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考古又有重大新發現!

曾都發布 發佈 2020-01-15T05:43:17+00:00

曾國考古又有重大新發現!1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


曾國考古又有重大新發現!

1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

考古專家認為,該墓地發現三組侯級墓葬,填補了曾國考古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發現青銅銘文近6000字,是迄今考古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批金文資料,其中「禹」「夏」等銘文的發現,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新材料。出土的大量器物及銘文見證了統一中國文化基礎的形成過程。


1

三個侯級墓葬都是誰?


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博物館和曾都區考古隊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已勘探發現的86座春秋曾國墓葬及4座馬坑、5座車坑進行考古發掘,取得系列重大收穫。其中,三組大墓墓主人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身份均有成組的青銅器銘文可以確認。

他們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曾侯乙是啥關係?根據考古發現,曾侯乙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曾侯寶、曾公求、曾侯得的墓同屬春秋中期,至少可以知道他們兩位是曾侯乙的祖輩。


2

6000字銘文寫了啥?


值得一提的是,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出土的2000餘件青銅器中,400多件青銅禮樂器上都有銘文,在尚未祛銹情況下,共發現近6000字銘文。其中M190墓出土曾公求鎛鍾銘文達312字,為單件出土青銅器銘文最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這批銘文內容極其豐富,其中,M169曾侯夫人羋加墓出土編鐘銘文「帥禹之堵」「以長辝夏」,是首次經科學考古發掘在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發現「禹」「夏」銘文,較此前傳世所見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鎛上的「禹」「夏」銘文更權威。



據介紹,因夏墟遺址考古尚未發現相關文字,有人甚至對夏的存在表示懷疑。對於本次銘文中的「夏、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認為,這讓我們對夏的認知又往前走了一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這實證了當時在國家文化層面,周人對「夏、禹」的認同。


3

揭示諸多重大歷史事件

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發現的三位曾侯墓及曾侯寶夫人羋加墓,都出土了一批數量可觀的編鐘。十分珍貴的是,這些編鐘上的銘文,揭示了周王朝諸多重大歷史事件。




其中,曾公求編鐘有銘文「昭王南行,豫命於曾,咸成我誥,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政(征)南方」,及「適於漢東,(南)方無疆,涉政(征)淮夷,至於繁陽」等。大意是說:周王朝的昭王到南方巡視,賜給曾國象徵權力的鉞,讓其輔助周王朝,征伐與經營、管理南方。


方勤稱,涉及的周王朝昭王南行、經略南方等重大歷史事件,儘管文獻有所記載,但出土銘文提供了更確鑿的考古新材料,實證周王朝當時對南方的開發和經營。銘文中部分古地名則為研究周代「金道錫行」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4

見證統一中國文化基礎形成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張昌平教授是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當選項目的點評專家,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棗樹林的考古發現向我們提供了周邊文化不斷為中央文化認同的過程,正是這樣的過程,為統一中國的出現提供了文化基礎。

張昌平說,考察長江中游地區是如何進入中央王朝文化範圍的,我們可以從武漢盤龍城遺址開始。商王朝對南土的統治,在早期通過盤龍城來實現,商後期統治勢力退回到中原地區,但依然可以從長江中游地區獲取資源。包括此次在內的曾國考古成果可以說明,周王朝通過封國曾來統治南方,曾代表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楚交流共生。從出土的青銅器可以看出來,曾、楚青銅文化面貌趨於一致,共同的青銅文明屬於這一區域。



由商到周,中央政權對長江中游的統治有進退,但文明的共融一直在發生,統一的文化基礎在政權的此消彼長中日益堅實,成為日後統一中國的共同基礎。以鼎的多少標明身份,是中原周王朝的文化認知,楚國發聲「問鼎中原」,正是認可中原文明的證明,也說明楚所在長江中游地區進入中原文化圏。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楚國融入以中原為核心的文化圈在春秋戰國時代,從曾國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認知到這一點。此後在秦、楚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漢文化。因考古發現日益清晰的曾國歷史,讓我們可以看到統一的中華文化演進之路。


近年來,湖北考古屢創佳績

自2002年以來

我省有7個項目入選

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來源: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

圖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