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弓魚國,地底下隱藏了三千年,出身來歷成謎

冰封火龍阿里 發佈 2020-01-15T03:36:10+00:00

據學者推測,西周關中的古魚文化可能是由巴蜀文明脫胎而來,可以說是「三星堆文化」的一種不完全延續。在商朝晚期,巴蜀之地的古魚國遭遇了一場大變故,導致古魚國分崩離析,其中一支攜帶著自己特有的古老文明越過秦嶺山脈來到關中陝西寶雞一帶,建立魚國。

據學者推測,西周關中的古魚文化可能是由巴蜀文明脫胎而來,可以說是「三星堆文化」的一種不完全延續。在商朝晚期,巴蜀之地的古魚國遭遇了一場大變故,導致古魚國分崩離析,其中一支攜帶著自己特有的古老文明越過秦嶺山脈來到關中陝西寶雞一帶,建立魚國。不過,古籍中也有古蜀國魚鳧(fú)的記載,魚鳧,古蜀王,李白在《蜀道難》中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詩句,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最傑出的兩位代表,魚鳧時期正值晚商動盪之際,史書記載「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關中這支神秘的古魚族跟這位晚商時期的蜀王魚鳧有沒有關聯?


古籍中雖然不見「弓魚」,卻有「魚復」作為國名的記錄,《逸周書·王會》說,周成王成周朝會,四方諸侯雲集,攜帶奇珍他物,以貢周王。其中有「其西魚復,鼓鍾,鍾牛。」魚復國向周王貢獻了鼓鍾和鍾牛,魚復是西周時期西方諸侯國,不知道是不是指這個弓魚國。根據青銅器上的字「弓魚」,「弓」的甲骨文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帶弦的弓,一種為不帶弦的弓。銅器上的「弓」是不帶弦的,類似一根曲折的繩子。這個民族何因用「弓魚」來作為國族符號,這裡面包含著什麼深意?「弓」和「魚」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交集?弓魚族來自江漢流域,或許是一個與捕魚有關的民族,其早期族人可能以捕魚為生。民間有一種弓魚術,不知道跟這個魚族有沒有關聯。弓魚術是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保魚不死的一種方法,據說挺管用,具體方法是取一繩子綁在魚尾然後穿過魚鰓,使魚彎成弓狀,以強迫它用鰓來呼吸(魚脫離水源鰓會閉合),據說能使魚存活一兩天。這個只能留待遐想了。


當時的中原已是周朝的天下,弓魚國為了生存,順應時勢投靠了周王朝,被冊封為諸侯,在寸土寸金的周王畿獲得了一方蕞爾之地。魚國初來乍到,缺少根基,為了國祚的穩固和延續,不得不竭盡所能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通過與姬姓宗國的聯姻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在一座魚國國君墓葬中,出土銘文證明有一位叫「井姬」的女子,推測其為當時嫁給魚伯的井國公主,西周井國是周公旦四子姬苴的封國,地位極高,魚國與井國聯姻,可謂是攀上了金鳳凰,弓魚國的身價也是水漲船高。從墓葬規格、葬器數量、銅器規格來看,西周弓魚國的國力不俗,有國君墓葬級別的甲字墓道和車馬坑,有代表諸侯身份的「五鼎四簋」的陪葬禮器,而且還有一位倪姓妻妾作為殉葬。

西周時期的弓魚國與夨國相鄰,夨國是姜戎出身,不受周王室拘束,國力強大,經常騷擾周邊國家,比如散國。弓魚國可能在夨國不斷的侵擾下逐漸向渭水南岸遷徙,借渭水天險屏障抵擋夨國的入侵,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弓魚國墓葬群從北向南遍布兩岸的原因。

那麼弓魚國最後的結局很有可能跟夨國有關,亡國大約在西周晚期。進入東周,史籍中出現了一個以「魚」命名的國族,即《左傳》中的魚人,但他們不在關中,而是到了巴蜀之地。《左傳·文公十六年》中有「唯裨、鯈、魚人實逐之」的記載,說得是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西南部的戎人趁機入侵,這時,一直臣服楚國的庸國教唆麇國、百濮起兵反叛,於是,以庸國為首的聯軍和楚軍大幹一仗,楚軍終不敵聯軍,七戰七敗,然後裨、鯈、魚三國軍隊去追擊楚軍。這裡的魚人,即為春秋魚國,從記載看,它依附庸國,當庸國反叛,魚國也一起跟著起鬨。這場戰役只是前半部分,後半部分講得是庸國七戰七勝後開始自滿,認為楚國已經不足以再戰了,於是疏於防備,結果遭到楚莊王的絕地反擊,楚軍聯合秦軍、巴軍一起把庸國給滅了。魚國的下落不明,作為小國自然不值得一記,但既然庸國已亡,依附庸國的魚國也自是蕩然無存。一些地方志中記載:「楚滅庸而分其地,巴得魚國邑。」估計也是這個樣子。


弓魚國墓地出土的玉器

研究認為,春秋魚人跟西周時期的弓魚國應該有所關聯,一種可能是西周晚期弓魚國亡國後,其族人翻越秦嶺南遷到了老家巴蜀之地,繼續頑強的生存;另一種可能是這兩支魚人出自同一祖先,春秋巴蜀之地的魚人一直存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