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僧尼飲酒為何被允許?從晚唐入手,談談寺院「內部的戒律」

劉白惜 發佈 2020-01-15T04:59:22+00:00

晚唐,簡介介紹為是唐朝從裘甫起義到最終滅亡的時代,唐朝從高祖建國以來就開始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在唐高宗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前也曾經歷過被後世稱為是「盛唐時代」的一段時期。

晚唐,簡介介紹為是唐朝從裘甫起義到最終滅亡的時代,唐朝從高祖建國以來就開始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在唐高宗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前也曾經歷過被後世稱為是「盛唐時代」的一段時期。據史料記載,唐代發展到唐玄宗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隨之開始沒落,晚唐結束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時期中國經濟相比起之前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比起隋朝末年分離的趨勢,到唐朝時南北方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南方經濟,開始得到大發展大繁榮。所以即使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農民起義造成的破敗不堪的局面也沒能阻止經濟繼續發展,朝廷依著江南經濟的繁榮依然維持著平和的發展。

僧尼是對和尚和尼姑的統稱,民間通常稱他們為出家人。其中「尼」是佛教中梵語的稱謂:比丘尼的簡化俗稱,說的是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而「僧」是指梵語中「僧伽」的簡稱,意思是「和合眾」,說的是信奉佛學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

其中特別的是「僧伽」實際上指的是出家信奉佛學的團體,故而一個人只能稱作是僧人,以前可以包括男女兩種性別,現在基本上都是指的男性。

而僧尼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商周、春秋時代,從百家爭鳴開始,各家思想開始建立,一直到後來佛家傳入中國,經歷了抵制、繁榮到本土化的過程之後,事實上佛家成為了古代中國的第一宗教。

儘管道教、儒家的思想更為精確和久遠,在普通人當中佛家更為簡單易學,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古時候的封建禮制思想的,故而「僧尼文化」得以繁榮和發展,也一直傳承衍生直到現代仍舊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中,僧尼不僅因為尊崇佛教不殺生所以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而除了這樣的「常識」外,僧尼也有自己要必須遵循的規矩——五大戒律,分別是色戒,應該是不能結婚,行男女之事;殺戒,不能殺生取人性命;酒戒,不能飲酒亂性以免做錯事;誑語,做人要誠實,不能口出狂言,說謊騙人;葷戒,因為不能殺生,自然要避免吃有生命的動物。

除了必須要遵循的規矩之外,僧尼在寺廟中也分為許多等級:住持,也叫方丈、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都監、監院、維那、知客、糾察、書記、典座、衣缽、方丈助理、寮元。古代封建時代果然是等級森嚴的社會,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會詳細的分出各自的等級權力。但儘管有如此多的規矩約束,晚唐時期僧尼確是被允許飲酒的。

一、政治背景

1.動亂的社會情況

晚唐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更為重要的是,由農民起義開始的安史之亂比起外敵入侵更難以抑制和取勝,以農民為首的起義涉及到大量百姓的生活,最後致使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銳減,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安史之亂中涉及許多複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一是當時封建經濟的飛速發展加速了土地兼并,當時由於「均田制」遭到破壞,許多農民因此失去了土地成為流民,因此向其他地方遷移流亡。

二是因為唐玄宗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漸惡化,文將於武將之間、君與臣之間積攢的矛盾逐漸激化。

三是當時流民比較多,許多流民遷徙的過程中直接向邊境轉移,加上當時民族之間也有潛在的矛盾,故而所有矛盾積聚在一起更加激化了矛盾。在複雜的社會矛盾激化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政治比較動盪,自然對於僧尼的約束也比較少,適當飲酒只要不鬧出事都是被允許的。

2.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絕對是引發社會動盪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唐朝宦官專權是從中期開始的,到唐朝盛世局面出現時更為猖狂,安史之亂後,宦官在帝位繼承中立功而便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後來甚至掌握了兵權,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中也比比皆是。

宦官專權擁有對一個國家的統治大權之後,社會標準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原來帝王擁立的標準自然更為嚴謹、不可侵犯,反而這樣「不登大雅之堂」的人自然對於一些「繁文縟節」不是特別嚴格要求。

