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療心力衰竭

家庭中醫藥雜誌 發佈 2020-01-15T05:40:51+00:00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 魯衛星 心衰是西醫的病名,全稱是心力衰竭,是指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 / 魯衛星

心衰是西醫的病名,全稱是心力衰竭,是指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徵。換句話說,心臟是我們身體的血液中心,它本來有能力把有營養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再把全身各處利用過的血運回來。如果心臟病了,它不再能夠把血送出去,或者收回來,那就可以說「心衰」了。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病的最終階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中醫學中並沒有心衰這個病名,據不同臨床表現,心衰在中醫學中分屬於「心悸」「喘證」「水腫」等範疇;部分左心衰夜咳和咯血、右心衰淤血性肝硬化和胸、腹腔積液則當分屬中醫的「咳嗽」、「血證」「積聚」「懸飲」「鼓脹」等範疇。其聯合症狀以「悸 - 喘 -水腫」為主,診斷依據有:心悸、氣急、不能平臥,咳嗽、咯痰,為白色或黃色黏稠痰,顏面唇甲發紺,四肢寒冷、水腫,尿少或無尿,頭昏目眩、精神萎靡、煩躁汗出、自汗盜汗,下肢水腫、胸水腹水,舌象脈象的變化。現基本達成共識稱其為「心衰病」,與西醫的病名基本吻合。


心衰是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過程,病因可為先天不足或病後失調、久病、各種失血、過勞、思慮太過造成氣血陰陽的虧虛,最終心失所養。心陽氣虛是發病關鍵。心的陽氣充足,才能維持全身血液正常運行和心臟的正常搏動;心陽氣失調,氣血運行出現障礙,長年累月得不到糾正,由輕漸重,最終導致心悸怔忡、血脈瘀阻、水道不利、少尿水腫。心與肺同處胸中,正常的氣血運行維持著肺主呼吸的功能,心氣不足就會引起肺失肅降,肺氣機升降出入異常,就會發作胸悶、喘息、氣促等症狀。因此在心衰的疾病過程中「血、氣、水」三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迫使疾病加重。

西醫對心衰的治療首先要防治病因,再利用藥物增強心肌收縮力,減輕心臟前後負荷,消除心衰的誘發因素。中醫重視「治未病」也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意思。「既病防變」是說已經病了就要防止進一步加重,與西醫的積極治療原發病異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常用的洋地黃類強心劑、利尿劑有明顯的副作用。服西藥後毒副反應嚴重的患者、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慢性頑固性心衰、西藥常規治療無效者、長期依賴洋地黃類強心藥物者用中醫藥治療可以提高療效。

中醫認為心衰主要問題在於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其中氣虛、陽虛是本,血瘀、水泛是標。也有由陽虛發展到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可能。治療應以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為主,同時應當兼顧個體差異,根據症狀的不同,辨證論治,最終達到糾正心衰的目的。


「元氣既虛,不能達於血管」,人體的氣有衛外、推動、溫煦等作用,先天不足、長期營養不良、慢性疾病、過度疲勞、情緒過激等因素耗傷正氣,導致氣虛,會出現各種病理症狀,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包括自汗盜汗;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靡;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頭昏目眩;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血行不暢導致血瘀,脈象表現為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在心衰患者身上可表現為低垂部位水腫、胸水腹水。可用益氣的草藥糾正心衰患者的氣虛血瘀症狀,最常用的有人參、黃芪、黨參、紅參等,氣陰兩虛者可適量應用西洋參。黃芪既可健脾益氣補中昇陽,又能利尿消腫,還能固表止汗、標本兼治,為治療心衰氣虛水腫的要藥。黃芪炮製有生、炙、炒之分,生者利水消腫力強,蜜炙者補氣潤肺效佳,炒者健脾和胃功倍。氣虛患者自行調護的方法也很多,黃芪、黨參可以泡水代茶飲,艾灸足三里,把具有補氣作用的山藥、大棗等食材加入到日常餐飲當中都能達到益氣的目的。

「陽虛則寒」,「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這句話是說陽虛帶給人體首先的不適是寒冷,而人體的氣和血喜歡溫暖的環境,害怕寒冷的環境;寒冷會使氣機郁滯、運行不暢,引起局部的脹滿或者疼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寒冷會使血液循行遲緩,或郁滯流通不暢 , 甚則血液瘀結停滯,在外表現為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或見瘀點、瘀斑等,同時還伴有固定的疼痛、刺痛等。瘀血阻塞脈管,水則不循常道,溢於脈外,形成水腫。這樣的情況給予溫性的藥物溫補陽氣,氣得溫而行,血得溫而活,水得溫而化,從而糾正心衰四肢寒冷、局部疼痛、水腫的症狀。治療心衰則常用溫通心陽的草藥如桂枝、薤白等,經典的方劑有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治療心衰常用的活血化瘀藥有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地龍、生蒲黃、五靈脂、生山楂、三七粉等。其中生山楂泡水代茶飲既可去油解膩,又能行氣散瘀,如果不是糖尿病病友,偶爾吃冰糖葫蘆也是不錯的選擇。心衰心陽不振、心脈痹阻證型有心前區悶痛、刺痛者的常用藥有赤芍、延胡索、鬱金、當歸等。氣虛、血瘀、氣滯互為因果,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密不可分,心衰氣滯血瘀者常用川芎、丹參、香附、檀香等。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能為「血中之氣藥」,具通達氣血功效,故能治氣滯血瘀之胸脅、腹部諸痛。

「血不利則為水」,對於不同原因形成的水腫,中醫也將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氣陰兩虛、心血不足證,針對心悸氣短、手足心熱、心中懊惱煩亂等症狀,應用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葶藶子、車前子、豬苓、茯苓、澤瀉等瀉肺利水、止咳平喘。黨參麥冬均可泡水代茶飲,亦有益氣養陰的作用。對於咳嗽氣喘、腰酸肢冷、全身水腫的脾腎陽虛、水濕不化證心衰患者,則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主,代表方劑有真武湯。除了用豬苓、茯苓、白朮健脾利水,增加附子溫補腎陽,生薑溫中止咳。


心衰患者終日為疾病所困,失去勞動能力,白天不能正常工作,心悸、氣急、不能平臥,晚上也不能很好休息,常伴失眠。故需要佐以珍珠母、遠志、酸棗仁、夜交藤等安神助眠的草藥提高睡眠質量。睡前熱水泡腳、足底按摩也能安神助眠。心衰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疾病的進展,吃藥有時會增加肝臟、腎臟的代謝負擔,所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能自作主張。日常生活中心衰患者應適當活動,避免重體力勞動,加強休息,必要時臥床休息;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飲水,避免增加循環血量加重心臟負擔;規律作息,避風寒;放鬆心情,避免情緒過激。祝願大家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編輯:秀瀧

投稿郵箱:jtzyy@126.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