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維,若生在現代,誰更受歡迎?

老施野談 發佈 2020-01-15T07:04:54+00:00

李白,身世複雜,他到底是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還是四川江油,到底是純種漢人還是胡漢混血,史家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李白和王維,若生在現代,誰更受歡迎?


老施來回答。先說答案:無論古代現代,王維都會更受歡迎。

先說相貌。無論古代現代,顏值總是關乎是否受歡迎的第一要素。

李白,身世複雜,他到底是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還是四川江油,到底是純種漢人還是胡漢混血,史家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有很大機率是胡漢混血兒。 李白的相貌獨特,賀知章見他時「既奇其姿」,又「奇白風骨」,「揚眉謂之太白星精」,「呼為謫仙子」。又有史料稱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他身材高大,據推算約為1.9米,高於一般漢人。總之是說,李白的身材、面貌、氣質都異於常人,典型的彪形大漢。


王維,山西太原人,毫無疑義的漢人。 「妙年潔白,風姿郁美」,說的是年青的王維,更確切地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眼中的青年王維。王維出道的時候,開始拜在岐王李范門下,經過岐王指點和策劃,王維扮成樂工的模樣,在一眾伶人簇擁著到玉真公主家當筵獻藝。玉真公主立馬被這個一表人才、技藝精湛的樂工所吸引,問他所彈何曲,答曰《郁輪袍》。玉真公主對他一見傾心。待到王維表露身份,拿出詩卷請公主過目之後,她更是吃驚:「這都是我平日裡最愛吟詠的詩篇,一直以為是古人的作品,沒想到竟然是你寫的!」公主連忙將王維請到上座入席,毫無懸念地給了王維一個許諾:「這一場科舉如果能得到您為第一名,真是莫大的榮幸啊!」王維就是這樣贏來了美女公主的青睞,更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金榜題名,狀元及第。那時是開元七年( 719年),王維年方十九,翩翩佳公子。


就相貌而言,一個是猛張飛,一個是小鮮肉,以當下的主流審美標準,王維毫無疑問占優。

其次,說性情。一個人的性情好不好,是決定他相處是否愉快,是否可交的重要因素,從長遠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這當然更關乎是否受歡迎。

李白是個極度自我主義者,性格放誕狂妄。他出身富二代,天生自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質。李白的先祖數代在西域經營,成為當時的巨富,直到李白的父親這一輩遷居四川。自幼錦衣玉食的李白當真視金錢如糞土,完全有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經濟基礎。於是,李白以極其高調的姿態成長起來了,西域的狂放自我成為他身上最早植下的文化基因。 常人按步就班地讀書應舉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一件太過無聊的事情,絕對不願去做的。

李白平生三大志向:做宰相,當俠客,求神仙。年青的時候,大丈夫志在四方,要成就姜太公、諸葛亮那樣的事業,由布衣之士躍升為帝王之師,於談笑之間安定天下。他在詩里是這樣誇下海口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將自己比作東晉謝安,謝安一代名相,一生最輝煌的事跡就是在幕後為東晉策劃了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李白相信自己之於唐正如謝安之於晉。謝安一旦從東山隱居之地復出,就成就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勝利,這樣的成功難道不是完全可以為自己所複製的嗎? 正如今天的名人成功故事坑害了不少懵懵懂懂的有志青年一樣,謝安的成功故事徹底坑害了李白。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這種眼高手低的毛病實在害了李白一輩子。雖經過當時政壇大佬兼大詩人賀知章的引薦,被唐玄宗徵召入宮,成為翰林學士,但唐玄宗深知老李在政治上是個二把刀,對他的詩才看重也不過是把他當優伶弄臣看待。

李白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出將入相,要做帝王師,其實,也並不是真想出將入相,李白要的只是那份尊崇感,要皇帝來請他,但他一點都不想處理日常性的工作,只想在那種所有人都無能為力的重大事件上從從容容露一小手,一錘定音,然後說聲「不用謝」,飄然遠去。就像《俠客行》這首詩里大家最熟悉的兩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既然做不成宰相,又或者想成為一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據專家考證,李白當真學過劍術,確實曾經手刃數人。 當然,俠義精神絕不僅僅是劍術好,敢殺人,李白真正要做的是上古時代,魯仲連一般的大俠。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曾在寫給安州長史裴寬的干謁書信里寫過一件事情證明他的俠義行為。年青時候與同鄉好友吳指南結伴遠遊,一路行俠仗義,踏遍江湖。不料,好友不幸死在洞庭湖畔。李白為之服喪慟哭,依照巴蜀舊俗,將好友的屍身殯而不葬,留在當地。幾年之後,李白重新尋來,檢視好友的屍身,見筋肉尚在,於是一邊哭著一邊持刀剔盡了屍身上的筋肉,再將骨骼洗凈之後包裹起來,隨身攜帶,長途跋涉到鄂城之東,將好友正式營葬。 這種事情在現代人看來簡直令人毛骨悚然,恐怕同時代的人也會視之為異類,放誕不羈。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就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態度。 安史之亂,李白不審時度勢,政治意識淡薄,參加了永王李璘的隊伍,為世人所不齒。當安史之亂平定,永王李璘失勢之後,李白毫不意外地變成了世人眼中的污點政客,變成了牆倒眾人推的那堵牆上的一片瓦礫。 杜甫當時在音信不通的情形下焦灼地擔憂著李白,寫下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的詩句。那時的李白,正被無數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正義人士唾罵、譴責,仿佛這世界若還能容得下李白,便是對所有正人君子的莫大侮辱。其實,除了站錯隊,更多的恐怕是李白平時眼高過頂,目中無人,放誕狂妄得罪了太多的人有關。

