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百歲老人傳記出版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1-15T05:27:23+00:00

150名大學生參與尋訪走過22省89市這次社會實踐,不僅需要志願者自己聯繫百歲老人,並取得老人家人的同意,還要進行2至3次採訪,完成視頻、照片拍攝,同時為老人撰寫8000字的人物傳記。

「別了苦難,猶見甘來」;「幾許報國心,抗爭半身,濟世半生」;「迷途歸來,但求無愧」……這是一群「00後」為百歲老人寫下的文字。

近日,由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招募100餘位志願者撰寫的傳記合集《100個百歲老人的傳奇》出版。這是一部用愛與溫暖書寫的傳記,記錄下百位百歲老人的生命故事,也記錄下中華民族在一個世紀裡的滄桑巨變。而對於年輕的記錄者們來說,採訪和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人生課。

150名大學生參與尋訪 走過22省89市

這次社會實踐,不僅需要志願者自己聯繫百歲老人,並取得老人家人的同意,還要進行2至3次採訪,完成視頻、照片拍攝,同時為老人撰寫8000字的人物傳記。

當今,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如何更好地關愛老人,成為擺在每個人面前的社會問題。

為倡導愛老孝老,2019年6月,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聯合北京師範大學,開展了「走訪百歲老人 感悟奮進祖國」社會實踐活動,招募志願者在全國範圍內尋訪百歲老人,寫下他們的故事。最終,來自23個院系的150名同學入選,他們都出生在2000年前後。

為了給志願者們提供採訪和寫作的經驗,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先行採訪了居住在北京的百歲老人宋光明。這次採訪是一次深入調研,項目組從採訪、拍攝、寫作各個角度總結出經驗,形成了完整的傳記采寫課件,為後續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緊接著,基金會還為志願者們組織了業務技能培訓,邀請記者、出版人為大家講授傳記採訪和寫作方面的專業知識。隨後,150名大學生踏上了尋訪百歲老人的征途。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秋雁坦言,這是一次艱巨的任務。志願者們不畏艱難,充分調動一切社會資源,聯繫老齡辦、敬老院、居委會、民政局、醫院等機構,甚至委託親人朋友,用各種方式尋找百歲老人。

有位同學先後聯繫了4位百歲老人,最終找到了和自己有緣的那一位。一位北京的志願者,通過朋友聯繫到一位哈爾濱的百歲老人後,馬上義無反顧飛往哈爾濱完成採訪。據統計,本次活動中150名志願者走過中國22省、89市,共調動700餘人參與其中,採訪到年齡最大的老人是113歲。

一個世紀的苦難與光輝 濃縮在平凡人生中

《100個百歲老人的傳奇》一書近100萬字,上下兩卷,分三個篇章,分別講述婦女、軍人以及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們不平凡的百年人生。這100年里,中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的建立和新時代的開創。這些老人的故事,也記錄下了中國的百年滄桑巨變。

張氏、周孫氏、賈氏、孫唐氏……因為是女性,很多老人沒有正規的名字,不能上私塾學識字,必須裹小腳,甚至被賣作人妻,遭受丈夫的打罵,忍受饑荒、貧窮和戰亂,再辛辛苦苦地把下一代拉扯長大。如此艱辛而曲折的一生,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簡直難以想像,但卻幾乎是那個時代普通女性共同的人生歷程。

祖籍山西的徐貴娥老人經歷過日本兵掃蕩、走西口等艱難歲月,但靠著自己的勤勞,不僅為家人撐起一片天,還在35歲時自學接產技術,義務承擔起周圍6個村裡所有產婦接產的工作,近40年間接生了2000多名新生兒,就連自己的重孫子,都是老人親自接產的。在採訪的過程中,志願者徐亞楠意外得知,徐貴娥老人還是自己舅舅出生時的產婆,這讓她不得不感慨緣分的奇妙。

出生於浙江寧海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的陳中才,在當年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是家裡的大兒子,10歲那年走進了學校。他的私塾老師是個落第的秀才,寫得一筆好字,讓陳中才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19歲初中畢業後,他走上了教師之路。此後無論經歷災荒還是日軍的炮火,他都堅持不讓學校關門。上世紀80年代,陳中才在小學成立了書法特色班和珠算特長班,堅持為學生義務教學,因為他深知讀書改變命運。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今已經百歲高齡的才老師,仍堅守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不僅義務教書法,還打算開辦自己的健康知識講堂。「孩子們練字的時候,他便坐在講台邊看著,看到有孩子字寫得好,便會如數家珍地誇讚。」志願者聞藝在採訪手記中寫道:「百年的歲月磨不去老人教書育人的決心和堅持,儘管老人未曾教授過筆者一筆一畫,筆者還是要恭敬地叫他一聲『才老師』。」

對「00後」來說,「所得之物將伴日後餘生長路」

「和父母、老人進行一次貼心的交流,是青年人走進長輩心靈的方式,也將會是家族一份永恆的傳承。」

高爾基說:「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在和百歲老人貼心交流之後,志願者崔丹才真正意識到,每一位老人都是鮮活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與紐帶。

「只有對歷史充分地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認同,只有認同了才能傳承。」這樣一次特殊的採訪,讓百歲老人宋光明的女兒屈曉霞也深有感觸。「在陪伴母親接受採訪的過程中,我聽到了許多以前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經歷,這使我更加理解了他們追隨共產黨的忘我初心和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當孔凡榮老人斬釘截鐵地說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無私者無畏」時,讓志願者張鶴凡開始思考,「當90後甚至『00後』的我們談論信仰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最終,他寫道:「人總是被世事推搡著向前,但卻可以選擇去熱愛什麼、相信什麼。」

20歲被國民黨抓了壯丁,26歲隨傅作義部投誠,29歲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復員後卻回鄉務農,很少向人提起11年的從軍經歷,這是97歲張建欽老人的故事。「正是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一齒一齒推動社會的巨輪前進,將自我的汗水、情懷、執著鑄成巨大的帆,駛出風暴,換來今日的和平幸福。」採訪結束後,志願者蔡沛傑和老人約定,定會參加他的百歲宴。

遺憾也是有的。就在採訪完老兵張樹貴後幾日,志願者劉雨傑接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傷痛之餘,值得寬慰的是,她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位「特別可愛的爺爺」在硝煙中南征北戰的故事,也用影像留下了老人對她的祝福。她感慨地寫下了這句話:「此行於筆者,所得之物將伴日後餘生長路。」

傳記首發式上,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汪文斌鄭重向全社會發出倡議:「為父母寫傳記,用墨香傳孝心。」在他看來,不是只有偉人才可以寫傳記,每個老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都可記載、能傳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