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論「導師崇高感」更奇葩的,是博士論文研究這個|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 發佈 2020-01-17T04:17:08+00:00

對此,張楚廷身邊的助理回應,「張老師帶很多博士,自己的學生寫的可能也就幾篇,大多數都是別的學校不認識他的人做研究,不能因為有學生研究自己老師,就認為是『拍馬屁』。

指導老師、研究對象、答辯評委是同一人,還能確保論文過審的公正性嗎?

資料圖

文 | 張曉雨

繼論「導師崇高感」的神論文火遍全網後,又有一批論文火了——因為這些論文也很「神」。

《教育研究的想像力--以張楚廷的教育研究為例》、《張楚廷教育智慧研究》、《張楚廷課程思想研究》……近日有網友發現,截止2019年12月,知網收錄了大量以「張楚廷」為篇名的文獻,其中包括不少碩士、博士論文,絕大部分來源於張楚廷曾就職的湖南師範大學。值得一說的是,這些以「張楚廷教育思想」為題的碩博士論文,張楚廷不僅是被研究對象,還是指導老師、答辯委員。一時間,這引發輿論廣泛質疑。

對此,張楚廷身邊的助理回應,「張老師帶很多博士,自己的學生寫的可能也就幾篇,大多數都是別的學校不認識他的人做研究,不能因為有學生研究自己老師,就認為是『拍馬屁』。

張楚廷是誰?最顯著的title,大概就是「原湖南師範大學校長」「當代著名教育家」。如今已83歲高齡、從教超60年的他,確實聲名在外。著名學者潘懋元先生曾評價他:「如果當代中國有教育家的話,有兩個人稱得上,一個是朱九思,一個是張楚廷。」公開資料顯示,他涉獵了多個領域,造詣頗高,著作等身。

鑒於此,有不少學生對其教育理論、教育思想進行研究,也在情理之中。對學術研究成果的研究,也是學術的重要路徑。

問題是,這些論文有些如出一轍之處:張楚廷不僅是研究對象,還是指導老師、答辯委員。也就是說,他名義上是這些論文課題與內容的指導者,還是答辯環節的評審者。這就相當於身兼球、球員和裁判員於一身,多少有失妥當。

首先,從時間線來看,這些以張楚廷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有不少發表在他任職校長的期間。這未免讓人疑惑:博士生研究自己校長教育思想的論文,是發自本心,還是有授意,抑或是雖然自定課題,但存在對領導的刻意逢迎?

其次,從這些博士論文的具體內容看,不少作者顯然將太多的筆墨放在了張楚廷個人經歷上,其中不乏歌功頌德之詞,如「張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能夠把『校長』、『學者』『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這樣一些稱號集於一身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但張校長是,而且當之無愧」……其中還不乏論文用1/3篇幅講述張楚廷人生經歷,這與其說是博士論文,不如說是個人傳記。

張楚廷的學術成就外界自有公允判斷,但這些溢美之詞放在博士畢業論文里,有諛師之嫌,也不合學術論文的規範,越過了學術論文的底線。

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畢業論文都是一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研能力以及學術修養和文化修養的全面體現,創新性和創造力無疑才是首要的評價標準。而縱觀以「張楚廷」為研究對象的這些論文,幾乎遍及論文的阿諛之詞、對導師的奉承,又談何創新性、創造力?

再者,身為答辯委員,在評審環節真的能拿出嚴肅的學術評價「尺子」,量量這些吹捧自己的論文的「長短」嗎?就算自己能,其他評委呢?

雖然,張楚廷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應「自己的學生寫的可能也就幾篇」,但是,從知網檢索來看,並非如此。

當學術研究變成學生及青年學者圍著自己導師轉悠,當畢業論文變成這些人爭相逢迎、攀龍附鳳的道具,其學術氛圍也堪憂。

據報導,在從教60周年思想交流會上,張楚廷表達了不斷提問與質疑的重要性,他提出「敢不與官方同步,各說各話擁有自己的治學方法與理念」。可在他「三位一體」的身份面前,學生有「不與他同步」的權利和底氣嗎?學生研究導師的教育研究,導師作為評委通過了學生對自己的研究,一來一往,學術研究的客觀性何在?

近期,搭「師娘優美諛師論文」的便車,學術圈的不少亂象被曝光,而作為學術巨擘,有些學者更該珍惜自己的羽毛,將學術倫理奉為圭臬,對圈子里的精神鴉片抱有警惕。否則,晚節不保是小,壞了一個領域的風氣是大。

雖然目前學術倫理並未對這類奇葩情形做出明確規定,但這很可能已違背學術倫理的價值向度——誠實、負責、公正。在此也期望,有關方面能及時介入,查查這裡面有無學術失范的情況,給公眾以交代。

□張曉雨(學生)

編輯:陳靜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李世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