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領土為何會隔海相望,分成東西兩部分?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0-01-15T07:26:00+00:00

雖然同屬於一個國家,但東馬與西馬之間,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東馬全國占比60%的土地上,只生存了約兩成人口,密度遠遠小於西馬;西馬以4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國家財政收入的80%,經濟實力遠遠甩開東馬。

細看東南亞地圖,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發現:聯邦國家馬來西亞,大體上被分割為兩塊區域。一部分位於占據馬來半島大部,而另一部分則位於與半島隔海相望的加里曼丹島。兩邊之間的距離約600海里。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兩塊區域被南海所隔斷開

由於相對位置的緣故,馬來半島部分被稱作是西馬。類似的,加里曼丹島部分則被稱作是東馬。東馬與西馬,同為馬來西亞聯邦政體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又切分為象徵聯邦意志的各個州及直轄區。

雖然同屬於一個國家,但東馬與西馬之間,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東馬全國占比60%的土地上,只生存了約兩成人口,密度遠遠小於西馬;西馬以4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國家財政收入的80%,經濟實力遠遠甩開東馬。

▲不僅僅是人口和經濟上宏觀的差別,在社會生活細節上也有不同。東西馬之間的互相通行,須持有當地特有的護照

「一國分兩地」,東馬與西馬是如何誕生、再走向聯合的?兩塊區域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和區別?放眼未來,彼此的發展又將呈現什麼樣全新的契機呢?

▲東馬和西馬的行政區域劃分圖。西馬的二級行政區數量,遠多於東馬


一、艱難抗爭,漸成雛形

在早期的王朝時代,無論是馬來半島還是加里曼丹島,都是處於伊斯蘭教統治下的政教合一國家,蘇丹是國家的最高元首。不同的是,馬來半島是由馬六甲王朝掌權,而加里曼丹島則大都隸屬於汶萊帝國。

▲16世紀的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政權情況

到了大航海時代,殖民勢力瘋狂入侵包括馬來半島及加里曼丹島在內的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當地的主權遭受嚴重破壞。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便在爪哇島建立起了東南亞的第一個殖民地。依託著強大的實力,他們在該區域的統治範圍不斷擴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東南亞最大的宗主國。

▲荷蘭人當年在馬六甲地區(今屬於馬來西亞)修築的教堂。荷屬馬六甲政權,曾存在過長達183年

不單是荷蘭一家獨大,從1785年開始,英國假借向吉打蘇丹租賃檳城的形式,實際掌控了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味的地區。到了19世紀,英國人又通過柔佛,將新加坡這個東南亞要塞的管理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上。雖為後起之秀,但英國已經對荷蘭在東南亞的霸權形成了挑戰。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旗幟

兩國之間不僅僅是在東南亞存在競爭,從全球範圍來看,荷蘭作為「海上馬車夫」的實力,已經在殖民地的不斷淪陷中呈現出頹勢;而此消彼長的,是大英「日不落」帝國的強勢崛起。從17世紀開始的四場英荷戰爭的「應敵不利」,宣告著「馬車夫」開始逐漸遠離第一梯隊。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英荷海戰

荷蘭慢慢意識到自己在東南亞的優勢一天天縮小,他們打算以強行壟斷馬來群島貿易的形式來保住自己的財源不被切斷。

這引起一貫宣稱「自由貿易」的英國所不滿,他們對荷蘭採取了一系列強硬的反制措施。兩個大國之間又一次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正面交鋒。

▲荷蘭人對觸犯自己利益的英國人施以酷刑

歷史,終究是後浪擊倒前浪的循環更替。幾輪兵戎相見,荷蘭還是敗給了裝備和兵力更加精良的英國,這同時也默認了英國在該地區的殖民地位。1824年,英荷兩國簽署了《倫敦條約》,劃分了彼此的勢力範圍。自此,英國正式確立了對馬來半島的管制,這也是西馬最先的雛形。

