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這一年踩過的坑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0-01-15T04:54:04+00:00

有的人踩坑,踩的七歪八扭,深淺不一。以上,是今年踩坑的全部遭遇與教訓,希望給有相同遭遇的人以一點點思考。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有句古老的諺語:沒有踩過坑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的產品經理。因此,工作之外,我專注的只有一件事:踩坑。

踩坑,是項技術活。有的人踩坑,踩的七歪八扭,深淺不一。這種踩最後就只剩下坑。我呢,稍微踩的好點,踩的坑都圍繞著同一個基點:教育行業的產品經理。

這個詞可以分成兩截理解:教育行業、產品經理。

教育行業,本質上是人與知識的匹配。這其中就涉及到展現知識的全貌,並基於人的匹配情況決定知識分發的量和層次。

知識的全貌有賴於學科知識圖譜的搭建,非人力不可為。而匹配與分發則依賴於機器。這就引出了我今年踩的最大一個坑:學機器學習領域的知識。

最初的出發點很簡單,目前知識的類目中,存在著大量無法用數字、公式呈現,相對不固定的知識。例如翻譯,拿唐詩舉例,一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我的翻譯:

the river in spring is scrolling like a sea.

而許淵沖(我國翻譯界的泰山北斗)先生則翻譯成:

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兩句翻譯,顯然有高下之別。而高下則需要量化,高下之間差別的多少,決定後續的分發。而在人不參與的情況下,只能藉助NLP。而想要學NLP,就需要先搞懂基礎的深度學習。

天見猶憐!高中,本科,研究生,清一色文科的我,要去搞什麼勞什子神經網絡、回歸、分類、貝葉斯,簡直要了老命。但是,我當時的想法是,這是未來的趨勢,必須要搞懂它。

於是乎:

  • 吳恩達的網課刷了一遍;
  • kaggle的入門訓練擼了一遍;
  • 魚書瞅了一遍,並跟隨書上的案例實現了一遍。

當然,在這之前的前置準備,python的學習就更早了。

學著學著,學著學著,我就自閉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越來越不懂自己為什麼而學。敲代碼是一件特別花時間的事情,尤其是新手,要不停地檢查字母、格式。有時候邏輯是對的,反而走查的時候更久。而機器學習,尤其是牽扯到高等數學的那塊,有時候一個小點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搞懂。

我從來沒有懷疑,時間會搞定所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像我當年跨考傳播學時,那些深奧的社科理論,過上幾十遍,一個理論看幾十篇相關的論文,早晚有搞懂的一天。但我很怕,當我搞懂的時候,產品經理本身的技能,已經被別人甩一大截了。

學習python和深度學習的那段時間,我一邊猶豫,一邊投入時間。我一邊告訴自己,這是深不見底的坑。一邊又不甘心,畢竟投入了大半年的時間,就這麼放棄,自己都要嘲笑自己。是不是因為不行了,所以找那麼多藉口?是不是因為自己才智有限,所以理解起來那麼費力?

內心裡有個聲音在告訴我,放棄=loser。那段時間也有跟前輩聊,都說,要懂得取捨,要專精。這些道理我都清楚,可是當局者迷。

我小學時看過一個紀錄片,裡面提到一種多項型人格,擁有這類人格的人興趣較常人更廣泛一點。後來我才知道多項型人格一般用於對精神疾病的測試。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的興趣確實比較廣,每個領域的色彩都想抹在自己臉上。

所以那段時間我很糾結。學習也很痛苦。就連被譽為萬金油的python,在實際工作中也無用武之地。但即使這樣,我仍然捨不得放下,因為不肯承認自己是個loser。

真正促使我做出改變的是某個不知名的下午,我突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想幹嘛 ?

算法工程師嗎?

不想,而且也做不來,和科班出身的人比,我可能被甩十八丈。

開發工程師嗎?

不想,敲代碼沒有想產品邏輯有趣,沒有研究交互有趣。而且,我同樣干不過科班出身的大佬。

那還是現在的工作:產品經理?

當然!!!

