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控制東北的?大明王朝「奴兒干都司」興衰史

國史拾遺 發佈 2020-01-15T05:03:41+00:00

「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基址有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毀寺者,綿悚懼戰慄,尤之以戮。而太監亦失哈等體皇上好生柔遠之意,特加寬恕。斯民謁者,仍宴以酒食,給以布物,愈撫恤。於是人無老少,踴躍歡忻,咸嘖嘖曰:「天朝有仁德之君,

在現在官方發行的中國歷代疆域版圖中,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形狀是很突兀的:由於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明朝在華北地區的疆域基本就是長城在往上延伸一部分,但是在東北地區,明王朝的疆域則劃得相當之大,而這一片,幾乎所有的地圖上都會標上五個字——「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先來看看這個詞,「奴兒干」,這個詞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它其實是女真語,意思是「山水畫」;而「都司」呢?這其實是「都指揮使司」的簡稱,「都指揮使司」其實是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但是,「奴兒干都司」 和「浙江都司」、「江西都司」等還是有區別的,這個「都司」實際並完全是明朝的官署衙門,而是屬於一種名義上的羈縻統治機關。

目前最常見的明朝版圖(1435年)

要了解「奴兒干都司」,就必須了解中國東北地區古代的情況。

大家看上圖,這是明朝長城在東北地區的那部分,稱為「遼東邊牆」,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遼東基本在長城以內,這是從戰國時期燕國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情況,所以遼東地區除了很特殊的時期(如高句麗鼎盛時期入侵),基本都是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疆域,屬於「直屬郡縣」,但是遼東以北,長城以外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呢?

這個地方,中原王朝的政權是從沒有大力經營過的,古代的白山黑水可不是今天的糧倉寶盆,那裡氣候惡劣,遍地蠻荒,在清末「闖關東」之前,基本沒有進行過大規模開發,漢人也基本不會去那裡,那當地生活著的是什麼人呢?那就是一些漁獵民族。這些人往往文化比較落後,但相當彪悍,典型的就是女真人,他們在12世紀亡遼滅宋,直接南下建立了金朝。

遼東屬於明朝直接控制的地域,以北屬於羈縻區

元朝比較特殊,在蒙古人冠絕全球的武力征服之下,這裡和內地一樣被設置成了「遼陽行省」,但這個行省的發展也是很有限的;而元朝滅亡後,接下來明朝是怎麼處理這裡的呢?

其實明朝對於東北也不太熟悉,因為這個地方中原王朝真的幾乎沒有實際性經營過,元朝設置行省,那可以說是歷史上頭一回,但按照中國歷史的潛規則,前朝的領土,後朝是需要繼承的,要不怎麼能說是正統呢?更何況,當時遼陽行省還有很強的蒙古殘留勢力,這是明朝新政權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明朝嚴厲打擊,終於在洪武二十年(1397年)迫使實際控制此處的元朝太尉,擁兵20萬的開元王納哈出投降,明朝勢力滲透入東北,至於怎麼管理這裡,明朝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首先當然是要讓當地分布的部落服從了,所以明朝的工作就是去各個女真人部落,要求其稱臣納貢,同時抵制朝鮮王朝對此處的滲透並驅逐蒙古人,當地部落知道明軍的厲害,自然也大多歸附。

那怎麼管理呢?這一片地方上百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地方都是雪原和林海,明王朝根本不可能嚴密控制,甚至各個土著部族也是分布非常稀疏,所以明朝只能是設置一些衛所當據點,而這些衛所的控制著都是女真人。

根據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明廷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次年,置奴兒干衛,後陸續建立一百三十餘個衛所作為據點。這些衛所其實明朝自己也不一樣完全能弄清楚在哪裡,衛所長官基本都是當地土著部族頭領。

「奴兒干」在哪裡?狹義的「奴兒干衛」地點在現在的黑龍江江口,這裡古稱廟街,現在是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而明朝權威的統治中心後來也設立在這裡,就是本文說的「奴兒干都司」,治所位於黑龍江下游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兒干城

《明史》的記載是這樣的:永樂七年(1409年)四月,奴兒幹當地的頭目忽剌修奴(蒙古後裔入朝朝貢,見到了永樂皇帝朱棣,永樂皇帝很高興,向他詢問當地情況,忽剌修奴表示奴兒乾地方設立了衛所,但這裡地處交通要道,只設立衛所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仿照元朝建立「元帥府」加大權威,按舊制進行冊封。

這裡的「元帥府」是啥?其實是元朝的舊的建制,元朝曾經在這裡征東元帥府(又稱征東招討司,元朝控制這裡的軍事機構,隸屬遼陽行省)作為當地軍事管理機構。朱棣同意了他的提議,在當地建立了進一步的行政機關,不過明朝沒有元帥府,而是設置了比「衛所」更高一等級的「都司」,這就是「奴兒干都司」,這是繼「遼東都司」後,明朝在東北設立的另一個機構

永樂九年(1411年),奴兒干都司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

根據記載,明朝在奴兒干城有駐軍,士兵每兩年一換。鼎盛時駐軍多時達3000人,最少也不少於500人,輪番戍守,可以這麼說,奴兒干城就是明朝在遼東之外的東北地區的勢力中心。

那這「奴兒干都司」是個什麼性質呢?首先要注意,它和遼東都司不一樣,「遼東都司」屬於明朝直控的「疆域」,屬於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域;「奴兒干都司」則是 羈縻統治機關,是象徵性的建制,這類都司明朝一共有三個:烏斯藏,朵甘和奴兒干(如下圖)。這些地方明廷基本是不管理的,其統治方式是這樣的:朝廷冊封當地某些部族首長為部族長官(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管理當地事務),給他們官服、官印等,使他們名義上屬於朝廷官吏,但實際上,除了表示臣服,按慣例納貢,他們的一切行為基本照舊。

