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風度翩翩劉邦寡廉鮮恥,劉邦成功靠用人?錯,根源不在用人

阿斗不傻 發佈 2020-01-15T07:10:31+00:00

也是,一個品行卑劣,甚至惡毒的人又如何能聚人成事。由此才有無數雞湯所言做人哲學出現,雞湯中,總教人無數套路,卻從未有多少深入根本。

今日人談論成功失敗時,都會將個人品行放在很重要位置。

也是,一個品行卑劣,甚至惡毒的人又如何能聚人成事。

由此才有無數雞湯所言做人哲學出現,雞湯中,總教人無數套路,卻從未有多少深入根本。

(雞湯有毒且聽且思考)

那麼根本是什麼?看看劉邦的做派就知道了。

一提劉邦,難免就會和項羽比較,最後劉邦的缺點就被無限的放大。這缺點,簡而言之嗎就是。

不孝不仁不慈不敬,還好色吹牛,這些也是有事實做依據的。

項羽綁架劉太公,劉邦一句分我一杯羹,可謂不孝

殺無數異姓王,還有功臣,毫不手軟,如此做派可謂不仁

逃亡路上將親兒女推下車,要不是夏侯嬰撿回來,兒女必死於非命,可謂不慈

劉邦有次和儒生見面,最後話不投機居然拿出屎尿玩意,對儒生帽子撒尿,可謂不敬

好色事情就更多了,遊蕩鄉間時和寡婦偷情,原配在家帶娃,自己一門門小妾挨個納,還好惡不分,夠好色吧。

吹牛則成了劉邦人生轉折點,劉邦不會吹牛,第一房媳婦哪來的?劉邦不會吹牛,沒有「大丈夫當如是也」蕭何又如何會刮目相看?

(流氓劉邦)

就這樣一個人品底下,四維八德都有缺,今日看來是人渣的劉邦,最後成了勝利者?

這,完全不合乎情理啊?如此認知,只能說,對秦末漢初的道德水準不清楚。

在哪個風雨激盪四百年,才歸於一統的時代,社會上都是有志於功名的人士占據主流。

對無數士子而言,畢生追求,從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準則,也不會用後世存在的儒家精神要求自己,反而充盈著現世思想!

建功立業,施展抱負,進而成就一生才是社會主流,至於忠君愛國思想,哪個時候不存在。

(無數士子的現世精神)

要不吳起會歷仕三國,商鞅會去往秦國?都是為了自身抱負!

這就是社會現實,也是臣子對於君王的要求。

我不需要你道德無雙,也不需要你禮義廉恥,只要你給我信任,給我富貴,給我高官厚祿。

我就給你忠誠。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出歷史的悖論。

除了殺俘燒宮,對秦人嚴苛之外。

堪稱完美貴族典範的項羽失敗了,反而是五毒俱全,卻會用人的劉邦成功了!

他們之間最大區別,僅僅只是會用人嗎?

錯了,劉邦和項羽最大區別,其實是基於社會關係倫理道德基礎上,延伸出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中國至古以來都比較缺失的精神,在一個法理倫常大過天的國度,契約左看右看都比較虛無。

(契約精神)

可是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握有契約精神的劉邦卻成功了。

原因也很簡單,劉邦真正知道手下人需要的從不是虛無縹緲的尊重,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跟項羽打仗,是一種精神享受,猛將兄項羽身先士卒,每戰必先,對待士兵也好的如親兒子。

滿口好話的背後,卻沒有任何實質的賞賜。

反而是劉邦,匹馬當先少,和顏悅色少。

但是他會做人,知道有功賞有過罰,跟他不僅有湯喝還有肉吃,甚至有侯爵土地分。

經與人事的劉邦,知道諸侯大臣們內心的訴求,不玩虛的。這是草根的覺悟。

身具貴族精神的項羽,則不懂這些,只談情懷,不談實際,這是屬於貴族的自傲。

(雙雄雙面)

如此兩個老闆,員工跟誰?不顯而易見嗎!