於是乎,我莫名就放開了。其實我真正想做的,還是產品經理。有的人說,那可以做AI產品經理啊,那完全是扯淡。AI本身不會成為一個行業,就像網際網路一樣,它一定是傳統行業的延伸。

我自己呢,既然選擇了教育行業,就算入了賊坑。未來,即使AI+教育,這個行業需要的一定是深諳教育,能夠提出基於學科本身或傳授方式的解決方案的人,而不是只懂得AI的產品。而懂AI,不一定要懂實現它的算法。懂算法,不一定要懂實現算法的每一步代碼。

我為什麼要自己學NLP,等成了大佬,真有這個需求,招個工程師不就完了?以我現在半吊子的水平,神經算法還沒有學會,自己先整成神經病了。

想到這,答案就很明晰了,為什麼要棄坑?

  • 因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很明確了,要做教育行業的產品經理。
  • 自己終究不是這方面的天才,而時間是有限的,時間的精力只夠鑽研少數領域。

而為什麼要死心不改,仍然要做產品經理呢?

  • 產品經理是一個開放度很高的崗位,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實現自己的idea。
  • 產品經理在大學沒有對應的學科,方法論還不成熟,還有機會成為這個職業中的精英。

話題順其自然地扯到產品經理。

我先前說,今年踩的坑都圍繞同一個基點:教育行業的產品經理。這個詞的前半截是教育行業,後半截是產品經理。

有人說,產品經理的坑有什麼好踩的呢?此言差矣。產品經理是什麼?是接口。這個崗位與運營、設計、開發、測試都有接觸。各個崗位的知識,都得略懂一二。

但怕就怕在這個略懂。略懂到什麼程度?這個尺度沒人衡量,因此,我也就只好親自踩坑了:

  • 運營,產運不分家,我剛畢業時做的是運營管培生,讀研讀的還是傳播學,運營的書籍和學科知識,怕是懂得比運營崗的人還多;
  • 設計,交互的書籍不消說了,自然是多多益善,另外,UI的書也是囫圇吞棗,甚至去看平面設計,搞清楚包浩斯、無印良品的設計風格;
  • 開發,python和C語言,得感謝前一個大坑,把這部分包圓了;
  • 測試,這主要集中在用例那塊。

除了接口外,產品經理的基礎技能,畫原型、寫文檔、做競品:

  • 畫原型,看了上百份原型,各個行業,印象最深刻的是市面流傳已久的早期的淘寶、QQ prd 文檔,真.長;
  • 寫文檔,國內的國外的,潛入slack群組,只為了大廠規範的文檔;
  • 做競品,垃圾場中淘金,依然是以百計的文檔。

當然,還有看書,產品相關的書,賊貴,還沒啥乾貨。

這一部分最痛苦的是琢磨產品經理的基礎技能,完全走錯了路。技能這種東西,是在實戰中磨鍊的,只要有過十來份實戰經驗,經歷過六七八版改稿,鑽研過幾十家競品,技能本身就達標了。

至於剩下的,絕大多數是靠對業務的理解,不斷優化疊代,而不是靠不知道哪裡來的文檔、原型,競品,也不知道這些作者原先的水平。垃圾場中淘金,這絕不是虛言,而是踩坑過程中的真實感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踩設計相關的坑時,了解色彩的搭配和字體,也是一個天坑。因此產品在實際畫原型過程中應該關注的是信息的明暗度和結構層次,了解版面設計對此或有幫助,但色彩的搭配,成百上千,字體的選用,成百上千。但這成百上千,卻對信息、結構幾乎沒有用處。這方面的精力投入,大抵也是得不償失的。

以上,是我這一年踩過的絕大多數坑。從這些坑裡,我總結出兩個關鍵詞:聚焦和系統。

聚焦,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的長處,不停地加長。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每個領域都學個皮毛,我很早前就悟出一個公式:n = a * b * c *……

其中n代表水平,a,b,c 代表不同領域的知識積累。只有當該領域的值大於1時,n才會增大,相反,如果小於1,n就會變小。

但聚焦的難點在於:高傲如產品經理,絕不肯承認自己在某方面是個庸才;半途而廢,沉沒成本太大。

但古人早已為我們創造了一系列詞:壯士斷腕、壁虎斷尾,當斷則斷,擇一而行即可。我曾經和一位老哥聊,向他請教取捨之道。他回復了我古人的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他說,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後半部分: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醍醐灌頂。

當然,如果你從未有過這方面的煩惱,可謂很幸福了,那就可以著重來聊一聊聚焦本身。

聚焦,聚焦什麼呢?一開始我聚焦的是文檔格式,後來聚焦UML等成型的思維框架。但後來才發現,我們聚焦的應該是業務本身。

如何理解業務?如何找到業務的解決方案?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決定著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我沒有用需求這個詞,因為需求只是理解業務的一個層面而已。

