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獼猴桃的進化史——從青白江歐滋果園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青白江區民政局 發佈 2020-01-15T06:58:09+00:00

「果二代」的逆襲適度規模經營,是高效農業的發展之要,太小缺乏效率,太大不適合當地實際一枚獼猴桃的進化史——從青白江歐滋果園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跟著父母從家鄉田埂走出去,丁憲強從此在水果堆里成長,果子好不好,眯著眼睛聞聞就知道。

眼下,獼猴桃採摘季早已過去,而歐滋獼猴桃種植園裡仍舊是一派繁忙。走進寒意襲人的凍庫,十幾名工人在忙碌,把一枚枚獼猴桃整齊嵌入量身定製的果巢,封箱貼牌。

一枚獼猴桃的進化史——從青白江歐滋果園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這批貨是發往加拿大的。」剛剛交接了法國的十噸訂單,果園主人丁憲強又開始了另一單的備貨。

從種植管理,到收穫存儲、銷售出口,再延伸到農旅融合,這位「跨界農民」感嘆:「分身乏術啊!都市現代農業太缺人才了。」三十幾歲的「帥哥」道出幾分無奈。

打小時候起,丁憲強父母就是遠近聞名的水果批發商,本來成家立業衣食無憂,而今何以「返祖」農業?他會「有好果子吃」嗎?

「果二代」的逆襲

適度規模經營,是高效農業的發展之要,太小缺乏效率,太大不適合當地實際

一枚獼猴桃的進化史——從青白江歐滋果園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跟著父母從家鄉田埂走出去,丁憲強從此在水果堆里成長,果子好不好,眯著眼睛聞聞就知道。這註定他今生與水果結下不解之緣。

長大的丁憲強渴望走出父輩的「水果王國」,上大學時選擇了播音主持專業,希望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畢業後抱著鎂光燈下的夢想,東奔西走幾年,卻一無所成。

閒暇的時候,有一次幫著父親進山收購水果。「那時候紅心獼猴桃很稀少,運到外面一轉手,利潤幾十倍。」丁憲強心裡一跳,「不如回家種獼猴桃。」

「小子,干農業很苦的,你行不行哦?」看著興奮的兒子,父親有意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學政策、學技術、學經營……「冷水」反而讓丁憲強更加堅定決心。在父親支持下,他認準了獼猴桃這種儲存周期長的水果,「便於長距離運輸和錯峰銷售。」

從下定決心到做好準備,丁憲強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是果樹見效要五六年,如何熬過艱難的「成長期」,至關重要。很多農業種植戶,就倒在了這個只投入、無產出的的階段。他選擇了200畝這一「安全規模」。「規模過大,投入過多,資金承受不起;而規模過小,效益太低,將來沒有持續發展的後勁。」

走進歐滋果園,一把把綠色的「大傘」撐起在夏日的田裡。「這是紐西蘭的牽引技術,把獼猴桃枝條呈45度向空中展開,既利於光照,也方便修枝。」雖然綠色防蟲、自動噴灌、機械授粉等現代種植技術一樣不差,「但國內的授粉機比較落後,造成價比白銀的花粉浪費大、成本高。」小丁認為,獼猴桃的種植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沒有鎂光燈,照在臉上的,是夏日火辣辣的太陽。曾經學播音主持的「帥哥」被曬得黝黑。「只看顏色,你說我像不像顆獼猴桃?」丁憲強幽默了自己一把。

這個果園裡,兩枚獼猴桃體內,同時發生著強大的光合作用,向著成熟快速生長。

需求才是「硬道理」

就近、獲得感、體驗式的農旅共生模式,讓生產和消費雙方效益最大化

時間回到2014年的秋天,當時丁憲強將一塊手寫的「獼猴桃每斤10元,歡迎採摘體驗」紙板,掛在了果園的大門上。這樣的舉動,在基地工人老徐看來「不靠譜」:老大遠跑來自己摘,價格比市場上還貴——「瓜的才來。」

出乎老徐意料的是,不僅有,還不少。特別是周末,駕車來的,大袋小袋往車上搬。為了方便遊客找路,他手寫了幾個「指路牌」,放在前面的公路上。「他不懂手機可以導航,我早就把地址在掛網上了。」小丁並沒有阻止老徐的善意。

老徐眼裡不可思議的「採摘銷售」,源於市場的變化。當幾年的「成長期」過去後,原來搶手的紅心獼猴桃已被很多地方大面積栽種並陸續上市。2014年,歐滋果園產量500噸, 到2016年就到達1000噸。節節攀升的產量,讓丁憲強由喜轉愁:要是賣不出去,果子和投資就都要爛在地里。還沒有怎麼嘗到甜頭的丁憲強心有不甘,他決心突圍。

