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視這些疾病,它們是胃癌前期變化!

健康知識講解堂 發佈 2020-01-17T07:52:50+00:00

在前文中講到,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約50%,由於胃癌前期無特異性表現,往往發現時已為中晚期。

在前一篇文章中講到了哪些方面容易引起胃癌發生,幫助大家在生活中提早預防。在前文中講到,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約50%,由於胃癌前期無特異性表現,往往發現時已為中晚期。但是,我們能通過一些癌前變化能提早預防和發現胃癌的發生,不過由於絕大部分人對這些癌前變化認識不夠或關注不夠,失去了最佳預防和干預時期,嚴重損傷健康,因此有這些癌前變化的人群應積極關注及預防。

1、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公認的胃癌前狀態,表現為黏膜慢性炎症和腺體萎縮。資料顯示,在胃癌高發區,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且50%-90%的胃癌人群伴有萎縮性胃炎;另外,對照研究發現,萎縮性胃炎人群患胃竇癌的危險性比非萎縮性胃炎人群高18倍,患胃體癌的危險性高4.5倍;若同時伴有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癌變的風險更高;患病時間越長、程度越重,胃癌發生的機率越高。90%慢性萎縮性胃炎人群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後者可能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2、胃潰瘍:研究顯示,胃潰瘍人群癌變機率為5%-10%,看似風險較低,但一旦發生癌變則惡性程度較高。長期隨訪研究和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證實了慢性胃潰瘍會發生癌變的觀點,尤其是患病時間較長、潰瘍長期存在的人群並發癌變的機率更大。目前已經證實,潰瘍癌變與潰瘍邊緣黏膜上皮與腺體遭受胃液侵蝕和致癌因素刺激、反覆發生炎症和再生修復有關,且胃潰瘍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3、胃息肉:胃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極少發生癌變,而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都有癌變的可能。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為1.5%-3%,而直徑大於2cm的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高達40%-50%。另外,胃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9%的單發息肉可見癌變,而14%的多發息肉可見癌變,通常胃息肉容易被忽略或不被引起重視。

4、殘胃狀態:指大部分胃組織被摘除後的胃狀態,殘胃發生癌變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其發病率為1%-5%,原因包括:幽門功能喪失,十二指腸液極易反流入胃引起鹼性反流性胃炎,反流液中包含的多種膽、胰液可溶解胃黏膜上皮表面的蛋白質,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胃竇切掉後,促胃液素分泌明顯減少,削弱了促胃液素對胃黏膜屏障的營養作用,易發生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減少,有利於殘胃內硝酸鹽還原酶陽性菌的生長繁殖,促進上篇文章中講到的亞硝基類致癌化合物的合成,使胃黏膜更易受致癌物的刺激。

5、巨大胃黏膜肥厚症:這類癌前狀態較少見,有報導其癌變率約為10%-13%,但即使胃鏡檢查也常常不易確定,即便是在惡性腫瘤的情況下,胃黏膜活檢也可能是陰性。若增厚涉及到胃固有肌肉層,則有惡性的可能;若胃第五層消失和胃壁瀰漫性低回聲增厚,往往提示癌變。

6、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細胞轉為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現象,好發於胃竇部。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腸化生與胃癌呈正相關,但最終發生癌變者只占極少數,且癌變過程漫長,因此並無需過度擔心其癌變,以免增加較大心理壓力。

7、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也稱為上皮內瘤變,指胃黏膜腺管及上皮的生長偏離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分化,具有高度的癌變傾向。研究證實,異型增生,特別是中至重度異型增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確定可以發展為癌,必須引起重視。國際上目前公認,中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發展為浸潤性癌的機率約為0-15%,因此建議隨訪觀察,必要時胃鏡活檢;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變的機率高達25%-85%,對此類人群無論是否已經癌變,均應結合胃鏡所見做內鏡下處理。

胃癌可防,癌前狀態可治。隨著胃鏡技術的發展,對上述癌前期變化都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這樣能大大降低發展為胃癌的風險,大大提高人們的生體健康及減輕家庭負擔。謝謝閱讀,祝您健康!

關鍵字: