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眾 不等於娛樂化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1-15T07:53:16+00:00

一位與會專家認為,微更新方案可以做得更好,既保護文物,又改善生活。「街道的出發點是好的,館方也希望兼顧文物保護、魯迅形象維護、故居平穩開放和居民生活便利。之前的分歧是因為溝通不到位,其實專家論證最好在前期進行。」

來源:解放日報

施晨露 鍾菡

「魯迅先生在海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力,魯迅紀念館方面的顧慮是對的。另一方面,百姓生活需求也很重要,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市民享受和體驗,傳承至下一代。」一位與會專家認為,微更新方案可以做得更好,既保護文物,又改善生活。「歷史建築保護與街區更新雙贏,上海已有很多例子,比如武康路、外灘源、思南公館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街道的出發點是好的,館方也希望兼顧文物保護、魯迅形象維護、故居平穩開放和居民生活便利。之前的分歧是因為溝通不到位,其實專家論證最好在前期進行。」在很多專家看來,城市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中的歷史建築能否得到「善待」。在「善待」基礎上,如何根據不同現實條件、歷史狀況,制定差異化保護方案,這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道考題。

具體到魯迅故居弄堂的這次「微更新」,前期對文保建築專業要求、故居開放長效管理、魯迅形象妥善維護、居民長期生活切實便利等複雜性考慮不夠充分,「社會力量滿腔熱忱想把事情做好,但對文物保護與利用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具體實施和管理也有待精細化提升。」

去年5月,經過半年多修繕,位於重慶南路205弄萬宜坊54號的韜奮故居(韜奮紀念館)重新開放。1958年建成對外開放的韜奮紀念館是上海最早一批人物類紀念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韜奮故居修繕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忠實反映上世紀30年代韜奮先生居住和工作環境的原貌。」上海韜奮紀念館副館長趙書雷說,無論是故居還是紀念館,其存在意義都是歷史的物證,這種物證並非孤證,是在大量細節基礎和周邊環境中留存下來的。讓他感動的是,韜奮故居修繕時,不少街坊鄰居來出主意。收集到韜奮同時代的老式煤氣灶,老街坊還來指導怎麼使用。歷史與現實就是這樣聯繫在一起的。

武康路113號的三層獨立式花園洋房是巴金生前的家,巴老在此居住長達半個世紀。2011年,這裡掛上「巴金故居」銘牌對外開放。「不光是房子、建築物的保護,更大的意義在於這是具有文學氣息的現場,是歷史的發生地。」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說,去年巴金故居日均參觀人次達1200人,「排隊進故居」成了武康路上一道風景。周立民坦言,希望故居保持安靜的氛圍,希望參觀者懷抱對曾經主人的敬重之情,故居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學精神才能有效傳達。無論是名人故居還是博物館,都要走近大眾。但拉近距離不等於娛樂化。

「人類社會經歷漫長的文明史,有了充足的社會和城市發展經驗,應認識到保護歷史與城市發展、市民生活之間並非對立。」在周立民看來,城市中的歷史建築就像村莊中歷經幾代人的古樹,是一道風景,更是蔭澤之處,令此地居民自豪,且融進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他還提到一個觀點,歷史街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風貌要大於一個點的保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