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依山險,當拊以恩信」——談談唐朝對西南地區僚人的治理

睿史 發佈 2020-01-15T06:24:14+00:00

他們與古代的濮人和僰人是同一族屬,先秦時他們生活在四川南部的建南高原和岷江上游山區,是今天仡佬、布依、侗、水等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

序言:

僚人是中國南方的古代民族,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天的雲貴川以及兩廣地區。他們與古代的濮人和僰人是同一族屬,先秦時他們生活在四川南部的建南高原和岷江上游山區,是今天仡佬、布依、侗、水等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

到了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僚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受到漢人的擠壓,不斷南遷。到了唐代時,西南地區的僚族開始發生分化,形成了三個大的部族。一是分布在劍南道的正州與漢民族發生著密切接觸的劍南諸僚; 二是分布在正州當中的山區,朝廷的控制相對鬆散的葛僚部; 三是分布在嶺南道邕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境內的僚人諸部。

一、唐代的僚人基本情況

地處西南、與唐朝同一時期的吐蕃和南詔兩個政權,對唐朝的西南地區的領土有著很大的威脅。為了抵禦這種威脅,唐代在西南地區設置了都督府,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了羈縻州,建立了安南都護府和戎州、姚州,嶲州三個都督府,來保證西南邊疆的安全。

僚人是唐代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管理好他們,對唐代邊疆地區的穩定意義重大。唐代對不同地區的僚人採用不同的治理辦法,對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劍南諸僚,採用正州的全國統一的政策進行治理; 對生活在正州山區的葛僚則採用靈活的政策治理,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訴求; 對於邊遠地區的僚人則以羈縻制度進行,在滿足他們政治訴求的同時,如果他們仍與朝廷對抗,則以軍事打擊方式解決。

唐代的劍南諸僚多生活在漢人眾多的巴州、眉州、益州等地區,這些州郡是唐朝的正州,漢族眾多,這些地方生活的僚人和漢人一樣,被唐朝納入國家的行政系統當中,這些地區的僚人在政治上和當地的漢族同步,共同接受正州官員的治理。這種做法既有利於國家的管理,也有利於僚人自身的發展。所以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劍南諸僚逐漸被漢人同化,在歷史中與漢族融合,成為今天漢族的一部分。

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僚人群體以洞僚為主,他們是僚人中勢力強大的一個族群。之所以稱為"洞僚",是因為他們以部族為單位,生活在四面高山環繞,形成一個孤立隔絕小範圍的平原地帶。他們將這種小平原稱為"洞",故有"洞僚"之稱。

二、唐代對僚人的政治治理

唐代的嶺南道管轄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等五個都督府,統稱"嶺南五管"。它們主要任務之一便是統攝嶺南地區的蠻僚等少數民族。

唐朝武德四年,李淵命李靖為嶺南宣慰使,經略嶺南。到了第二年,盤踞在嶺南地區的長真、鄧文進、寧暄、李晙、馮盎等割據勢力皆降。唐朝對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治理辦法是"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號為羈縻雲"。

在這些投降歸附的割據勢力中,長真是僚人的領袖,也是當時嶺南地區最大的一股政治勢力。《舊唐書》記載:"(長真)以寧越、鬱林之地降,自是交、愛數州始通"。李淵授長真欽州都督,以其子長純為廉州刺史,其族人道明為南越州刺史,在整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首領中產生了很大的連帶效果。同屬僚人的沈遜、歐陽世普、元覽等次第歸降大唐,接受唐朝的統治,為西南地區帶來了和平。

長真歸順大唐後,致力於民族間的團結,積極為唐朝的西南邊疆穩定出力。武德七年,他的族人、南越州刺史道明與高州僚人首領馮暄占據南越州反叛,長真親自帶著部隊斬殺了道明等人,平定了這場叛亂。在長真和繼任他都督職務的兒子寧據兩代人的努力下,嶺南成為唐朝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的區域。雖然唐朝對他們採用的是二元化的治理手段,僚人內部仍由其首領進行治理,但僚人從此納入了唐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管理體系之中。

三、唐代對僚人的社會經濟管理

除了行政上的二元化管理之外,唐代對西南地區的僚人也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進行一定的管理。據《通典-食貨典》記載:"按制,嶺南諸州則稅米: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斗。若夷獠之戶,皆從半輸"。《唐會要》也記載:"夷獠之戶,皆從半稅。凡水旱蟲傷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也就是說,在唐代,僚人也要交納稅賦,但是基本上只用交納漢人賦稅的一半。這些賦稅由僚人首領(類似後世的土官)進行收繳,統一上交中央財政。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唐代的僚人交納漢人一半賦稅,也僅限於幾個開化程度較高的州縣,大多數僚人群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自給自足都沒有保障,交納稅賦更是無從做起。唐代統治者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實施徵收過程中,也經常性的對僚人實行減免,這種減免從唐初到唐末基本都能得到堅持。比如《通典》就規定:"外蕃人投化者,復十年",也就是說僚人從成為編戶齊民開始,十年內是不用交稅的,所以唐朝對僚人的稅收管理還是相對寬鬆的。

