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新開了家網紅咖啡廳?不,那是咱們的「客廳」

新民晚報 發佈 2020-01-15T07:01:54+00:00

楊浦區社區規劃師之一、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師馮高尚告訴記者:「在這個區域,我們希望以食物為媒介,促成更多的鄰里之間的交流融合。大家可以一起做烘焙,品嘗美食,共同分享自己家裡好喝的茶飲,在食物的交流中實現人的交融。」

才正式開放了兩個多月的撫順路睦鄰中心,位於撫順路和鞍山路交叉口。

潔凈的白色外牆與大玻璃落地窗的通透搭配、門口色彩鮮艷的圈圈座椅,使人很容易把這裡認作一家新興的「網紅」咖啡廳。


推門而入,迎面而來的是「舌尖space」——一個簡易版的烘焙間和茶飲共享吧檯。


湊近一瞧,「舌尖space」的LOGO,由4種顏色的吸管組成。


楊浦區社區規劃師之一、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師馮高尚告訴記者:「在這個區域,我們希望以食物為媒介,促成更多的鄰里之間的交流融合。大家可以一起做烘焙,品嘗美食,共同分享自己家裡好喝的茶飲,在食物的交流中實現人的交融。」


鄰里的客廳


整個撫順路睦鄰中心建築面積有570平方米,共有上下兩層。


在成為睦鄰中心之前,這裡是一個知名的鞋城,屬於四平路街道「鬧市街口」的黃金地段,熱鬧卻顯得有點雜亂。


現在,這裡成了附近居民的「公共客廳」。


1

一樓的「鄰里部落」設計呈開放狀態,桌椅形態各異,不固定,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和需求做調整,不論是小型的沙龍還是電影愛好者的聚會,都可以在這裡實現。

如此的布置正象徵著睦鄰中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歡迎所有熱情有想法的居民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以「天使書牆」一牆之隔的「鄰里客廳」則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綿軟的沙發更溫馨,「鄰里部落」和「鄰里客廳」的人們都可以從「天使書牆」上取下書本閱讀。

「鄰里客廳」以極輕的音量播放著當初居民們對街區改造提倡議的視頻,大家都對著鏡頭說:


「這個活動場設計得這麼好,我們一定好好珍惜。」


3

二樓的微聚場是一個多功能廳,整面牆的鏡子可以作為舞蹈課的排練場所,拉起帘子便可以進行大型培訓和會議。


「平時來這裡吹拉彈唱的人可多了。我們希望這裡就像它的名字,雖然不大,但是能聚集各種資源和能量。」


更新的力量


記者發現,無論窗戶的形狀,牆面、樓梯的拐角處,睦鄰中心的裝飾設計都別具匠心地使用了圓形符號,名為「可圈可點」的編織作品尤具裝飾性


這是同濟大學JA Lab首飾實驗室聯合社區的編織達人共同創作,通過配色、圖案及技法指導,色彩斑斕的圓圈濃縮了每個人的創造力。

圓有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這也正是睦鄰中心的存在意義。


住在睦鄰中心街對面的沈阿姨從睦鄰中心開門那天起,就在這裡當上了一名志願者:


「早晨9點開門,附近的小朋友早就等不及,由家裡老人帶著等在門口啦,他們最好開門的時間早一點,再早一點。」

沈阿姨一邊說話,一邊手不停地整理著書報架上的報紙。

門口電子顯示屏上的數字顯示,這裡的來往人次已超過一萬。


據馮高尚介紹,像他這樣的社區規劃師楊浦區一共請了12位。

這12名來自同濟大學規劃、建築、景觀專業的專家一一對接轄域內12個街鎮,走進弄堂深處發揮專業能力,全過程指導公共空間更新項目,並結合各方力量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通過專業的介入讓社區重新煥發活力。


設計不僅僅是完成物質空間的布置,而是如一顆激起千層浪的『石子』,激發各方力量參與到社區營造中來。為了街區更美好的呈現,街區的微更新要與城區的氛圍相契合。除了街麵店招店牌的整治與提升指導等,更要指導街道沿線小尺度空間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景觀、功能與活動等的優化與提升。」


精細帶來驚喜


行走於鞍山新村的人行道上,細心觀察,會發現細節之處的改變。

「微更新」前後的人行道 ©撫順路睦鄰中心


比如,街角一處安放了白色鋼管改制的現代派座椅,放寬的上街沿樹的位置不再成為行走的障礙,路名被寫在一片竹簾上,周圍亂七八糟的搭建似乎都被花壇阻隔開來……


「微更新」前後的人行道 ©撫順路睦鄰中心


街區微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做一些細微之處的提升,體現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

同濟大學就在楊浦區,他們的設計師深入小區內部,與街道結合,與居民區結合,充分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同時,也為老舊小區帶來了新顏。


老舊小區在上海市中心城區尚有不少,許多公共空間往往因年久失修失去承載社區公共活動的能力。從細節入手的「微更新」,能夠提升市民從公共空間獲得的幸福感,讓幸福的漣漪盪得更遠。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編輯:吳旭穎

圖片:徐佳和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