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入殮師》,玩文化才能得奧斯卡

每日文藝一點通 發佈 2020-01-15T06:22:51+00:00

以日本電影《入殮師》為例,談談文化如何成為得奧斯卡的助力。01《入殮師》是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是2008年的作品。

中國電影人都有一個沖奧夢。就比如文學領域,莫言能夠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中國電影人何嘗不想獲得一尊小金人,來展現中國電影的實力。

以日本電影《入殮師》為例,談談文化如何成為得奧斯卡的助力。

01

《入殮師》是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是2008年的作品。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並對死亡這個人生最終極的問題展開人文的思考和情感上的探究。

影片開始,大提琴手小林大悟由於樂隊的解散而失業,他和妻子從東京回了老家。因為大悟只會拉小提琴,找工作對他還是難度重重。「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一張條件惹眼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不過當他興沖沖地去應聘時才知道旅程助理就是入斂師,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因為要用錢,大悟只能接下這份工作。一開始,大悟對這份工作是極度恐懼,反感。但他看到老入斂師工作起來,都充滿了溫柔、尊重和愛,使得這一儀式充滿神聖和莊嚴,像對待自己的親人和最愛的人。大悟開始對這份工作充滿感動。逐漸地接納這份工作。


大悟接觸的第一個逝者是一個獨居的老奶奶,等被發現時,老人已經走了兩個星期。屍體已經腐爛,並爬滿了蒼蠅和蛆蟲。小林控制不住地乾嘔,而老入殮師並未帶面罩,卻一直保持面不改色。

而第二位死者,老入殮師讓一位蒼白衰老的逝者重新煥發最美的生機。先前對入殮師大呼小叫,稱入殮師是靠死人吃飯的家屬,在納棺儀式結束後,帶著由衷的歉意、尊重和敬佩,感謝了入殮師。

第三位逝者是個變性人。父親說在他死前經常看到他打架,自己已經好久沒有好好地看看他。如今兒子離去,父親萬分悲痛地說,雖然穿成女孩樣,可依舊是我的兒子啊。也許這位父親能在他生前這樣說,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接下來的逝者是染著紅頭髮的女學生,母親憤怒地指責大悟,那不是她的女兒,在母親的記憶中,她的女兒永遠是照片上那個相貌清秀,笑容燦爛的女孩子。父親指責是母親沒有教育好女兒。看不下去的男朋友,又將矛頭直指女孩的父親,而男孩的父親又把男孩罵了一頓。女孩的死到底是車禍還是早戀,如果家裡缺少愛與關注,有些人就可能到外面去尋找愛。

最幸福的是那個壽終正寢的老父親,妻子、女兒和孫女,在他臉上留下唇印的一刻,悲欣交集、笑中帶淚,得到圓滿。

浴室的老奶奶,不久前還因為跟兒子意見分歧而爭吵,如果兒子知道母親時間不多了,會不會換一種形式溝通。

還有大悟的父親,曾經為了第三者放棄他們孤兒寡母。在大悟為他入殮時,大悟發現,父親至死還緊緊地攥著他送給爸爸的那枚小石頭。他對親情的質疑,得到了無比肯定的回應。

老入殮師是因為妻子的離世而走上這個行業。而小林的妻子也從最初的抗拒到目睹了入殮師工作的神聖,和大悟一起接受了這份工作。

02

這個電影看完,不得不點讚其構思的精妙。

死亡是一般人不敢涉獵的領域。這部電影卻是講述死亡的電影。這種主題必然給觀眾內心極大的震動。

死亡是生之反面,是人生最後的一站。不管是那個種族,何種膚色,或富或窮,最後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唯有在死亡面前,權勢,金錢才變得毫無意義。只有站在死亡的角度,對人生的探討才是具有終極意義的。而這部電影就等於站在人生的至高點上對人生進行探討。這部電影的基調是有哲學高度,引起人深邃的思考的。但這部電影又不僅僅滿足於其哲學高度。它描繪的是世俗的人生。在世俗世界中,大悟是不得不賺錢而接觸有關死亡的工作。他見識了各種各樣的死亡。這死亡里有人生各式各樣的哀嘆。但是,這是一個充滿愛的電影。大悟本來是拉大提琴的,他在哀怨深沉的大提琴曲里能感受到人生的深沉的哀思,後來他成為一名入殮師,這時他的哀思變得具體。透過各種死亡,給逝者呈現一份心,傳遞人世間的愛。愛,沒有任何時候的愛比死亡之時來得更濃烈。那些不曾到達的彼岸阻隔不了親人在此岸的一份份心意。在黑色的死亡主題下,這部電影對愛進行了各種方位的思考,也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各種探究。這其實是一部非常言情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激發觀眾各種各樣的角度不同的感悟,但最終,不得不面對的死亡讓每個人得到了統一的結局。這種又有哲學高度,又能切實地描述當下普通生活的電影,這種構思和架構的水準,說實話,不得奧斯卡獎也難。

03

東亞不是世界上宗教始發的地區。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韓國人的生活,文化其實都在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為不信神,沒有天生的宗教情感,東亞人心理上感觸更豐富,其實是有非常細膩的心理過程的。這種細膩的感情很容易詩化,可以說,東方民族天生對藝術有種親近感。

文化其實一直是東方電影人的一個優勢所在。東方電影可能呈現的言不可盡的韻味是西方電影表現不出的。東方人這種自然本性更適合對倫理問題,對社會問題進行探討。也能出一批好片子。

像李安初期就是善用了文化這個工具,而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像《入殮師》這種電影,也是西方人拍不出的。東方人可以把細膩的感情做到極致,而且有綿綿不盡的詩意。

這是東方電影人的優勢。把這個優勢做到極致,獲奧斯卡獎也並不是難事。

回顧中國的沖奧電影,無論題材的選擇,演員的選用,以及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等方面,多少是有點瑕疵的。即便奧斯卡獎被認為多少有點白人中心論,但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都能獲奧斯卡獎,中國電影人又有什麼好灰心的呢?!

第五代導演已經漸漸遠離影壇了。寄希望於後來的導演。我個人以為,只要善用文化這個工具,在題材、構思等方面提高標準,中國電影人獲奧斯卡也並不只是夢……


其實死亡並非像大多數人想像中的遙遙無期。是因為人們不敢接受死亡,我們一直對死亡恐懼和排斥。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地。而入殮師的工作就是為逝者給予最後一份愛。

這個影片看完可以提醒每個觀者該如何活,是給每個人以警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