就如劉邦晚年自評一樣,高祖十二年三月,劉邦下了份詔書!

「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於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吾於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伐誅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漢書·高帝紀》

人常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劉邦就在生命的最後,告知天下自己的初心。

我雖然貴為天子,可是這天下都是無數豪傑義士幫助下共定的,大家共定天下,我當了皇帝也沒讓你們吃虧,該封王的都是王,該封侯的都是侯,你們也賺大發了。對於天下群雄,除了背叛我的,我自認為對得起你們了,以後這天下如何,就看你們如何回報我了。

這就是漢高祖真正的成功根源和魅力所在。

(成功者自有其魅力)

以天下為公器,私用分與天下,才有天下歸心,也算「財散人聚」的古代案列吧。

說到這,肯定會有人說,這劉邦那有如此,還不是濫殺功臣,如韓信,彭越之流不都是功臣嗎?

此論肯定有其道理,可是並不算懂其真諦。

事實需要分類闡述。

第一:在眾王圍剿項羽的垓下之戰中。

聯合行動的彭越還有英布之流,其實並不算劉邦的下屬,他們都是項羽復古分封體系下的獲益者,也都是和劉邦平級的諸侯王,參與圍剿項羽,更多的是因為利益需要而不是下屬職責。

平定天下之後,對於異姓諸侯王的絞殺,不能算違反契約,而是爭霸的延續而已,就連彭越,劉邦其實都是沒有想過殺死的,只是後來謀反罪證確定才處死的。

(是爭霸不是絞殺)

第二:對待韓信問題。

韓信之死無數人都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實事求是的講,劉邦卻有忌憚韓信的心思。

可殺韓信他真沒下決心,只要不謀發韓信不會被殺,但韓信卻有和叛黨聯絡罪證,甚至有密謀襲擊宮廷的心思,在哪個皇權大於天的時代。有反心必然是十惡不赦之罪,誰也救不了。最後被呂后誘殺的韓信,也讓劉邦「且喜且憐之」。由此可進與真心而言,劉邦並不願殺韓信。

第三:直接舉兵造反的英布,殺他當然沒毛病,他是降將,還不是嫡系部隊。至於發小盧綰的遭遇,如果他們不逃亡匈奴,也不會被視為謀反了。

(韓信之死也有性格原因)

大部分異姓王,甚至部分功臣的下場,被處置都各有原因。

而且劉邦對於異姓王也不是全部都殺光了,安安分分聽命的長沙王吳芮不就活的還不錯嗎,死後還被諡為「文王」,長子襲王爵,傳了幾代之後,自己家族絕後才丟的王爵。

至於真正同心同德的戰友夥伴們,劉邦對他們可謂非常好。

雖偶有敲打之舉,但富貴還是長久的,要不文景時期的勛貴階級又是如何產生的?

劉邦詔書,還有大多數功臣下場,都證明,劉邦算是忠誠的執行了「契約精神』,苟富貴勿相忘!

這是對臣子的契約精神,其實與百姓而言,劉邦也深知契約精神。

漢朝建立之前,他就用一紙「約法三章」,收盡關中民心,漢朝初建時,他也算「勤儉克己」,沒有大興土木,也沒有勞民傷財!甚至定了「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做國策。

約法三章,配合黃老之學,才有漢初的經濟恢復和發展。

萬民也用實際的支持,讓劉邦建國興漢,成就了一個朝代的基礎。

(成功沒有僥倖

臣子萬民都因劉邦的契約精神,而成了他的支持者!

現在來看,劉邦的成功,項羽的失敗,區別就在這契約精神,還有對於契約的執行力上。

哪個時候,私德也好,敬重也好,就不那麼重要了。

少點畫餅子談情懷的老闆,多點發錢給股份的老闆,也許這才是成功的保障,也是今日無數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