為了解決儲存問題,果園自建冷庫,占地1200平方米,能夠儲存260噸。「有了凍庫保鮮,不愁果子會放壞。」即便獼猴桃大量上市的時節,因為有了冷庫,丁憲強心頭不慌了。

「水果的銷售,可不可以打破『中間差』,從田地里直接到消費者手裡。」有效益才有一切。當時正值「網際網路+」農業如火如荼,還在別人觀望之際,丁憲強依託淘寶、微信商城等電商平台,建立網店。

農業的道路似乎太長太難走。

很快,網上令人眼花繚亂的營銷模式,就讓獼猴桃的價格走入了迷陣,「對於種植戶來講,利潤就像被不斷咀嚼的甘蔗,汁水越來越少。」

幸運的是,從獼猴桃開始掛果,丁憲強就搞了獼猴桃採摘節,雖然只是小試牛刀,但是收穫頗豐。通過參觀學習,他得到了極大的啟發:不僅要讓遊客有體驗式的採摘,還要讓他們樂於留下來,又能吃、又能玩,這樣既方便了遊客,又豐富了業態。

利用特意修建的水塘和草坪,丁憲強增設了餐廳、咖啡廳,可以供遊客燒烤、露營、遊戲。當夜幕降臨,歡快的音樂和絢麗的燈光使果園呈現另一番迷人的景致。「這裡空氣好,交通也方便,以前摘了獼猴桃就走,現在可以在這裡玩上一整天。」在遊客小林看來,周末回歸鄉村休閒,是再好不過的放鬆方式。

專門來考察的法國水果商PierreYue轉了一圈後說:「獼猴桃丁,你的果子和園區一樣漂亮!」他當場與丁憲強達成了首批進口2萬斤,以及歐滋作為他國外供貨商的協議。

農業需要「硬核」

能堅持、懂技術、善經營、有鄉土情懷的農場主是鄉村振興的「硬核」

農業掙錢不容易,賠起來卻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018年7月11日那一場罕見的強降雨,使整個果園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看著正處於掛果關鍵期的果樹,丁憲強欲哭無淚。「那場雨來得太急,我當時就在想,這下徹底完了。」丁憲強回憶說。

而接下來他的一個決定,在老徐看來,「他好像瘋了。」原來,丁憲強將一塊絕收的獼猴桃樹全部連根拔除,平整土地後,卻灑下了草籽。

「土地是租來的,都要算成本啊,再補種上不就行了嗎?」老徐直搖頭。

「當初真的想放棄,但這是我的根,好多鄰里鄉親靠在園裡打工生活,走不了啊。」說起當時的心情,丁憲強仍然記憶猶新。也是這樣一件事情,才讓他下定決心,將絕收的果樹林地全部改為草坪和池塘。這個時候,他心裡已經有了新的打算——發展休閒旅遊。果然,在當年獼猴桃採摘的季節,園區意外火了。

機遇總是留給能堅持、有準備的人。

隨著中歐班列(成都)開始農產品的運營,川內獼猴桃走上了俄羅斯、波蘭、法國等國外水果展銷平台,大放異彩。去年10月,丁憲強開始嘗試搭乘家門口的這趟國際列車,把他的「歐滋」獼猴桃銷往法國。「海運周期長,空運成本高,陸運又快又划算。」丁憲強看到了另一片天空。

從果園到中歐班列(成都)的始發地——成都國際鐵路港,不出30分鐘的路程,新鮮採摘的果子就能坐進恆溫舒適的專用箱,馬不停蹄發往歐洲。

「採摘和上市時間完全在掌握之中,消費者即買即食,無須催熟。」一些進口獼猴桃賣到十幾塊錢一個,正是這個原因。「實際上,我們的品質並不比他們的差。畢竟我們是原產地啊。」對於自家的獼猴桃,丁憲強一直抱著這樣的自信。

冬日的歐滋果園裡,獼猴桃樹退去了盛裝,正休養生息,只待來年;凍庫里,獼猴桃裝得滿滿的,可以持續供應到明年春季;綠毯般的草坪上,孩子和大人或嬉戲、或燒烤……

「農業雖然周期漫長,但只要熬過去,就能獲得穩定的回報,農產品是剛需,這種回報不會像其他行業一樣忽冷忽熱,農業永遠是朝陽產業。」對於未來,丁憲強充滿了期許。

文/蘭國華 羅冬梅 圖/白桂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