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預防棉花枯、黃萎病,選用抗病品種是根本

農林衛視 發佈 2020-01-15T05:33:43+00:00

枯萎病和黃萎病是「棉病」重具有毀滅性的兩種病害,這兩種病害一經傳入發生,傳播蔓延極為迅速,是極難治癒的病害,黃萎病甚至被稱為棉花的癌症。

枯萎病和黃萎病是「棉病」重具有毀滅性的兩種病害,這兩種病害一經傳入發生,傳播蔓延極為迅速,是極難治癒的病害,黃萎病甚至被稱為棉花的癌症。

這兩種病害自1958年在新疆莎車縣被發現,目前在新疆棉區普遍發生。枯萎病的發生面積占種植面積的20%~30%,黃萎病在新疆棉區的70%~80%棉田中已有出現。枯、黃萎病引起的症狀通常有棉花枯萎、葉片萎蔫脫落、結鈴減少、植株枯死等,會嚴重降低棉花的品質,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嚴重時幾近絕收。除棉花外,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刀鐮孢菌還可侵染小麥、玉米、大豆、紅棗等作物。

此外,棉花枯、黃萎病的病原休眠時間可長達數年,傳播方式除了隨寄主傳播外,還可通過空氣、水流傳播。由於棉花枯、黃萎病分布廣泛,病原的傳播、侵染力強等特性,使得很難從根本上治理,而每年因枯、黃萎病減少的棉花產量不可估量,所以如何治理和預防棉花枯、黃萎病,避免產量損失、提高棉花品質,成了新疆棉區棉花生產重要問題。


預防四措施,選用抗病品種是根本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病奪高產的根本途徑。

2、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如濃硫酸脫絨,殺菌劑包衣等。包衣種子由於包衣劑中含有多種殺菌藥劑及農藥,也可有效的殺死病源菌,預防病害發生。

3、合理輪作倒茬。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如小麥、玉米、穀類、綠肥等,都可以有效壓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尤其提倡水稻輪作,防病效果明顯。

4、加強田間管理。加強田間管理目的有兩個,即減少病菌傳播和提高植株抗性。



具體7做法,現在就要做

1、及時清除棉花地的棉柴、雜草及地面的剩餘棉花殘枝葉,防止病菌傳播;

2、秋耕深翻。把表層病菌翻到深層,病殘體深埋地下,發酵分解,減輕發病;

3、土壤消毒。結合灌溉可摻入高錳酸鉀等藥劑,對殺滅病菌有一定的效果;

4、加強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後及時中耕鬆土,散墒降濕,可降低病害發生;

5、合理密植。嚴格防止棉株過密,影響通風透光,並及時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

6、及時觀察。一旦發現有零星病株,最好立即拔除,連同地面病枝、落葉一併清除,裝入塑料袋內帶出棉田外燒毀或深埋。

7、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增強棉花抗病能力,減輕危害。同時根據棉花長勢,進行葉面噴肥,尤其避免後期出現脫肥現象。

棉花枯萎病的表現症狀

苗期發病多呈黃色網型,低溫時出現紫紅型或黃化型,陰雨突然轉晴變暖時出現青枯型病株。成株發病植株矮縮,葉片深綠變厚,葉緣向下捲曲。夏季高溫病株抽出新枝葉,出現畸形。秋季病勢加重,葉片從頂端向下枯死脫落,成為光稈,剖開莖稈維管束變成黑褐色。

棉花黃萎病症狀

棉花黃萎病的表現症狀病株從下部葉片發病,逐漸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葉由內向外發展。初期病葉葉肉淡黃,隨後葉緣向上捲曲,葉肉變厚,後期葉肉變褐,焦枯脫落,僅剩葉脈,呈「雞爪狀"。剖開莖稈可見維管束變為淡褐色。

枯黃萎病發病規律

枯萎病子葉期至結齡期均可發病,以5片真葉到蕾鈴期發病較重,危害盛期多在現蕾期。氣溫在20度時開始發病,25℃-30℃病害受抑制,秋季溫度下降到25℃左右又出現第二次高峰。黃萎病發病適宜溫度25℃-28℃,較枯萎病高,所以發病高峰出現較晚。一般棉花現蕾後開始出現病株,7-9月開花結鈴期進入發病高峰。枯、黃萎病在連作、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率高。紗質酸性土壤和缺鉀棉田枯萎病發生較重。大水漫灌或陰雨天多,是黃萎病大發生的有利條件。

文章來源:農之道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