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運動軌跡逢轉必沉是秘訣

三寶不息 發佈 2020-01-15T07:36:20+00:00

太極拳的運動軌跡是圓,因此一舉一動都需要在預想好的軌道上運而後行,運者想而內隨,為行做準備,因此,有人也稱「太極拳」為「意形拳」。

太極拳的運動軌跡是圓,因此一舉一動都需要在預想好的軌道上運而後行,運者想而內隨,為行做準備,因此,有人也稱「太極拳」為「意形拳」。學拳者,需分別認識和掌握三元圈,即以X,Y,Z三條軸上選擇直徑為圓圈,通過圓圈的設定,將肢體分節,分片,分層,通過節節分清,節節傳遞,來造成層層疊疊如水波浪涌般的氣勢。以理造勢,此言不虛!玄之又玄,為轉,為勢也。


太極拳圓轉者,何須先沉?沉者,形成落差也。落差,是大自然地殼褶皺形成的一種起伏錯落,是水流從河床的縱斷面或懸崖處傾瀉而下的高低差異。水有落差,才會有雁盪瀑布。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風景,有大落差就有大風景。落差也是一種氣勢,一種力量。上有高瀑,下必有深潭。落差越大,積蓄的力量也就越雄厚。沉者,可取其虛,可助其勢。以勢代力,不為妄語!用意不用力,誠不欺人也。「逢轉必沉」是密訣,需要細密的體悟,耐心的磨鍊;不要把它當做「密訣」,而束之高閣。細心體證,當有覺悟,「逢轉必沉」是前輩先賢的口訣。
觀察海浪運動,我們可以發現,轉。沉的道理很自然地存在其中,水的特性是趨下,無形而有勢,其勢完整一氣。人的缺點是易浮躁。易散,有形而無勢,因此,師法自然,運用轉。沉之理,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方向。在轉的理解上,除了圓的運動軌跡外,尚有8字運動的軌跡,勢是一環套一環連綿不絕,這是沉在其中的緣由,太極拳的摺疊認識也即此理。「沉」字在太極拳的認識和運用上是有多種涵義的,大致可分三類:

一類是似有對象物的(因對象本身亦存多義)。如骨沉----有如綿裹鐵,有精神專注。收斂入骨之說:如肉沉----有肉引,肉隨之說;如氣沉----有氣沉丹田之說;如意沉-----有行拳穩而守中之說。

一類是無對象而為單純體驗的。如沉爾騰虛的感覺體驗,給人以水捅底突然之間沉落。消失之感。落差之大,深沉而難及。

一類是須在對待。互動的關係中去認識的。如輕與沉相承。這在過去的貼子裡已有過探討。人體自身有一種秘別清濁的功能,濁氣下降,自然有股清氣上升。練拳就是要利用和發揮這種功能,能沉得下。就能升騰起。一種內涵即一種思路,開拓思維,拳架將呈現活潑生機。


「逢轉必沉」是太極拳的一個根本問題,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為好。「轉」是描述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立體四方八面環繞中心螺旋擴大與螺旋縮小,是通過用「心」把這種螺旋的」意象」放到身體上去練的。「轉」時須在「用意不用力」----無抗意。無拙力的運動和「中正安舒」的前提下去進行。「沉」是描述太極拳旋轉運動中升降開合的特點,前輩曾說:「練太極拳必須分清輕、重、浮、沉四字,須知輕與沉相承,浮與重相對。」因此,思考「沉」 不能離開「輕」。輕與沉相互作用,只沉不輕,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動作,不是整體的動作。只輕而無沉是頂撐不是輕,也是局部而不是整體的動作。輕沉是一對陰陽關係。開由中心向四周開張,開時身體透開,空間增大,虛生氣,氣自然充滿有騰然----輕的意味,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隴,身體四肢的中心是骨,所以用收斂入骨來形容氣聚,氣聚則實,實則有重量,重量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有-----沉的感覺,全身放得愈松,意氣愈飽滿,則一輕一沉,彈性充足,太極拳描述這種狀態和感覺也稱「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兩者分而不離。輕與沉同時作用,既沉又浮,沉在氣斂時表現得最徹底,輕在氣貫身軀意氣均勻時表現得最淋漓,所以說「意氣均來骨肉沉」(有作意氣君來骨肉臣)。


一沉一輕,一合一開有如呼吸,能呼吸則能聚能散,能升能降,「能氣貫身軀不稍滯」,所以說:「能呼吸然後能靈活」。使全身成為一個」太和至中」整體。「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用意。用神領起。懸起全身,以精神控制身軀開張,飽滿中空身體,達致既沉又輕的效果。若不能領會意氣均時骨肉自然會沉, 而再加強去沉,會用肌肉發力將體重壓向兩足而不自覺,這變成了用力而不是用意了。

轉與沉的理解不可簡單化,得意須忘形。多種認識,不斷深入探討,是我們進步的根本。得一言而修一生足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