▲《1824倫敦條約》關於勢力範圍的內容。荷蘭退守至蘇門答臘島附近地區,也就是今日印尼雛形

為了更加穩固對馬來半島的統治,英國方面宣布成立英屬馬來亞殖民地。它包括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以及馬來屬邦等地區。這些區域的確立,使得新加坡、檳城等港口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馬來半島(包括西馬)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1922年英屬馬來亞地圖。黃色區域是馬來聯邦,紅色區域是海峽殖民地,藍色區域則是馬來屬邦

和馬來半島不同,加里曼丹島的情況,則要複雜得多。島上生活著數十個不同種族的人群,包括馬來人、爪哇人、伊班人以及華人等,他們所操持的語言也各有不同且獨具特色。

和西馬長期作為政治中心不同,加里曼丹島各個政權的割裂狀態,使其一直無法集中力量專注發展。1841年,白人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因貿易往來到達加里曼丹島砂拉越地區,並以租金和支持汶萊蘇丹的方式,獲得了這塊土地的使用權,在後來成立了全新的砂拉越王國。這便是東馬砂拉越州近代可追溯的源頭。

▲1920年砂拉越王國領導人在位時的版圖範圍

而當時的北加里曼丹島,則臣服於英國的統治之下。他們選擇在這裡殖民,首先是考慮到多面環海的優勢。其次是能夠對島上其他勢力,尤其是荷蘭力量,起到牽製作用。

英國人的開發,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貿易手段,賦予了原本稍顯落後的北加里曼丹島地區,一定的成長基礎;但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意識也不斷高漲,渴望獲得高度的自治權。

▲紅色區域為北加里曼丹島,英國殖民屬地,也就是後來的東馬沙巴州

1941年,日軍發動馬來亞閃擊戰,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場正式拉開序幕。在東南亞軍民共同努力下,歷時四年多,才將法西斯日軍從這片土地上驅逐出去。

在日軍撤離之後,因無力治理,砂拉越王國主權被整體移交給更加親近且實力強大的英國;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一個全新的主權國家在東南亞冉冉升起;趁著東風,六年之後的1963年8月,英屬北加里曼丹島在民眾的強烈呼籲下,也獲得了高度的自治地位,並更名為沙巴……

而此時原荷蘭占領的荷屬東印度(包括部分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地),也已經獲得了民族獨立,成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正是這樣,一場沒有硝煙的土地之爭又要開始較勁了。


▲荷屬東印度擴張過程


二、走向兼并,實力懸殊

加里曼丹島在殖民時期,大體上可分為英屬北加里曼丹島、砂拉越王國、英屬汶萊以及部分荷屬殖民地。荷屬殖民地在印尼獨立之後,順理成章地併入其中,而英屬汶萊一直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脫離英國統治。剩下的沙巴(北加里曼丹島)和砂拉越,便成為了所謂的「無主之地」。

在獨立運動浪潮中,砂拉越和沙巴相繼擺脫了殖民困擾;而新晉獨立的印尼,因為領土是荷屬殖民地的整合,所以出現了「一島多國」的狀況。因此印尼人希望能夠趁著這個機會,將自己在加里曼丹島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

▲加里曼丹島版「三國鼎立」

而剛剛獲得新生的砂拉越及沙巴人,希望能夠自己決定未來的命運。印尼的步步緊逼、同為馬來人占主體的族裔親近、英國人的「戰略建議」以及同為原英屬殖民地的歷史淵源,讓砂拉越和沙巴,對印尼越來越「避嫌」,更傾向於尋求與馬來亞聯合邦「聯姻」。

加里曼丹島和馬來半島,一直以來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從伊斯蘭蘇丹王朝開始,兩地就有著高度相似的文化價值理念;而人員的往來,也十分頻繁。馬來人作為加里曼丹島的主要族裔,大多便是過去從馬來半島遷徙而去。

經過一番協商和英國方面的支持,砂拉越、沙巴與馬來亞聯合邦達成了共識,將以併入的方式,與新加坡一道,共同組成新的馬來西亞聯邦。自此,馬來西亞國土形成了「一海兩隔」的局面,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東馬和西馬。