有一種人,多才多藝,還生得一表人才,再加上情商高超,你一見他就願意跟他相處,跟他相處就願意幫助他,恐怕就連他的親生父母都會暗暗覺得老天不公,而老天偏偏就是這麼不公。王維就是這種人的典範。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毫無懸念地收穫鮮花和掌聲,就連官二代和富二代們也難免對他生出羨慕或嫉妒的心情。要想步入仕途,必須考中科舉。科舉這條艱難之路,使無數才智之士耗盡了畢生心血,同時代里,王維的老鄉王昌齡為之殫精竭慮,號稱鬼才的李賀因此短命,眼高過頂的李白只有望洋興嘆,但王維偏偏可以平步青雲。原因無他,他就是這樣一個命運的寵兒,有貴人願意傾力相助。 岐王李范,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喜好結交文人才子,正是他做了王維仕途中的第一位貴人。一般而言,達官顯貴獎掖後進,往往都有幾分自高身價、培植黨羽的意思,而岐王不同。岐王是與生俱來的天潢貴胄,旁人辛苦爭奪一輩子也未必能夠得到的東西在他而言只是唾手可得;他也沒有任何政治野心,天下間沒有任何事值得他處心積慮地籌謀。他對王維的欣賞是發自肺腑的,一點都不摻雜功利色彩。他只是單純地喜歡王維,所以希望能幫助後者成就功名,僅此而已。王維的生命中,不僅僅有岐王,還有玉真公主、自己的弟弟、同僚,甚至一起演藝的樂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為他付出,其中有的是幫助,有的是提攜,有的是官位,有的甚至是生命。能讓人如此付出,可見王維有著常人永不可及的好性情。

再次,說成就。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李白的詩,向來寫得汪洋縱恣,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仿佛他從來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之外。讀李白的詩,感受一個字是「爽」,兩個字是「快哉」,三個字是「真痛快」,四個字是「痛快淋漓」。 我們今天讀他的《將進酒》,感覺何等豪氣,何等酣暢,何等激勵人心。「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這首《將進酒》里,完全可以看出李白詩歌最顯著的兩大特色,即誇張與任性。李白之誇張,一說發愁便是「白髮三千丈」,說喝酒便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說打仗平叛便是「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之任性,寫詩講話全憑一時的情緒,一高興就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受點挫折就抱怨「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四處干謁求達官貴人引薦的時候就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偃蹇不順的時候就慨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若脫去全部文學的偽裝,他不過是個一輩子都不曾長大的孩子,如同在舞台上瘋狂雜耍的搖滾青年。


王維是詩書琴畫的全才,而且取得的成就都是頂尖的,可以傲視當代,流傳千古。「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最著名的這一聯詩句所描繪的就是詩人在輞川別墅里的悠然生活,這首詩的題目直接就叫《終南別業》,全文如下: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中所謂「好道」,其實就是「好佛」。詩中說自己中年以後喜好佛教,終於把家置在了終南山腳下;興致一來,便獨自在這一帶閒行,其中的樂趣只能自己體會,無法講與人知;沿著水流而行,行到水流的盡處,沒有路了,但那又何妨,正好坐下來仰看白雲生起;偶然還會在林中遇到本地鄉間的長者,那就一起談笑,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寫盡了一種隨緣的意趣:本來獨來獨往,自得其樂,走到山窮水盡之際,旁人都只會焦躁地找尋出路,王維卻可以順勢歇息下來,而這一歇息,竟然又發覺了此前從未留意到的新的美景;與林叟的相逢不是相訪,而是不期而遇,既然遇到了,那就順勢談笑好了,方才「勝事空自知」的感覺一下子就變成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因為有了旁人的分享而變得更加快樂。一切都在隨緣順勢,毫不著力,而每一個意料之外的變化帶來的不是焦灼或不悅,不是對變化的不滿,而是對變化的不在意。之所以不在意,是因為對每一個變化若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都只會發現更多的妙趣。這樣的詩,有秘而不宣的哲理,也有飄然出塵的畫境。後人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說王維的詩歌是最有畫面感的,他的畫也是最有詩意的。這已經是不易達到的境界了,而詩中純然的畫面感沒有像宋人那樣刻意說理,深刻的哲思卻油然而出,而出,給人無限的回味,這樣的詩才真正是第一流的。


