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的人際關係真相「你掃我,還是我掃你?

我們心裡都有病 發佈 2020-01-15T07:51:47+00:00

現在想來,大概就跟某些行業泡沫一樣,大浪退去,僅靠著這些非緊密聯絡的社交關係來圈定生活的人,就是在裸泳罷了。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做「2019你最大的變化」專題,採訪到我,她問,如果只能說一點的話,你在過去一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幾乎是毫不猶豫的說「我更寂寞了」。

朋友笑了,她說,採訪了這麼多人,大家都還蠻正能量的,你要不要也換一個正能量的變化?

我想了想,覺得也沒什麼好調整的。

相反,我倒覺得「更寂寞」是個很恰當的表述,就算不是偉光正的正能量,至少也不是負面的變化。

為什麼這麼說?

也許換成「更專注」或者「更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好理解了。

過去的一年,我保持聯繫的「朋友」肉眼可見的變少了。

時間沒有被分割成七零八碎的片段,我有更多更完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交想交的人。

雖然不再有那麼多人情世故充斥在生活里,隨之而來的的確有「寂寞」的感受衝擊,但迅速適應後我發現,這種寂寞真的讓我很享受。

當沒有太多紛紛擾擾的社交關係左右我的生活,以往疏於聯絡的好友變得關係更緊密了,總是要見縫插針才能去開啟的事情變得從容遊刃有餘了,就連我跟我自己的感情都變好了一些。

在「寂寞」之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人浮出水面,是他們支撐著我的人生,那些過客我以前留不住,現在淡然的不想留。

我的確有過迅速擴張社交網絡的那幾年,有時出去參加個活動能加上幾十人的微信,也會參加一些並不相熟但有過幾面之緣的熟人飯局。

現在想來,大概就跟某些行業泡沫一樣,大浪退去,僅靠著這些非緊密聯絡的社交關係來圈定生活的人,就是在裸泳罷了。

年輕時喜歡做加法,探索新的領域,結交新的可能成為朋友的人,美其名曰「走出舒適圈」。

社交也遵循同樣的法則,要建立新的社交連結,也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舒適社交圈裡,又美其名曰為「拓展人脈」。

但或許是我能力不足,人脈沒搭建起來,最後都成了通訊錄里的分母。

無論分母怎麼擴張,這些年保持來往,情感緊密的分子依然沒變化。

憑什麼走出舒適圈啊?我活這一生,還不就是為了舒適?

甭管是事業,情感和社交,我肝腦塗地得努力,為什麼要讓自己不舒適?

這是我曾經很想吐槽的一個問題。

現在漸漸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人的精力時間情感皆有限,越是向外探索社交邊界,就意味著越是沒有多餘的耐力再去打理向內維繫的舒適圈。

你向外「探索」多少,可能就意味著你向內荒蕪了多少。

更有可能的結果是沒爭取到多廣闊的人脈,又把自己的舒適社交圈弄丟了。

實話說,能把自己的舒適圈搞定,能真的享受到這份舒適,已屬不易,舒適圈裡依然能成就一份小天地。

野心未必只是征服未知領域,野心也是向內加固城池。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吧:

當你需要幫助需要慰藉,最終能給你幫助給你慰藉的人,一定是舒適社交圈裡的存在,那些你努力探索的人脈,就是一個乾巴巴的名詞而已。

而這個舒適社交圈裡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微信好友可能有成百上千,但你冷靜想想:

90%以上的「好友」跟你的關係本質上不過是你們最初加好友的那一句而已——「你掃我還是我掃你」?

著名的「鄧巴數字」大家可能都聽過,人類能擁有的的穩定的社交網絡人數是150人。

這已經是最大值,這意味著,你突破不了這個上限,你認識的人再多,他們都不屬於你的社交網絡,相當於徒勞。

再自私點說,150人還不夠費神嗎?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高密度的社交網絡嗎?

吉姆·羅恩(Jim Rohn)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多的5個人的平均值。」

真正決定你喜怒哀樂和人生位置的,是自己,也跟這5個人休戚相關。

直白的說,與你最緊密的5個人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比外面千千萬萬「人脈」更能影響你是誰,是什麼樣的人。

與其邁出舒適圈追求150人以外的微薄收穫,不如定下心來經營好這5個人的小圈子,彼此成就。

而向外擴張人脈,看似不寂寞,也可能有收穫,但你也承受伴隨著它的風險和破壞。

前不久,一個朋友加入了一個可以擴展人脈的小圈子,也活躍地參加活動,但是幾個月後她更迷茫更苦惱了。

她跑來問我,她是不是一個沒有親和力的人?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新認識的「人脈」里有人跟她說要提升親和力,坦白講,她是算不上熱情的「自來熟」,但要說親和力不足,也實在是過於苛刻的評價。

我如實反饋了我的看法,再讓她去問問其他要好的、可以跟她真誠溝通朋友和同事。

問了一圈下來,沒有一個人覺得她在親和力這個維度上有問題。

「人脈」圈子裡說的未必是假話,只不過「真話」建立在太有限的認知和了解上。

與其聽並不相熟的人評價你,為什麼不先聽聽對你更重要的人的態度和看法?

在我看來,這些所謂「人脈」的評價,就是社交噪音。

它們基於有限的認知,卻能給你帶來無限的困擾,甚至掩蓋了需要你接收到的更有價值的社交信號。

採訪我的朋友說,有人的2019變得更迷茫了,我在想為什麼年輕人總是迷茫?

這是自我探索的必經過程。

但是不是也有一些時候,我們的迷茫來自於我們接收到太多社交噪音,做了太多不必要的嘗試,接收了太多不夠真實的反饋,所以越來越看不清自己,也越來越看不清這個世界了?

以前我不喜歡「寂寞」這個詞,它好像在說我們的情感空虛,生活無聊。

但現在我更喜歡「寂寞」的狀態了,它意味著我撇去了那些過剩的情感需求,不求關係數量,更在意關係質量。

而生活也更清澈更純粹了。

收回那些不必要的關注和探索,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去思考去澄清,真的好過一頭扎進社交噪音里去辨別怎樣才是真正的自己。

P.S.留言跟我聊聊,你有什麼變化吧?#人際關係#

大將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諮詢經驗,微信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正在熱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