奴兒干都司的情況如下圖,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都司衛所都是沿著江河設立的,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古代的情況,最方便的交通就是水路,明朝的據點自然只能沿著江河設立,水路不通的地方,基本也就沒人去了。而圖中的「北山女真」,這是外興安嶺以北所分布的一些與女真人有一定關聯的通古斯部族,這批人分布非常廣,最遠甚至到了北冰洋沿岸,這裡的部分部族也曾名義服從過明廷,但具體分布地點不詳,這也是現在大多數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中,東北方沒有上界的原因、

那,奴兒干都司是幹嘛的呢?是類似內地「省會」一樣管理廣大地域的嗎?這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東北地區極為遼闊,一個小小的奴兒干城根本不可能起到統轄全地域的效果,這些部族互相聯絡都很困難,更別提集中起來了。

根據記載,奴兒干都司最盛(萬曆年間)時有384個衛,24個所、7個地面、7個站、1個寨,通常直接簡稱384衛,但這些衛所和明朝中央都是直接聯繫的,並不需要再通過奴兒干都司這一環節。

既然管理職能不具備,那奴兒干都司的實際職責是幹嘛的呢?

答案是招撫!

東北這麼一大片地方因為沒有直接控制,所以需要通過「招撫」不停維持存在感的,在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後,朱棣派遣心腹太監亦失哈前去黑龍江地區進一步開拓,以加大明廷的影響力。從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二年里,亦失哈多次奉旨巡視黑龍江流域(俗稱「九巡北海」),亦失哈曾經主持在奴兒干城修建永寧寺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豎立石碑以記其事,這是唯一一塊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滅亡之後刻有女真文的石碑,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再度巡視此處發現廟已毀,便下令重修永寧寺,同時另立一塊石碑——《重建永寧寺記》,宣德碑全為漢文。1904年,兩座石碑被搬移進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兩座博物館。

註:亦失哈,海西女真人,14世紀末期被明軍俘虜並送入京城成為了宦官,後得到朱棣信任巡視北海,此人堪稱陸地版的「鄭和」 ,15世紀最著名的中國探險家之一。

註:俄羅斯阿爾謝涅夫博物館一樓室內的永寧寺姐妹碑

《永寧寺碑》介紹了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的情況:…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方格表示漢字已難以識別)

「永寧寺碑」在當地居民中有相當神聖的地位,18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律師、駐俄國商務代辦佩里·麥克多諾·柯林曾到黑龍江流域考察,記錄到: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

但是,「招撫」實際也是王朝較為開拓性的政策,由於永樂皇帝朱棣在位之時耗費了大量國力,明朝內部有些疲敝,所以其去世後,明朝的內外政策均轉為保守。到了宣德年間,明朝逐步放棄對東北地區的巡視工作。

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明朝「召內官亦失哈等還。」,宣德五年(1430年)十一月, 「罷松花江造船之役。」(巡視東北主要靠水路,明朝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帶設立有造船廠,為奴兒干都司服務),宣德十年(1435)正月,奴兒干巡視工作徹底停止。

不過,這不代表的明廷放棄對當地部族的宗主權,明朝只是不再進行招撫而已,但明廷在當地存在感的漸漸下降則也是必然的趨勢。

註:宣德皇帝朱瞻基,統治期間全面收縮,以恢復國力。

既然招撫任務停止了,那負責招撫的奴兒干都司呢?大家現在看到的很多資料都會顯示宣德年間奴兒干都司被廢除,這其實並不太準確,其實宣德之後,明廷的文書中仍然經常出現奴兒干都司,這個機構其實也同樣存在,並且有負責的官員。

只不過,這個時候的奴兒干都司,基本屬於「名存實亡」,明朝為什麼要保留這個機構呢?其實更多是「政治需要」,因為明代軍職世襲制度(奴兒干都司屬於兵部),奴兒干都司三個主要負責人都是韃官(歸附明朝的少數部族)身份,所以不太好廢除。但實際上,當地有關事務基本都是由遼東都司直接過問的。

奴兒干都司的驛站圖,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沿著烏蘇里江等江河分布的

而這個時候,「奴兒干」實際已經由一個「機構」變為泛化的 「地理概念」,萬曆《大明會典》記述,「奴兒干都司,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 地面七,寨一。」,其實萬曆年間的奴兒干都司幾乎已經不存在了,所以這裡不是說「奴兒干都司」負責管轄這麼多衛所,而是說,「奴兒干都司」這個地域分布著這麼多衛所。

類似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唐代的安西都護府,設立奴兒干都司是明王朝鼎盛時期的壯舉,象徵著強盛的國家實力與奮力開拓的國家氣度,然而滄海桑田,今日的奴兒干城已經不在,只剩下永寧寺碑的碑文訴說著明王朝當年的強盛輝煌。

「(宣德)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基址有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毀寺者,綿悚懼戰慄,尤之以戮。而太監亦失哈等體皇上好生柔遠之意,特加寬恕。斯民謁者,仍宴以酒食,給以布物,愈撫恤。於是人無老少,踴躍歡忻,咸嘖嘖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啟處之方,我屬無患矣!」時眾議西郭仍建原寺,敢不復治。遂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勞而畢,華麗典雅復勝於先。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以斯觀之,此我聖朝聰明德博,道高堯舜,存心於天下,加惠於窮民,使八方四裔、多士萬姓無一饑寒者。」——《重修永寧寺記》


參考文獻:

《奴兒干都司職能分析》——鞍山師範學院歷史系

《論明代奴兒干都司的設置及實效性》——尹興龍

作者:雲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