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在印度滅亡了?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逍遙赤叔 發佈 2020-01-16T03:08:54+00:00

「那爛陀寺、超岩寺、飛行寺等大寺院也一個接一個被破壞,諸寺的學匠們則四散於中國西藏、尼泊爾,及南印度、爪哇、緬甸等,到最後殘存的孟加拉佛教教團也壞滅了。一般來說,是以公元1203年超岩寺被破壞之時當作是印度佛教的滅亡。」

公元1203年,位於恆河右岸的超岩寺被伊斯蘭教徒燒毀,標誌著印度佛教的滅亡。隨後,印度全域被伊斯蘭教徒所征服,印度佛教事實上滅亡。

「那爛陀寺、超岩寺、飛行寺(歐丹多不梨寺)等大寺院也一個接一個被破壞,諸寺的學匠們則四散於中國西藏、尼泊爾,及南印度、爪哇、緬甸等,到最後殘存的孟加拉佛教教團也壞滅了。一般來說,是以公元1203年超岩寺被破壞之時當作是印度佛教的滅亡。」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這樣記載。

關於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

聖嚴法師的《印度佛教史》這樣總結,「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林承節的《印度史》這樣總結,「一、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僧侶腐化墮落。二、印度教的競爭。三、佛教向印度教靠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四、佛教失去了政治支持」。

另外,我還總結了一些有價值的的觀點:

  • 佛教過於哲學化,中心在各大學,而不在人民大眾之中。當佛教大學被毀,它的傳統力量就破滅了。
  • 僧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在寺廟中,不再像佛教最初建立時那樣走入平民百姓中,從而失去民眾基礎。
  • 佛教的僧侶沒有經濟收入,沒有統治階級的支持很難供養起這一階層。
  • 佛教把修習重心放在自身的修養上,對生命終極的理想的追求上。不關心社會現實,不重視自己的處境,對正常社會生活統治秩序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
  • 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種到外國(特別是中國)傳教的風氣,變成印度歷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 佛教在於婆羅門教的競爭中很難撼動其正統地位。
  • 種姓制度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後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也不能取代它的位置。
  • 佛教發展到密教階段以後,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在哲理方面的探索,提不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思想。

在長達1600年(或1700年)的時間裡,印度佛教究竟經歷了什麼?我們先來談談印度佛教的歷史。

佛教的創始人是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又稱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6世紀,是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相傳,他於29歲時出家,後尋師訪道,修種種苦行。35歲時,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靜坐成道。隨後,於各地傳法45年。80歲時,於拘屍那羅城滅度。

佛教誕生的時代,印度已經存在兩種宗教,一是婆羅門,二是沙門。婆羅門信奉吠陀,醉心於祭祀。而沙門信奉「心靈」,醉心於冥想與苦行。最初,佛教只是地區性的宗派,影響非常小。直到佛陀滅度後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時代,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才被廣泛傳播到印度內外許多地方。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原始佛教是佛陀及其弟子傳承的佛教,部派佛教是由原始佛教分裂之後形成的上座部與大眾部佛教,大乘佛教是區別於聲聞乘的菩薩乘佛教,密教是印度教化的大乘佛教。始於原始佛教,而亡於密教。

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印度先後經歷了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希臘人和大月氏人最終信仰了佛教,而大月氏人也建立了歐亞四大強國之一的貴霜帝國。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時,婆羅門教被定為國教,印度教因融合婆羅門教得以急速發展。於是,佛教開始失勢。

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摩醯邏矩羅王(公元502年-542年左右在位)對佛教進行了大肆破壞,特別是迦濕彌羅與犍陀羅受害最嚴重,而北印度的佛教因此受到了致命打擊。

戒日帝國(公元606年-647年)時,戒日王對佛教進行了一定護持。他最有名的是,主持了以玄奘為論主的無遮大會。

而當吠檀多學派的商羯羅(公元700年—750年左右)及彌曼差學派的鳩摩利羅(公元650年—700年左右)出現時,他們開始排擠佛教並宣揚印度教。自此,印度教成為印度宗教的主流。

公元7世紀,密教獨立並得到急速發展。

波羅王朝(公元750年-1199年左右)時,密教已經以中印度和東印度為中心實現了長期繁榮。比如,連那爛陀寺都成了密教的中心。

公元1000年-1026年,伊斯蘭教傳入印度。

公元1203年,印度佛教滅亡。

以上是佛教在印度的大概發展過程。

從公元9世紀開始,印度就不斷遭到伊斯蘭教的入侵。直到公元1203年,印度佛教滅亡。伊斯蘭教是個排他的宗教,可想而知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侶都遭到了嚴重的迫害,這點連印度教也不能避免。所以,伊斯蘭教的入侵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

而印度佛教的密教化,使它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脫離大眾,使它失去了傳教的基礎。對戒律的廢弛,使它脫離了佛陀的教法。最終,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讚與評論。歡迎關注,感謝支持!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