▲原馬來亞聯合邦就是今天的西馬,砂拉越和沙巴則是東馬,新加坡在1965年因政見問題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作為兩個「拼湊」在一起的地區,東馬和西馬,在之後的發展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西馬作為馬來西亞的原生領土,在政治及經濟等方面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權:中央政府所在地、基礎設施完備、人口遠多於東馬……西馬的優勢是全方位的。

由於是後來併入聯邦的緣故,因此東馬一直都不是馬來西亞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中心地帶。和西馬的差距就在漫長的時間更迭中顯現出來了。

馬來西亞是全亞洲基礎設施位居前列的國家,但這其實大多是西馬的貢獻。細看東馬,且不說快鐵只有一條,就連泥濘的道路,都是屢見不鮮的;商超缺乏,數量對比西馬,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打擊,讓東馬被西馬給遠遠甩開了。

▲西馬車如潮,東馬冷蕩蕩

但是,這並代表著東馬一無是處,以及默認接受這一現狀。民眾渴望的是中央政府更真誠平等的政策傾斜,切實有效的地方落實,以充分發揮好本地區的優勢。


▲馬來西亞政府斥巨資為沙巴和砂拉越「輸血」


三、存在偏見,渴求改變

兩邊之間的差距,對彼此民眾的心態,也有不小的影響。在西馬人眼中,東馬雖然民風淳樸,但也擺脫不了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而在東馬人眼裡,西馬有著繁華的吉隆坡、更加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廣闊的發展機會。

近年來,導致東馬人口較少的因素除了基數小以外,向西馬湧入大量務工人群,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流失增長點。

▲資源富饒,但也擺脫不了對比西馬貧窮的境地

雖然在人口、經濟以及發展指數等方面均落後於西馬,但東馬的優勢,體現在與生俱來方面。東馬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儲量相當豐富。馬來西亞能夠成為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仰仗的是東馬可待發掘的無窮資源。


▲為了方便天然氣運輸而在沙巴與砂拉越之間修築的輸氣管道

別看東馬只有區區的兩個州和一個直轄區,但它的面積,占到全馬的60%之多,資源豐富不無道理。除了剛才所述的化石能源,在水能上,東馬也有著非同小可的「硬實力」:拉讓江,馬來西亞最長河流,流經砂拉越境內,最終匯入南海;依託上游強勁的水流,在拉讓江支流巴魯伊河附近,全馬第一大水電站——巴貢水電站築造完成,大大解決了附近大部地區的供電問題。

▲馬來西亞最高峰京那巴魯山,位於沙巴境內,海拔高達4000餘米

東馬為全國的發展奮力「輸血」,但自身的經濟成長卻無多大起色。久而久之,民眾們內心憤憤不平的情緒越來越加劇,希望中央政府能有更多的政策傾斜幫助到東馬。但令人可笑的是,實惠不但沒有落實,反而爆出不少物價偏高等負面爭議新聞。

▲沙巴等東馬地區物價昂貴,公眾人物為民眾發聲,希望得到國家妥善的制度干預

作為國家的一份子,對自身現狀的不滿,就必定會在公民行使權力的時候,做出相應的「還擊」。近年來,馬來西亞每逢大選之時,候選人總是會拿出相應的「東馬政策」,來博取這些本就渴求改變的選民們。


▲誰能改變東馬,票就投給誰

隨著與周邊國家加強了石油及天然氣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東馬的發展,漸漸開始出現了不小的起色。以傳統的能源產業作為支點,輔以旅遊業、製造業以及航空業,進行產業多元化發展。力度加大,收穫的效果也是較為明顯。

▲東馬西馬最低薪資水平對比。雖然與西馬仍還有一定差距,但巨大的漲幅讓趕上西馬甚至是超越西馬指日可待

在歷史和地緣雙重因素的推動下,讓本就惺惺相惜且命運多舛的東馬和西馬,最終合併在了一起。雖然融合的過程並不如想像中一帆風順,但若能把握住當下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新時期,保不准又會發生什麼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