他對音樂的喜愛貫穿終生,在半隱之後,音樂修為更是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某次有客人拿了一幅《按樂圖》與王維共賞,王維說道:「這幅畫所畫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節第一拍的情景。」客人後來拿畫與演奏對照,駭然發現真的如同王維所說。


最後,說人生圓滿。巨星一般都是贏得身前身後名,人後酸楚誰人知。但凡巨星的結局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甚至是悲慘。

李白的人生不圓滿的。李白在流放途中,幸運的遇到大赦,在歸途中死在安徽當塗,傳說他是在船上飲酒賞月時為了撈取水中的月亮而不慎溺死的。這個傳說富於隱喻,相比史實,人們更願意相信傳說的真實。昔日那個一擲千金、豪情萬丈、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忽然變成了一個落拓無依的老者。 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支高開低走的股票,華麗高開,落寞收場。時光荏苒,人世代謝,到了唐代宗時代,安徽地方官范傳正是李白的粉絲,在當塗尋訪李白後人,然而當地竟無人知曉李白後人的消息,范傳正大感意外,之後足足花了三四年的時間,這才訪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 范傳正將兩人召至府衙,更加意外地發現名人之後雖然舉止嫻雅,卻是一副農婦的裝扮。詳詢之下,二女言及父親伯禽終身未仕,已然故去,有兄長一人外出十餘年,至今不知下落。家中無依無靠,只有嫁作農婦,又怕玷辱祖先聲名,所以一直不敢上報官府,這一回只因地方官催尋太緊,才不得不忍辱相告。 名人之後,竟然淪落如斯,范傳正不覺辛酸,想以官府之力幫助二女改嫁士族,二女卻執意不肯,以為在孤窮之際既然失身於下俚,怎可一朝仰仗官威改換門庭?若有這樣的行徑,必將無法在九泉之下面對祖父。 范傳正唏噓無奈,唯一能做的,只有將李白的墳墓遷至謝公山下,那裡曾是謝脁的登臨之地,而謝脁正是李白最為仰慕的前代詩人。李白若地下有知,或許會稍稍欣慰吧。


王維,結局應該是圓滿的,至少他自己這麼認為。王維,字摩詰。名與字合起來即是「維摩詰」,這是大乘佛教里最有文化影響力的一個角色,即佛教《維摩經》的主人公,他是古印度的一個富翁,家財萬貫,奴婢成群,卻大徹大悟,佛法精通,不僅能享用世間榮華,還不耽誤成佛做祖。王維最愛的佛經就是《維摩經》,最仰慕的佛教中人就是這位維摩詰。王維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差點迎來殺身之禍,後經一眾朋友極力搭救,弟弟捨身相保,餘生就在長安郊外的輞川別墅里讀經禮佛,談詩論道,宛如一名真正的居士。輞川別墅是不同於現代意義的別墅,僅僅限於一座豪宅加花園,而是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莊園,豪宅成片,土地廣闊。王維的輞川別墅是從宋之問手裡購得的,是當時最奢華的富人別墅並且帶有相當程度的生產性質的地產。王維著名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其實是一個麋鹿養殖所,是一個為這位似乎毫無人間煙火氣的詩人賺取實實在在的利潤的地方。但他似乎也真的清心寡欲了,自從妻子早逝之後一直保持獨身,每天只吃素食,不穿染色的衣服。他成了一個真正與世隔絕的藝術家。王維的心,就是這樣在藝術與宗教里刻意與世俗拉開了距離,獲得了他認為的人生圓滿。


你是否願意和這樣一個人成為朋友:他總是大言不慚,自戀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酗酒成性,花錢如流水,從來不肯腳踏實地,永遠耽於不切實際的空想……如果你有一點小市民習氣的話,和這個人交往一定只會占盡便宜;如果你是一個性情中人,並且真的把他當朋友的話,他一定會為你兩肋插刀,甚至不惜犯險殺人;如果你是他的同行,你會怨恨蒼天為什麼要讓你生活在他的時代里;如果他是你的屬下,你一定對他又愛又恨,而最終恨意會占據上風,你恨不得馬上就把他踢到十萬八千里外;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用全部的婚前時光來嚮往,然後用全部的婚後時間來後悔;如果你是他的子女,你或許會記得他對你講過的每一句話,因為他總共也沒對你說過幾句話。 這個人,就是李白。

而同時又有另外一個人:貌比潘安,性格溫婉如玉,是個琴棋書畫的頂尖全才。仕途一帆風順,人際網絡豐富,坐擁巨富,思想通達,視世間萬物如雲起雲散的高妙藝術家。這個人,就是王維。

要是他們生在當代,你會喜歡誰?選擇跟誰做朋友?誰又會更受大眾歡迎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