除了稅收,唐代對僚人也進行社會管理。由於歷史原因,僚人群體中人口販賣現象十分猖獗,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中央政權對於人口的控制與掌握,使得人口依附土地的穩定性大大降低。所以唐朝在僚人居集的嶺南地區頒布了《禁嶺南貨賣男女敕》: "如聞嶺外諸州居人,與夷獠同俗,火耕水耨,晝乏暮飢,迫於徵稅,則貨賣男女,奸人乘之,信討其利。"所以中央下放下了禁令"禁人民之相虜賣者,執而誅之,以去其害。此後嚴加禁止,如違長吏必當科罰"。通過這些禁令,雖然不能根除僚人中的人口買賣現象,但這種社會風氣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四、文化融合中的衝突

由於漢人和僚人在歷史和文化上存在差異,所以僚人接受唐朝的漢人統治存在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歷史過程,在這種過程中,雙方由於文化差異,必然會引起文化衝突,表現在政治生態中就是僚人的反抗鬥爭。

唐朝初年,在劍南諸僚分布區設置巴州、眉州、洪州、雅州等羈縻州時,就有僚人起來反抗。據記載,當時"數寇暴州縣者不一。巴州山僚王多馨叛,梁州都督龐五梟其首,又破餘黨符陽、白石二縣僚。其後眉州僚反,益州行台郭行方大破之。未幾又破洪、雅二州僚,俘男女五千口。 是歲,益州僚亦反,都督竇軌請擊之。"

這些反抗和暴動,並不完全是僚人單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唐朝許多治理羈縻州的官員以天朝上國自居,骨子裡看不起僚人,在處理民族事務時,往往喜歡採取簡單粗暴的高壓手段,從而激發了民族矛盾。所以在幾次僚人反抗事件發生後,唐太宗親自下詔給那些治理羈縻州的官員說:"僚依山險,當拊以恩信。脅之以兵威,且為人父母意耶?"經過李世民的反覆告誡,並嚴肅處理了一批欺壓僚人的貪官污吏後,雙方的矛盾有所緩和,從高宗時起,僚人的反抗便已不多見。

僚人多居住在大山之中,經濟比較落後,一旦遇到與僚人首領相互勾結、貪贓枉法的唐朝地方官員,往往也會爆發反抗。如唐宣宗時,昌州刺史盧湛發放救災糧米時,以小斗放糧,僚人所得不到一半,另一半都被盧湛與當地的僚人首領貪污掉了。僚人在始艾的帶領下,攻擊昌州、梓詐、潼州糧倉,哄搶政府糧米,唐朝不得不派兵鎮壓。劍南節度使柳仲郢親自招降始艾,將盧湛免職,才平定了這場暴動。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減弱,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力度下降,也發生了多起僚人中的一些酋長聯合起來反抗唐朝的事件。西原地區僚人在其首領黃氏的帶領下發動叛亂,多次擊敗唐穆宗派來鎮壓的部隊,直到唐文宗時才徹底平定。

五、治理僚人對唐朝的意義

唐朝時期,是西南地區僚人快速發展期。唐朝通過對僚人採用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的二元治理模式,設置了大一統體制下的行政區,將僚人居住的西南地區納入了唐朝的版圖,僚人也得到了朝庭有效治理,這對唐朝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版圖的擴大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僚人在唐朝的治理下,一部分與漢人混居的僚人逐漸被漢人同化,成為漢人大家庭中的一員。另一部分僚人也突破了部族的限制,朝著形成單一民族的道路發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仡佬、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僚人也在接受唐朝統治的過程中,學習了漢人的先進科技和文化,雖然在這種文化的交流中產生過一些不和諧因素,但這只是一個文化的接納和適應期的陣痛和文化衝突,最終的結果還是使僚人告別了刀耕火種的歷史,走上了文明社會。

西南地區僚人居住區與南詔、吐蕃的邊境相連,戰略地位重要。唐朝通過對僚人的治理,穩固了邊疆地區的穩定,也讓僚人獲得了與中國其他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這對於僚人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對於唐朝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也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魏書·僚傳》、《新唐書·南蠻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