大多數疼痛與骨質增生關係不大。不是所有的骨刺都引起疼痛,也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