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趾疣,胼胝「三兄弟」你能分辨嗎?

海龍西京話皮室 發佈 2020-01-17T03:50:33+00:00

其重要誘因是局部摩擦和外壓,如穿不合適的靴鞋,腳被長期刺激和摩擦,故往往兩足同時發病,且多見於消瘦的青壯年中。

平時在皮膚科門診經常遇到來看足病的患者,多數患者分不清長得是雞眼(俗稱「腳釘」)還是跖疣(俗稱「瘊子」)和胼胝(俗稱「老繭」),患者常常把三者都誤認為「雞眼」,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全面認識一下三者,以免張冠李戴,導致誤診誤治。


01 雞眼

雞眼是由於足跖或足趾因長期被擠壓或摩擦而發生的圓錐形雞眼狀的角質增生物。

病因

好發於經常行走或長久站立的人群中,往往與職業有關。其重要誘因是局部摩擦和外壓,如穿不合適的靴鞋,腳被長期刺激和摩擦,故往往兩足同時發病,且多見於消瘦的青壯年中。據統計,常與慢性角化脫屑型足癬伴發。


臨床表現

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局限性角質增生,針頭至蠶豆大小,呈淡黃或深黃色,表面光滑與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中心有倒圓錐狀角質栓嵌入真皮。因角質栓尖端刺激真皮乳頭部的神經末梢,站立或行走時引起疼痛。


雞眼好發於足跖前中部第3跖骨頭處、拇趾脛側緣,也見於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間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雞眼可分為軟雞眼和硬雞眼:

軟雞眼:多發於相鄰且經常互相擠壓的兩趾趾間,由於潮濕浸漬而較軟,色呈灰白。

硬雞眼:多發生於足底前中部跖骨附近、及小趾外側,表面光滑,或略隆起,色淡黃,質地堅硬,為倒圓錐形角質體,椎尖(角質栓)嵌入真皮乳頭層,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

02 趾疣

跖疣是發生在足跟、跖骨頭或跖間的尋常疣,是由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的皮膚新生物。

病因

跖疣,它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過皮膚的微小破損自身接種傳染,從而越來越多。由於足底每天受力,再加上鞋的摩擦,所以跖疣非常容易自身接種傳染;並且由於摩擦表面有很厚的角質層,給治療帶來困難,很難一次根治。

臨床表現

趾疣可發生在足底的任何部位,特別是腳後跟、足底前部或腳趾間受壓處。


開始表現為細小發亮的丘疹長在腳底,然後漸漸增至黃豆大小或更大,表面角化,因受壓而形成淡黃色或褐黃色粗糙的斑塊,邊界清楚,周圍繞有增厚角質環。患者在行走站立時感到疼痛。

03 胼胝

俗名「老繭」,皮膚長期受壓迫和摩擦的部位發生硬而平滑的角質增厚,一般不影響健康和勞動,並起一定的保護作用。

病因

胼胝系長期的機械刺激所引起,好發於足底部。主要系畸形足的異常步態,不合適的鞋靴使局部長期受摩擦擠壓所致。體力勞動者多發於手掌掌面指和指間關節的近側。因某一職業而有某一特定的好發部位而被作為職業性「標誌」。也可見於神經質兒童,因咬指癖而使指端手背處發生胼胝。

臨床表現

胼胝為一局限性的角質板,呈蠟黃、黃白、或黃褐色,扁平或微隆起,質硬,光滑,半透明,中厚邊薄,境界不明顯,表麵皮紋清晰可見,局部汗液分泌減少,感覺遲鈍,發病徐緩,無自覺症狀,嚴重患者有壓痛,起病較急者,常繼摩擦起泡而形成,疼痛明顯。

三者如何鑑別?

雞眼、疣、跖痛三者,雖然症狀都是角質異常增生,會造成腳底不舒服,但是成因卻大大不同。記住這個口訣:雞眼多單發、疼痛、修剪無黑點、不傳染即可,相反趾疣常多發、無痛、修剪有黑點、易傳染。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鑑別開,當然個別不典型的還是要找皮膚科醫生就診。

治療對策

雞眼:應穿合適柔軟的鞋子,或以有孔的小片海綿墊保護局部避免受壓。治療時宜先用熱水將患處泡軟,削去表面角質層後,保護周圍,露出雞眼,然後外敷各種強角質剝脫劑,如雞眼膏、15%柳酸乳酸雷瑣辛軟膏等,每隔數天重複1次,直到將尖端挖出為止。雞眼若無感染,可用挖出發法去除。

趾疣:禁止使用雞眼膏(可能導致疣體播散或出血)。數量少的可雷射、冷凍或外用藥膏,如維A乳膏、咪喹莫特等,泛發或多發性的可嘗試光動力治療、藥物注射或者抗病毒中藥內服和浸泡,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胼胝:由於胼胝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一般不需要治療。如能去除病因,多能漸愈。較大症狀者,可用熱水浸軟,用到削薄,外塗角質剝脫劑,如硫磺水楊酸軟膏、30%水楊酸火棉膠,維A酸霜等。

日常預防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選擇合腳的鞋子、少穿尖頭鞋,改為寬楦頭的鞋款;或是,使用雞眼護墊分散壓力。預防病毒疣的傳染,注意在公共場合尤其是泳池、溫泉池、宿舍等公共浴室或是健身房、舞蹈教室等,應該避免打赤腳,儘量穿自己的拖鞋,以及保持腳部乾燥。一旦感染也千萬不要嘗試自己以刀剪這些病毒疣,以免細菌感染,發生擴散。

結語​​:

雞眼、跖疣、胼胝臨床常常容易混淆, 治療原則有所不同,特別是跖疣處理不當會引起病毒擴散,加重病情。所以一旦出現,最好先到專科醫生看看,而不是足療店,以免貽誤病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