二、經濟文化背景

1.發達的商品經濟

在唐朝末期,儘管社會環境十分複雜動盪,由於唐代開元盛世的基奠,經濟並未受到複雜的社會動亂的影響,仍然繁榮的發展著。經濟發展和寺廟的繁榮也緊密的聯繫著,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人們出入寺廟的頻率,自然寺廟裡的僧尼與俗世的人們進行了更加密切的交流和聯繫,無論是思想還是寺院的戒律都開放了許多。

2.開放的社會輿論氛圍

唐代的社會禁忌比較少,人們的思想也相對來說比較開放,再加上當時唐朝其實對於其他民族,甚至是對其他國家也大開國門。當時波斯國、拜占庭國家等許多國家都曾經與唐朝有過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外來國家帶來的影響自然也使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更加開放,百姓看多了外來國家帶來的人、事物、思想,自然會更容易能夠接受新奇事物。

酒本身就是不會對人產生危害的物品,僧尼飲酒並不會違背佛教中嚴禁傷害別人的禁忌,故而社會也對僧尼飲酒這樣的「新奇事物」比較容易接受,熟視無睹。

3.寺院內部因素

一是因為當時其實許多寺院中的僧尼並沒有住在寺院,而是回家住,所以只要是在寺院期間不飲酒不鬧事就不會違背禁忌,這樣一來,僧尼不允許飲酒的規定更像是空口白條,沒有實際性的懲罰意義。

二是寺院中其實存在著許多的等級規矩,一些等級較高的也並不是說對於佛家比較尊崇,修佛學比較精通的人,所以他們可能也沒有特別約束自己的飲酒私慾,而且當時還有專門負責供給寺院的酒客,條件也更加便利了。

三是可能寺院內部的戒律比較鬆弛,再加上受到外界的影響,佛學己漸漸的世俗化,加上社會比較動亂,所以對於寺院的戒律並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三、特殊情況下的允許

1.將酒當為藥引

古時候封建社會其實對於新鮮事物,像一些自然現象、科技發展、創新、醫藥等等都不是特別感興趣,他們都是儘可能的研究自己知道已經沒有危害的物品的其他功效,所以古時候酒也被用作藥引來治療疾病。佛家的思想其實本質就是人本性是善者,所以只要不做會對別人產生危害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因而用飲酒作為保證身體健康、治癒疾病的藥引自然不被禁止和懲罰。

2.宴會中適度飲酒

唐朝經濟之發達和繁榮我們從後世流傳的史書、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二,當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寺院的發展,各地幾乎都開始廣泛的興建寺廟以供給百姓們日常祈福、祭祀等活動。

當時有跡可循的是,唐朝人口比較多,而其中選擇作為出家人學習佛學、皈依佛門的人也相當多,一度都已經成為潮流,寺院其實不止是作為佛教下弟子可以依託的精神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活動的依託,繁榮時期寺院的收入也相當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後來選擇進入寺廟生活的原因。

當時許多富貴的家族甚者都有專門的寺院供給家族的祈福、祭祀活動,這樣寺院裡等級比較高的人也自然受人尊重,住持等人其實不光是可以管理寺院,還需要同家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輩們進行「交流」,當時世俗的人際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動,在宴會中如果不飲酒也是對於主人的不尊重,故而大家默認了這個社會交往中的潛規則,僧尼在社會交往中的宴會上的適度飲酒是可以被接受的,無可厚非。

3.對高齡僧尼的特殊照顧

寺廟中也有許多年齡比較大的長輩,或是從小時候開始就尊崇佛學,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佛學,又或是人在垂垂老矣的時候目空萬物,只想要皈依佛門,這樣的人都是需要特殊照顧的。

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高齡的僧尼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血液流通緩慢,不順暢,而適度飲酒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所以有些寺廟後來對於適度飲酒的對象也不做嚴格的規定,相對來說比較開放,只要不用來做傷害別人的事情都是可以被允許的。

四、結語

我們現在也是一直以為僧尼是不被允許飲酒的,其實發展到現代,不再是佛教大一統的時代了,各個宗教百花齊放,有根據時代的特點作出了相應的調試,所以之前的戒律都是隨著時代特點的變化而變化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