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獲四輪融資,飲冰科技如何藉助雷射雷達傳感器成為行業「老司機」

獵雲網 發佈 2020-01-15T07:37:45+00:00

後入場的行業「老司機」從2016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歷經三年多的時間,飲冰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線陣雷射雷達晶片,並已經完成流片量產製備。

【獵雲網武漢】1月15日報導(文/韓文靜)

如果說人工智慧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那麼雷射雷達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國內無人駕駛汽車量產時間最早大概出現在2022年左右。無人駕駛技術涉及人工智慧、傳感技術、地圖技術以及計算機等諸多前沿科技,在其億萬級的市場躁動下,湧現出了一個個風口。

獵雲網最近了解到的飲冰科技致力於做真正實用化、可量產、低成本的雷射雷達傳感器,助力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解決自動駕駛「眼睛」的問題。

後入場的行業「老司機」

從2016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歷經三年多的時間,飲冰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線陣雷射雷達晶片,並已經完成流片量產製備。目前,飲冰科技正在進行面陣雷射雷達晶片的研發。

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早在2006年,美國公司Velodyne就開始專注研究雷射雷達,解決自動駕駛中攝像頭無法識別道路、障礙和選擇路徑的問題,並在2010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首測中,為其提供雷射雷達產品。

隨著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雷射雷達技術逐漸成為自動駕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2014、2015年,雷射雷達這股風潮順理成章的也吹向了國內,湧現出了一批創業公司。「不是我們選擇了創業方向,而是時代選擇了我們。」在行業深耕十餘年的姜波對這個領域並不陌生,他認為雷射雷達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未來一定是大勢所趨,此時入場恰逢其時。

「如果想成為行業第一是不能follow的,一定要有原創精神。」在雷射雷達領域,很多創業公司想通過仿製達成量產,但其實仿製的門檻也很高,僅僅仿製本身就很難。在評估團隊的技術底蘊和行業資源之後,姜波還是決定做原創。

不做跟隨做創新,飲冰科技「後來」也能「居上」。姜波和他的團隊成員都是做產品、技術出身,在產品打磨了兩年多之後,推出了全球首款線陣雷射雷達晶片,在同距離和同精確度的情況下,其生產成本、嵌入產業鏈的程度,會遠遠優於現有的傳統方式;同時,晶片化的生產工藝更利於大規模的複製和生產,可靠性也有所提升。目前,公司研發的雷射雷達晶片產品已經可以實現量產。

在「寒冬」里融資四次

「資本寒冬」「自動駕駛創業寒冬」在近幾年被反覆提及,但不論資本市場如何變化,技術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從16年成立到現在,飲冰科技完成了大大小小共計4次融資,最近一次是2019年11月完成的數千萬來自京信供銷基金、清研資本、滿京華集團和納維資本的Pre-A輪融資。

在創業者尋找投資人的時候,投資人也在不斷地尋找投資高地。「最開始做種子輪的時候是我們主動找到投資人,清華啟迪孵化器創業氛圍很好,我們有了想法之後去試了一試,看中技術的投資人給了我們種子輪投資。」姜波表示,每一次的融資都來之不易,之後的幾輪融資更多的是一種雙向選擇。

姜波是清華大學碩士,曾經供職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和中國科學院,負責雷射傳感器等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工作,參加過多項航天、軍工領域的國家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金元浩是清華大學博士,負責雷射光電子產品研發工作;CTO趙忠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負責雷射類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相應軟體的編寫調試工作。

「技術變革推動社會進步,自動駕駛也是一樣,我相信在未來市場接受度、法律法規等各種限制都會迎刃而解,現在的焦點問題在技術本身。」工程師出身姜波堅信,技術推動力量是客觀的、不可阻擋的。

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困難。一方面是產品的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很少有可以借鑑的東西,大多數時候只能自己去探索,也因此經歷了很多次的意外和失敗;另一方面公司的成員需要去不斷突破原有的科學局限和框架,科學家出身的他們在商務合作、業務拓展上經驗不足,姜波表示未來,這兩點困難也會一直伴隨公司發展。

「雷射雷達領域的成長期很長,這決定了我們要去做長期思考。」姜波認為自動駕駛的行業經過十餘年的大浪淘沙, 沉澱了很多技術和人才,2020年可能會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元年。

對於專注於硬科技的公司,資本寒冬對其起不了決定性作用。在資本熱的時候,快速擴張;在「冬天」來臨的階段做一些戰略性的調整,沉澱、深耕、打基礎,只有這樣,面臨下一個高峰來的時候才能踏浪而上。

據悉,飲冰科技目前正在尋求5000萬元的A輪融資,計劃用於產品建設、產能建設、產品研發、市場推廣。

項目:飲冰科技

公司:北京飲冰科技有限公司

網址:www.icedrink.com.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