拿教育來說,本質問題,仍然是人與知識的匹配 ,在道的層次上追逐,提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把具體的執行留給科技。

聚焦在這個層次上,路就廣了。整日琢磨如何寫出更優質的文檔,其實比不過直接走過去用自然語言進行交流。重點是什麼,我們應該抓清楚。

當然,聚焦並不意味著對其他領域一概不問。產品經理是一個接口,對於設計、開發,不求親自去實現,但一定要懂。

我學C語言和python時,雖然是為了NLP踩的坑,但學的過程中,我不但對於開發、算法祛了魅,而且理解了計算機運行的邏輯,知道數據結構是怎麼回事,這不僅是溝通的問題,而關乎於問題的解決方法。試想,如果我不了解NLP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能在思考解決方案時想到它呢?

同理,設計也是一樣的邏輯。顏色搭配和字體選擇是大坑,但不代表我不需要知道顏色的明暗度和飽和度調整是怎麼回事,RPG值是怎麼回事。

理想的狀態是,在業務理解和提出解決方案上,產品經理要成為專家,在其他交叉領域中,產品經理要成為評論家。

聊完聚焦後,就到了系統。

我讀研時,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教我們高級采寫的老師,他是焦點訪談的前製片人。在課上我們被批成草包,但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專業的力量。一個非虛構寫作,他追溯到新新聞主義,追溯到普利茲獎,剖析它的名詞根源,把一篇特稿名篇肢解地徹徹底底。

專業的力量,是什麼呢?是給你一個理論,你能追溯它的源頭,知道它在不同時代的發展。是給你一個產品經理的詞彙,你知道它在寶潔時代,在惠普時代,在矽谷時代,在移動互聯時代,都有著怎樣的內涵。為什麼大家不寫prd了?為了瀑布流不流行了?為什麼項目管理在很多公司沒了?為什麼傳統的交付文檔,厚厚一疊,現在看不見了?

產品經理這個行業,本身就沒有專業的沉澱。所以很多書,讀起來就如雞肋。道也沒有,術也沒有,真應了紅樓所言: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想要專業,光讀一兩本產品書是不夠的。

而專業的力量怎麼來呢?從系統中來。拿傳播學舉例,一個入門的傳播學學生,要學習傳播學史,搞清楚不同流派的形成,不同流派的基本理論,知道不同理論在不同時代的演變,知道每個理論背後的實證案例,還要知道這些理論與其他學科交織的地方。

一個學科的學習,就像一棵樹一樣,從樹幹開始,慢慢延伸,最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枝丫一路縱深。

產品的學習,也是如此。都說心理學是產品的必學科目,但大多數人只知道《思考的快與慢》,這樣當然可以在某些場景中靈光一閃,但它不會形成系統。

想要具有系統的力量,就得去從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學》開始,一點點地縱深進去,系統地學習這個學科的知識。產品是一個實戰崗位,但它所依賴的心理學、經濟學、傳播學,涉及到具體業務的如教育學,這些學科本身已經有系統的沉澱。

覺得國內的教材枯燥,就去看英文原版。入門教材還不能滿足,就去看谷歌學術。沒有人說實戰崗位就不需要知識的積澱,相反,正是這些知識的積澱,才促使產品在思考實際問題時能更加深入的思考,也正是因為背後有這麼多系統的知識沉澱,才不會在各種趨勢的衝擊下感到焦慮,覺得自己只是個畫原型和承接需求的。

我以前上班路上總會聽得到的專欄課,現在回歸老本行,聽oasis了。得到的專欄課,是通識課,如果專門抽出時間學,當然有效果。但在伴隨式場景下一聽即過,本質上和休閒沒什麼區別。錯覺的不是得到,而是以為這樣就可以掌握知識的我們。以其他方式學習也是如此。

系統的知識,一定是深入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絕不是胡亂從豆瓣上找一些高分評分的產品類書籍就可以達成的,相反,正是那些不以產品為名的,經典的,構成相關學科基石的教科書,才是真正值得去深讀的,那是系統力量的來源。

以上,是今年踩坑的全部遭遇與教訓,希望給有相同遭遇的人以一點點思考。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網際網路斜槓青年,擅長學界理論與業界實踐結合,專注新媒體、遊戲領域的運營策劃。當然,偶爾會寫點網際網路時事評論。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